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伯承
摘 要:盘石头水库蓄水后坝后及右岸鸡冠山出现不同程度渗水,笔者深入实地,从工程地质、渗漏观测、防渗处理等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提出合理经济的处理建议。
关键词:鸡冠山水库;调查分析;防渗帷幕
一、工程背景
盘石头水库位于鹤壁市西南约15KM的卫河支流淇河中游盘石头村附近,该水库是《海河流域综合规划》选定的以防洪、工业及城市生活供水为主,兼顾农田灌溉、结合发电、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水库总库容6.08亿m3,水库为二等工程,主要建筑物包括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右岸两条泄洪洞,左岸溢洪道、输水洞和1#、2#电站。坝顶高程275.7m,最大坝高102.2m,坝顶长606m,正常蓄水位254m,防洪限制水位248m。鸡冠山位于大坝右岸,两条泄洪洞贯穿其中,泄洪洞为城门型无压隧洞,洞体净宽7.0m,直墙高7.7m,顶拱半径4.0m,进口高程215.00m,水平投影洞长为450.00m和526.00m,其中2#泄洪洞在前期用作施工导流洞,进口高程187.10m,后期改建成龙抬头型式。水库在2007年6月底开始蓄水,坝后量水堰(安装高程为EL181.0)从2007年8月3日开始有水过流(水库水位为202.12m),随着库水位的升高,鸡冠山山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渗水现象。
二、现场调查及原因分析
1.工程地质情况
1.1地形地貌
库区位于太行山中高山与华北平原过渡区,淇河流向由西向东,河流两岸为低山、丘陵和垅岗侵蚀剥蚀地貌,而在河谷则形成堆积地貌。
坝区左岸为侵蚀岸,右岸为堆积岸,河流在此形成了三级不对称的漫滩、阶地。阶地均属堆积类型,相互间为内叠关系。分布高程从190~210m范围,高出河床20余m。河床、漫滩由全新统冲积物组成,坝基及其上游附近宽约100~180m,高程约178~187m。
在地形特征上,从右坝头至F7断层渗漏段宽450m,主要为鸡冠山单薄陡立高边坡地形,坡度下缓上陡,上部平均坡度约70度;F7至F22断层渗漏段,宽775~800m,地形最高处与河床高差达400m以上,并在河床岸边形成高耸的灰岩绝壁。而坝区左岸单薄分水岭区,地形则相对平缓低矮,坡度一般在30°~40°,在左坝头以北的溢洪道附近,山体最高处为320~330m,下游低邻谷处水面沟的高程为200m左右,地形高差仅120余m。
1.2地层岩性
右岸渗漏段出露的地层为寒武系上、中、下统灰岩、白云岩、泥质条带灰岩及页岩地层,局部地段有奥陶系下统的白云岩,根据其分布部位,分述如下:
(1)右坝头至F7断层渗漏带
该河湾地带主要指右坝头至鸡冠山南东侧的F7断层之间,出露地层岩性:上部由寒武系中统(∈2)灰岩构成,下部由寒武系下统(∈111-17)页岩夹灰岩构成。
(2)F7~F22地堑渗漏段
在该渗漏段,由于F7~F22断层的切割和下降运动,使两断层之间地层下降而构成地堑,出露地层较两侧正常出露层位新,除了寒武系中统(∈2)、上统(∈3)灰岩、泥质条带灰岩组成的地层外,在地堑间山顶上还有奥陶系下统(O1)白云质灰岩构成的地层。
2.右坝头至F7断层的堪察情况
在初步设计工程地质报告及有关审查意见中,均认为该段可能存在沿∈1层中的灰岩产生水库渗漏问题。此段宽450m,平均渗径长约500m。为查明此段的滲漏量大小,渗漏方式及对水库蓄水、泄洪洞出口边坡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在两条泄洪洞之间后坡上,完成了1个地质钻孔,钻孔地面高程289.45m,从∈116层开钻至∈112-3层终孔,孔深100.47m。压水14段,并进行了地下水位长期观测工作,通过一个水文年的观测,测得该孔地下水位基本稳定在191~194m之间。
