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学平 李丽霞 成洲 李清 杨双旭 赵先明
摘 要 分析高职院校“茶叶加工技术”与“茶业机械与设备”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融合课程内容、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教学方法改革以及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优化教学团队等课程改革措施,为培养学生茶叶加工核心职业能力提供服务。
关键词 高职院校;茶叶加工技术;茶业机械与设备;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8-085-04
知网出版网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51110.1013.042.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5/11/10 10:13:00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茶叶的需求逐渐提高,茶叶的生产、贸易、服务、科研与教学等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在国内近20所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茶叶生产加工技术或茶艺专业,面向茶产业培养茶叶生产加工、文化贸易、品质管理等方面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1],每年的毕业生人数从10年前的400余人壮大到2000余人,为茶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
在各高职院校的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中,“茶叶加工技术”课程是核心课程之一,而“茶业机械与设备”课程所讲授的内容又能体现和推动现代茶产业发展。这2门课程在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中一般都有开设,但在具体实施中存在一些问题尚未而解决。本文拟就高职院校“茶叶加工技术”“茶业机械与设备”2门课程的性质与作用、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 课程性质与任务
1.1 “茶叶加工技术”的性质与任务
“茶叶加工技术”是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一门高技术性、高实践性的核心主干课程。该课程在该专业的知识结构中属专业理论与技术课程,能力结构中属专业核心能力部分之一,对学生的就业方向起着指导性作用。“茶叶加工技术”课程主要面向茶叶加工岗位,根据制茶原料的基本性状、制茶技术的外在条件与产品质量的转化规律,讲授茶叶加工的基本原理、基本工艺、加工方法及相关技术。要求学生能合理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学会主要茶类的制造,能独立指导和组织茶叶加工生产,能总结和推广先进制茶技术;进一步培养学生在茶叶加工实践中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指导茶叶的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无公害生产,为实现茶业高产、优质、高效服务。因此,本课程承担着培养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和提高茶叶加工技术的双重任务。
1.2 “茶业机械与设备”的性质与任务
“茶业机械与设备”是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的一门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为学生学习“茶树栽培技术”“茶叶加工技术”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该课程主要面向茶叶生产和茶叶加工岗位,根据茶叶生产加工的特点与需求,讲授茶园机械、茶叶初精制加工机械、小型茶叶加工厂的规划与设计、茶机的选型与配备等,同时了解茶叶深加工机械和包装机械。要求学生掌握主要茶业机械的基本构造、基本原理、安装技术、操作规程以及茶厂的规划与设计等。因此,本课程既可以为学生学习“茶叶加工技术”课程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又可以指导现代茶叶的生产与加工。
2 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涉茶专业一般均要开设上述2门课程,但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时间短,学习任务重,因此上述2门课程在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课程设置上的衔接不畅
根据茶叶生产的季节性特点,高职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一般在第2至3学期开设“茶叶加工技术”课程,重点介绍茶叶加工的基本原理和加工工艺,体现出较强的理论性。而根据课程体系的设置,“茶业机械与设备”一般开设在第2至4学期,主要介绍各类茶业机械尤其是加工机械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使用方法与维护保养等,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一般情况下,学生在掌握了主要茶叶加工机械的基础上,再学习茶叶加工技术,才能更好地发挥出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因此,从笔者所在院校涉茶专业的课程设置上看,上述2门课程的衔接尚需进一步梳理。
2.2 对授课教师素质要求高
作为高职院校,上述2门课程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茶叶加工技术”课程要求授课教师具备明确茶叶加工的基本原理,熟悉各类茶叶加工的品质特征和加工工艺,并能指导茶叶企业的生产与加工。而作为“茶业机械与设备”的教师,不仅要懂得各种加工设备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更要懂得如何利用这些设备用于茶叶的加工,因此,作为“茶叶加工技术”和“茶业机械与设备”课程的教师,既要懂得加工的知识,又要熟悉茶业机械的内容,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2.3 课程内容与生产脱节
在高职院校中,“茶叶加工技术”课程多使用安徽农学院主编的《制茶学》(第二版,1986年出版),授课内容更新较慢,尤其是随着茶叶加工的机械化、清洁化、自动化与程序化程度越来越高,出现了一些新的加工工艺和加工技术,一些授课内容已经远远滞后于现代茶叶加工的实际。“茶业机械与设备”课程的授课内容一般以浙江省农业大学主编的《茶叶机械》(1994年出版)为依据,仍在讲授大量落后的、淘汰的设备,而在现代茶业企业中出现的新机械、新设备尚未涉及,与生产环节脱节现象严重。随着茶产业的发展,茶叶加工技术、茶叶机械也在迅速的发展,有些内容需要及时补充更新,使课程教学内容更具先进性。
2.4 教学方法手段单一
在大多数高职院校中,茶叶加工实训基地尚未完全建设好,因此上述2门课程一般采用单纯的课堂讲授法,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容易照本宣科,这种教条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只会孤立、僵化地掌握知识点,缺乏自主性,尤其是对于一些抽象的内容,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獨立思考,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观察分析的能力。
3 对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由上述分析不难看出,上述2门课程尚需要进一步改革,笔者就近年来从事上述2门课程的教学实际,提出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3.1 科学融合课程内容
