路建国
摘 要:《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让高中生在数学学习中时刻表现出积极主动和勇于探索的精神。高中生的探索精神来源于对知识的好奇心理和求胜心理,教师可以通过巧妙“设障”的方法来激发学生这种欲解之疑、欲破其障的愿望,从而激活思维,提高效率。
关键词:高中数学;障碍;思维;有效性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具有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对于知识不但要勇于探索更要善于发现。如何让高中生从旧知中自然衍生出新知;如何让他们在分析问题时能够自己总结出好的方法;教师如何指导答疑才能活化高中生思维,这些都应是数学教育者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从实践中发现,巧妙地在教学过程中“设障”,将一些学生容易混淆、容易出错的知识点有意识地增加一些难度,制造一些“陷阱”,让他们排除障碍,独闯陷阱,老师于关键之处给予诱导与点拨,通过“巧妙设障”,助高中生思维提升的方法于教学十分有效。本文对该方法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了详细阐述。
一、问题障碍,活化思维
想让高中生的數学思维“活”起来,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可以理解”的层面上,就如同在学习“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如果将高斯小时候快速计算“1+2+3+…100”的方法告诉学生,即使是小学生也能够轻易得出结果。而高中生需要做的则是从公式推导的过程中去探寻“倒序求和”的核心方法。从高斯的计算过程中,我们可以窥探到起关键作用的是他的“求平均数”和“化归”思想。而如何让高中生去发现这种思想,并从这种思想中独立思考出“倒序求和”的方法,需要教师为学生设计“问题障碍”:
①高斯“1+2+3+…100”的计算中,首尾相加让他得到什么了?你能够解读出其中包含的思想方法吗?②按照你理解的方法,你是不是可以计算出“1+2+…n”?③相对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an},怎样运用以上方法来求“Sn=a1+a2+…+an”④:请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进行计算。
在以上多个“问题障碍” 中让学生去探究首尾相加的问题,以及尝试去解读此中思想,是为关键,一旦这个障碍清除掉,学生就会领悟到“等差”具有的特征:“an+a1=an-1+a3=…”,然后根据此特征发现“倒序求和”的核心方法。
二、探究障碍,创新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应巧妙地为学生改变一下条件,增加一些难度,设置一些探究性障碍,让他们可以全方位和多角度地把握方法和理解问题,助力思维提升。如,在教“二次不等式”时讲到恒成立问题,学生会碰到类似于“x2-2ax+3>0在x∈[1,3]时恒成立,求a取值范围”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一般学生都会轻而易举地解决,但为了巩固学生的方法,并让他们在方法中去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数学思想,可以为他们设置不同的“障碍”:
请在以下不同条件下,求a取值范围:(1)x2-2ax+3<0在x∈[1,3]时恒成;(2)x2-2ax+3>0在x∈[1,3]时有解;(3)x2-2ax+3>0在x∈[1,3]时无解。
学生在以上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就会意识到不同问题中存在着某种联系,这就加深了他们对函数最值、方程以及不等式三者与不等式的恒成立问题之间关系的更深理解,这对他们构建更加严密与完善的知识体系有着很大帮助。
三、错误障碍,提升思维
错误是学生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无可避免的现象,错误也是对学生存在“思维漏洞”的一种客观反应。既然错误无法回避,但教师可以通过巧妙设计,主动制造错误,为学生提升思维提供契机。如,在题目中暗藏“错误陷阱”,让学生主动纠错,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在学习函数时涉及最大(小)值的知识点时,可以为学生设计一道题目:“已知函数f(x)=3+log3x,x∈[1,9],求函数y=[f(x)]2+f(x2)的最大(小)值”,此题的“陷阱”并不明显(原题应是f(x)=2+log3x,x∈[1,9],求函数y=[f(x)]2+f(x)的最大(小)值”),非常容易被学生忽略,当学生按照自己的做法认为求出正解时,教师应适时提醒:你们是不是认真审题了,题中老师的“笔误”你们难道没有发现?这时,学生再一次认真审题后才恍然大悟,意识到老师“错”在哪里。这种刻意为学生制造陷阱的方法,会让学生对此类错误引起格外注意,并会提醒自己时刻注意,这对学生学会主动查找自己思维中存在的不足与漏洞十分有益。
高中生对任何知识的理解都具有渐进性和阶段性,只有在环境的不断变化中进行反复理解,他们的探究才会逐渐深入。为学生巧妙设障,就是为他们活跃思维制造机会。在实践中,教师要注重设障的难度与时机,要让“障碍”真正成为高中生激活智慧的动力,提升思维的引线。
参考文献:
[1]陈宗良.高中数学思维障碍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方式[J].考试周刊,2014.
[2]樊关红.构建有效互动 提升数学思维[J].语数外学习:高中数学教学(中),2014.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