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芳
摘要:目的: 优化护理抢救流程,延长护理广度。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9月期间急诊收治的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不同的护理方式。观察组重点优化护理抢救流程。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分诊时间(1.0±0.3)min,抢救时间(35.1±9.1)min,AMI复发率(5.3%)、PCI发生率(13.1%)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P <0.05)。而患者家属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2=4.5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过优化后的护理使抢救过程更加精细化,流程化,科学化,最大限度争取家属的配合,提高了抢救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优化;护理流程;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等为主要症状,抢救不及时往往危及生命【1】,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2-3】。因此抢救过程务必争分夺秒,赢得宝贵的时间就是赢得生命。鉴于此病发病急,病情危重,若患者家属惊慌失措,处置不当,还会贻误病情。本研究重点在于优化护理抢救流程,延长护理广度,争取家属的配合,从而提高抢救护理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9月期间急诊收治的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WHO诊断标准。排除有认知功能障碍、甲状腺、免疫性疾病、肝肾功能异常或严重感染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观察组年龄(32-81)岁,平均(47.6±8.2)岁,男性22例,女性16例。对照组年龄(35-79)岁,平均(46.9±9.5)岁,男性25例,女性13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
采用常规的护理和抢救流程:患者胸痛拔打120,医护常规出诊,根据病情进行吸氧、输液,转运进入抢救室后,接诊护士安排床位嘱患者卧床休息、吸氧、血液检查、建立静脉通道等,明确诊断后做术前准备。
1.2.2 观察组护理
建立优化护理小组,遴选优秀护理和急救人员,优化过程如下。院前优化:接到急救电话后3min内务必出诊。急救医生及时与患者家属电话联系,初步了解病情,指导进行初步应急措施。包括平放患者,不随意搬动,头偏向一侧。鼓励患者,平稳其情绪、有条件的进行吸氧等。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尽快为患者吸氧,建立输液通道。在搬运过程动作平稳,迅速,保持患者仰卧位,头部偏向一侧。安慰患者及家属的情绪,监测生命体征,心电图检查(如有必要予18导心电图)。运往医院途中,急诊医生与接诊护士联系,嘱做好相应抢救准备。包括床位、氧气、心电监护仪、微量泵、抢救车等。如患者疼痛感特别强烈,且心电图有明显心肌硬死特征的血压正常者可酌情考虑肌注吗啡。医院建立“绿色通道”,采取先救治后挂号,赢得抢救时间。接诊护士首诊负责制,接诊后若怀疑为急性心肌梗死,要求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查血常规、心肌标志物、心肌酶检查以及吸氧保暖、心理疏导等护理,结合患者的病史与检查结果确诊是否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并做好介入手术准备。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分诊时间、抢救时间、AMI复发率、再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以及患者家属满意度等。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的描述和分析。正态计量资料,采用(X+S)描述。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发生率、构成比等描述,统计推断采用2检验,两组正态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以P <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经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分诊时间(1.0±0.3)min,抢救时间(35.1±9.1)min,AMI復发率(5.3%)、PCI发生率(13.1%)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P <0.05)。而患者家属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2=4.5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AMI)明显的症状为突然发作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但也有少数患者无疼痛或者部分患者表现为上腹部疼痛【4-5】,且发病较急。若患者突然发病,家属或同伴没有抢救常识,还会使病情恶化。因此本护理流程特别优化了抢救前的电话指导抢救,包括把患者平放地上或床上,头偏向一侧,保持气道通畅。急救过程中,急救医生安慰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同时施以快速专业的处置缓解患者病痛。到达医院前,急救护士及时与接诊护士交代病情,建立抢救绿色通道【6-7】,可以为分诊、确诊、抢救以及手术赢得宝贵时间。急性心肌梗死的确诊需要多项检查综合判断,接诊护士首诊责任制可以提高护士的责任心和主动性,可以激发护士主动的、积极的优化操作流程,可以进一步节约确诊时间。
从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分诊时间(1.0±0.3)min,抢救时间(35.1±9.1)min均明显少于对照组(t=13.784,9.539,P <0.01)。优于观察组在抢救前以及抢救过程中均进行了适当的处置,所有AMI复发率以及PCI发生率也显著优于对照组。另外在护理过程中,最大限度的争取了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及时安抚情绪,加之较好的抢救效果,家属的满意度为100%,可见优化后的抢救流程对于改善医患关系也是大有裨益的。
综上所述,经过优化后的护理使抢救过程更加精细化,流程化,科学化,最大限度争取家属的配合,提高了抢救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linkurl=vKsvuEVlXIp_Lq7tY-GmmBSqdUh3N2z4cjSIo3lOurlgLhJ8HGHi9NIhzf2g-Boa
[2] 吴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与心理护理.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31): 297.
[3] 范锦娣.急救护理路径在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4):16-17.
[4] 舒永平;急救护理路径在抢救心肌梗死中的运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0):2269-2270.
[5] 朱秀芬.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 现代临床护理,2010,9(6): 13-15.
[6] 梁健球,熊华峰,徐宁,等.基层医院开展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的研究[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7,13(:8)242.
[7] 张继红,朱爱红.绿色通道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及护理[J].河北医药,2013,35(5): 792-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