一般情况下,各高职院校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的培养核心主要是茶叶的生产加工、品质管理、经营贸易、茶文化传播等,其中茶叶的生产加工是核心中的核心,因此,“茶叶加工技术”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茶叶加工核心能力,并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而“茶业机械与设备”课程又为茶叶加工提供设备方面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持。因此,应该明确的是,上述2门课程将直接为培养学生的茶叶加工核心职业能力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讲,二者不应严格的分开,其教学内容应融为一体。
具体实施上,“茶业机械与设备”的内容应融入到“茶叶加工技术”课程中,形成1门新的“现代茶叶加工技术”课程。“现代茶叶加工技术”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以各类茶业机械原理与操作为设备基础,以各类茶叶加工工艺为理论基础,讲授各类茶叶的加工技术,同时介绍现代茶叶加工厂的规划与建设,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例如,在大宗绿茶加工中,当介绍杀青工艺时,其课程教学思路与流程为:杀青目的→杀青技术理论→杀青设备(主要的设备类型、基本构造、工作原理、操作方法、使用维护)→杀青程度。组织新的教学内容,就使2门课程在授课内容上衔接顺畅,条理清楚,学生学起来清晰明了,更容易掌握茶叶加工、茶业机械与设备的教学内容。
3.2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条件是实现实践教学改革设想的载体,是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物质基础。目前,众多高职院校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都建立了综合实训基地。由于高职院校一般位于城市之中,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训基地都是以基础课程实训、茶艺实训或简单的茶叶加工设备为主,而成套的茶叶加工机械与设备在建设时,需要鲜叶原料的支持,需要较大的厂房面积,以及设备价格较为昂贵等原因,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茶叶加工技术、茶业机械与设备仍以校外实训为主。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解决学生顶岗实习的问题,但校内茶叶加工与加工机械实训基地的建设也是刻不容缓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需要理论与实践同时进行,而校内茶叶加工机械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达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效果,学生可以在校内就掌握各种茶叶加工设备的基本原理、基本构造、简单操作和设备维护等技能,也可以直观的掌握茶叶加工中某些经验性参数,在顶岗实习或工作时即可一步到位。同时,校内實训基地的建设,对于教师开展科研与社会服务也具有积极意义。
3.3 加强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理论在课堂中讲授,实训在实训室里进行,理论和实践是单独分开的。这种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因此需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3.1 采用多媒体授课
我国茶区广,加工工艺复杂,加工设备繁多,有的工艺和设备只有在特定的茶区才可以看到。因此,授课内容比较抽象、校内实训室又无法满足的,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展示茶叶加工的视频、茶叶机械的图片,对视频、对图讲解,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同时充实课堂容量,培养和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可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3.3.2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上述课程实践性较强,而大部分学生没有接触过机械操作,甚至没有机械基础。因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理论授课地点与实训地点合二为一,即在实训室中开展理论授课。可以结合现场情况,将理论性较强的、抽象不具体的内容和知识点,转变为具体直观的内容,便于学生了解和掌握。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便于学生对书本内容的理解,又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3.3 强化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可为学生提供一个深刻理解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和提高创新能力的机会,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2]。高职院校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因此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上述2门课程的实践环节可以整合在一起,在介绍茶叶制作工艺和加工技术的同时,也介绍茶叶机械与设备的性能与操作维护;在讲解茶叶加工机械技术参数的时候,也学习掌握茶叶加工关键参数的经验性。同时,要强化校外实践教学环节,以茶叶企业的生产加工为活动中心,根据茶叶企业的设备和加工工艺,掌握地区性的茶叶设备和加工工艺,为学生毕业后能尽快上手服务。
3.4 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发展的根本,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的改观[3]。上述2门课程均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要让学生真正掌握该门课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操作技术,教师除了在教学主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不断学习先进的研究技术外,要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熟知当地茶业发展水平,还要开展茶叶加工、茶业机械方面的前沿动态研究,在教学上才能得心应手,从而推动教学改革的进程。同时,要引进长期在企业管理和生产一线、具有丰富的茶叶加工经验的老技师、工程师,作为学生技能培养的导师,结合生产实际,以利于学生能更好的掌握茶叶加工、茶业机械与设备方面的技能。
参考文献:
[1] 金心怡,刘江平,郝志龙.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复合型茶学人才[A].2007茶学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香港:国际华文出版社,2007.80-81.
[2] 陈义,孙慕芳,郭桂义.高职高专茶叶机械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10,(17):32-33.
[3] 郭桂义.《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957-5958,5966.
(责任编辑: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