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居住区道路交通系统研究

2015-10-21 17:12康飞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29期
关键词:组织环境

康飞

摘要:住宅建筑是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建筑类型。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住宅小区出现前所未有的飞跃。同时,人们也对居住区的建设更加关注。在居住区规划中,居住区道路交通系统的设计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为居住区创造一个便捷、安全、舒适的环境,满足不同功能的要求。本研究将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

关键词:居住区道路 环境 组织

一、居住区道路交通系统的功能

道路是居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般道路交通的普通功能,即满足居民各种出行需要,同时也满足必须进入区内的外来交通。自有人类活动以来,居住与道路就是相伴发展的,有怎样的居住水平,就需要有怎样的道路与之适应,人类早期没有固定的居所,因此也没有固定的道路。《尔雅》中说:“道者蹈也,路者露也”,就是说当时的道路是由于人的行走而自然产生的。与一般城市干道相比较,居住区道路不仅具有交通功能、划分居住区用地、确定居住区规划布局的作用,还对居住环境的安全监控、空间的区域划分、促进邻里交往有一定的影响。

居住区道路又是居住区外环境构成的骨架和基础,为居住区景观提供了观赏的路线。居住区道路系统设计合理有序则能创造居住区丰富、生动的空间环境和多变的空间序列,为烘托区内的自然居住氛围提供有利條件。

二、居住区内道路应根据功用分级,最大限度地节约道路用地

我国根据近年来居住区建设的实践经验,将居住区道路划分为四级布置,分别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

1、居住区道路: 一般用以划分小区的道路,与城市道路一起形成道路网络,在大城市中通常与城市支路同级。 车行道宽度不小于9m,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m。

2、小区路 :一般用以划分组团的道路,同时一般还联系着小区的公共建筑和中心绿地。 车行道宽度5—8m。

3、组团路 :居住区住宅群内的主要道路,从此小区路分枝出来通往住宅组群道路。 车行道宽度5—7m。

4、宅间小路:居住区道路系统的末梢,通向各户或各单元入口。一般宽2.5—3m。

居住区道路的合理分级是为了组织好内部人、车交通合理通行,并能最大限度地节约道路用地的保证。根据居住区的规划类型不同,道路的分级也与之相适应。

三、居住区道路组织形式——“顺而不穿,通而不畅”

居住区是居民生活居住的空间,最大限度地保护居住区的安全和安静,是提高居住区内部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志。住宅区内的路网布局包括住宅区出入口的位置与数量,应吻合居民交通要求;应防止不必要的外部交通穿行或进入住宅区;应使居民的出行能安全、便捷地到达目的地,避免在住宅区内穿行。这就是居住区道路规划应遵循的“顺而不通,通而不畅”的原则。避免长而直的道路,可采用T型、曲线、折线等线形,这样即可避免外界无关的车辆通行,还能使小区景观发生变化,丰富空间环境。提倡“顺而不通,通而不畅”的居住区道路规划原则,不仅是道路本身的事,更是住宅及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总平面布局的重要方面。随着小汽车数量的不断增长,尤其是居住区内的交通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居住区道路组织形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居住区路网形式的选择一定程度上是在交通安全与土地利用的合理性上找平衡点,居住区不同位置应该采用不同的安全标准。

当公共交通道路线引入居住区级道路时,应采取措施,减少交通噪音对居民的干扰;居住小区应该避免过境车辆的穿行,但应适应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的通行。组团级道路,即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

四、居住区道路设计中须注意的几点问题

1、道路的走向、线型断面要结合地势、地形、建筑群体及绿地一起合理布置,并满足各种系统管线的敷设。

2、人行道及宅前道路应从人的心理习惯及在小区内部的活动流向进行设计,考虑无障碍设计,方便儿童、老人及残疾人的生活;宅前道路也应满足搬家车、消防车、救护车的需要。

3、道路规划应便于寻访、识别和街道命名。一个城市居住区一般容纳8000~14000户,一个城市居住小区一般容纳2000~4000户,就是一个城市居住组团也要容纳280~850户,在众多楼群中要便于居民寻访、识别。

4、在对邻里交往、居民活动等行为影响上,道路空间的设计尤为重要,所形成的街道的场所性应是我们设计中不断去营造的重点

五、道路是居住区景观环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路从景出,景随路生”

居住区道路不应仅仅被看作是由一处通向另一处的通道,而是整个居住区景观环境不可分割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小区建设中,作为居住区造景元素之一的道路,更多的时候只是满足功能的需要,而现在单纯从功能上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这难免给居住区设计留下一些不足。人性化的居住区道路设计才是现代人居环境的至高追求。

设计上充分发挥道路线性行进的特点,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植物造景的功能,辅以地形上的起伏,在景观平面及立面上形成高低、色彩、尺度的节奏变化,以道路的线状绿化打造绿色风景线,依托主要道路交叉口形成景观节点。

道路的曲折变化,引起视线范围的不断变化,形成一系列连续的道路空间。道路宽窄变化处或道路转折处景观会形成对视觉的吸引,是识别道路方向的标志。这种控制性节点的设计同时也增强了道路与组团的可识别性。道路空间序列的连续,有效的组织着临街住宅的景观。

六、静态交通的组织

居住区静态交通,是指居住区内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放的组织问题。静态交通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居民生活的舒适性与方便性,同时也对居住区景观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居住区停车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它影响着城市交通体系的正常运转和城市居民生活的正常运行。应该通过对城市机动化发展的研究,针对我国的具体国情,制定适宜的法规和政策,在停车设施上合理规划、建设和管理,解决目前出现的停车位紧张的问题。

居住区自行车停放规划设计中应注意:居民的存车、取车应与各项出行活动的程序与路线相协调一致,便捷通畅;控制集中式自行车库的规模,一个500户左右的组团设2个自行车库;车库的位置应选择在住宅组团的主要出入口处,或住宅组群的院落入口。道路停车设施的布局最重要的的因素的居民的停车步行距离,应该按照整个居住区道路布局与交通组织来安排,一是方便,经济,安全和有利于节约能源及较少环境污染;二是集中和分散是比较合理的布局方式;

三是发展立体停车位,采用立体停车的办法让道路完全景观化,从而更加人性化。

随着居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大量涌入居民区,在实际的建设中,对停车方式的选择有很大的随意性。停放方式主要有路面停车、独立式车库、住宅底层停车、地下车库等几种,在实际组织中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相应的停车方式。

在居住区建设的不断发展中,道路系统规划也应引起设计人员的足够重视,努力创造出一种能使人们生活方式进一步提高的行为模式的设计。

主要参考文献及出处

⑴ “道路交通与居住环境设计” , 姚时章、王江萍, 《城市居住外环境设计》 ,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9.10

⑵ “居住区道路” , 姚兵、聂梅生、周淑萍, 《中国住宅小区百科全书》 , 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3

⑶ “居住区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霍卫华, 《居住区与住宅规划设计使用全书》 , 中国人事出版社, 1999.11

⑷ “居住小区总体规划设计浅析” , 张红军、翁玉武、刘刚、肖汇, 《石油规划设计》 , 2004.15

猜你喜欢
组织环境
环境清洁工
组织高中英语课堂互动的四要点
新时期学生社团组织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探微
品三口而知味
农民合作组织问题分析
漫观环境
论环境雕塑
环境雕塑与人
公共环境与城市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