从补勘孔g5的压水试验值来看,岩体透水率的大小不仅与岩性、构造、风化有关,而且与岩体所处的埋深位置有关,通过对该孔14段压水试验值分析,岩体透水率最大为∈115及∈114层顶部,其透水率达到35.88~37.84Lu,在孔深10.1m处,钻进过程中孔内不返水,说明此段岩体的透水性更大,在∈114层页岩层中共作了8段,压水段高程从252.98~212.24m,总厚40.74m,其平均透水率为10.38Lu;而在212m高程以下,包括∈113层灰岩,其透水率则很小,在这4段压水试验值中,最大值为1.32Lu,最小值为0.86Lu,属微~弱透水岩层。
从F7断层形成的单薄地形垭口和地下水情况以及补勘钻孔g4号孔内的压水试验分析,F7断层破碎带很可能成为该地堑渗漏段的主要渗漏区。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单独评价,(g4号孔位于F7断层破碎带上)。
3.水库渗漏观测情况
水库在2007年6月底开始蓄水,坝后量水堰(安装高程为EL181.0)从2007年8月3日开始有水过流(水库水位为202.12m),出水点在集水坑右侧。为了监测鸡冠山渗漏情况,在1#泄洪洞、2#泄洪洞及其外侧排水沟修建了四个量水堰。1#泄洪洞量水堰为矩形堰,宽7.24m,高0.5m。其渗流量基本在50~80L/s; 2#泄洪洞也为矩形堰,宽9.84m,高1.2m,渗流量在130~150 L/s;1#泄洪洞外侧排水沟量水堰为三角堰,渗流量在0.04 L/s左右;2#泄洪洞外侧排水沟量水堰为矩形堰,宽0.41m,高0.183m,渗流量在11~17 L/s左右。2007年12月12日库水位220.29m时,坝下游量水堰及右岸1#、2#泄洪洞合计渗漏量已达2l8L/s。通过渗漏观测统计,整个鸡冠山渗流量在195~250L/s,随库水位的变化而变化,并且有一定的滞后性。
4.防渗处理情况
河槽段趾板建基面以下岩体较完整,透水性较小,帷幕灌浆深度按坝高的1/3控制;两岸坡段上部岩体透水性相对较强并有断层分布等特点,主帷幕灌浆深度延伸至∈113层灰岩以下5m,在断层破碎带和透水严重地段还可适当加深,即左岸坡段34~68m,右岸坡段为34~65m(EL212~EL242)。右岸防渗帷幕端点仅延伸至右坝头处,未对鸡冠山~F7段单薄山体进行防渗处理。
三、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得出如下结论和建议:
1.未对右岸鸡冠山~F7段单薄山体进行防渗处理是渗漏的关键原因,渗漏损失不仅影响水库的兴利运用,更直接影响到枢纽建筑物的安全运行。
2.建议右岸鸡冠山~F7段单薄山体进行帷幕防渗处理,方案如下:
①从右趾板防渗帷幕线EL254处沿S800W至鸡冠山西侧边坡EL254(轴线长约210米)再沿S350E穿过F7断层50米(轴线长约680米)进行防渗帷幕,帷幕底线为EL180,帷幕防渗在EL254新建灌浆平洞中进行施工。全面拦截了可能会沿断层破碎带产生的渗漏,并且减少了鸡冠山山体在库水中的浸泡范围,尽可能地降低了鸡冠山薄壁山体因库水浸蚀产生的失稳。
②泄洪洞无压洞段帷幕轴线上游部分进行全洞段深孔固结灌浆。
③泄洪洞深孔固结灌浆后再恢复排水孔。
参考文献:
[1] 吕彩梅.论病险水库渗漏的原因分析及技术处理[J].科技创业家.2013年第01期
[2] 王振水.浅谈水库渗漏的原因及处理方法[J].水利天地.2012年第12期
[3]詹丹燕,陈慧景.水库除险加固土石坝渗漏控制措施探讨[J].中国水利(理论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