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军
河南鑫广和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河南安阳 455000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合理的控制混凝土结构中的刚含量,不仅能节省工程的整体造价,同时还能避免不必要的材料浪费。然而在实际施工中,合理的减少含钢量会带来积极的作用,不合理的减少将会对整个建筑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在此,本文针对混凝土多层框架结构含钢量的优化设计措施做如下论述。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含钢量;优化设计;经济性
21世纪后,一些建筑专业网站,如建筑工程造价网站发布了典型建筑工程的技术经济指标。根据上述历年统计数据,汇总出各类钢筋混凝土结构实际的含钢量,数值均不考虑地下室和桩基,若考虑桩基应增加10%左右。而单独计算地下室,其含钢量为80~490kg m2(上限为考虑人防)。表中数值只反映通常的情况,某些特殊工程,其含钢量会相差很大。还应指出,采用轻型钢结构的厂房和住宅,虽然为全钢结构,但它们的含钢量比钢筋混凝土结构多不了多少。
1.建模计算阶段
合理的结构布置、正确的荷载取值与适当的计算参数选择,是减少用钢量的前提。在建筑方案设计的阶段,结构设计人员就应及时参与,对于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规则性的要求,通过与相关专业的沟通,对建筑的平、立面布局以及承重构件的布置提出合理化建议,尽量避免或减少诸如凹凸不规则、楼板局部不连续、竖向不规则等造成用钢量大幅上升的先天性缺陷。在结构建模的阶段,应严格按照建筑功能,确定各处恒、活荷载的取值,不应随意放大(亦不可在无明确依据支持的情况下擅自折减),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忠实于实际工况选择正确的折减系数。在结构模型调试的阶段,对周期折减系数、梁弯矩放大系数、梁刚度放大系数、地震信息的相关参数等予以适当选择、正确定义,可以合理控制结构刚度、避免因過度吸收地震力而造成的配筋增大。对于高层结构,剪力墙的布置往往对工程造价有着较大的影响。应尽量保证剪力墙落地,避免框支。均匀合理地布置墙体,使墙体钢筋计算结果尽可能地趋近构造配筋,是结构设计师们不断努力的方向。剪力墙的布置并不是越多越好,如果一味地提高结构的侧向刚度,反而会吸引更大的地震作用力,且增加不必要的造价。在建筑物平面的中心区域往往存在较多的竖向交通井,如楼梯间、电梯井、设备管道井等,由于其位于平面内部,此处布置的墙体对结构的整体刚度帮助并不大,故一般不宜在井道周围布置较多的剪力墙。相较于内部的墙体,外围墙体对提高结构整体刚度的效果更好,尤其是山墙部位的墙体。均匀、分散地把较多的剪力墙布置在结构平面的外围,适当减少中间部位的剪力墙,可以更有效地发挥墙体的强度、提高结构抗扭性能,达到其利用率的最优化。剪力墙的分布钢筋大多是依构造要求配置,其数量难以进一步降低,应从边缘构件着手,减少其数量及配筋。如能尽可能多布置较为长肢的墙体,暗柱等边缘构件的数量及其纵向配筋率均可进一步降低。
2.施工图设计阶段
在施工图设计周期主要通过精细而合理的构造措施,来实现对用钢量的控制。其经济性可以较为直观地看到,并且容易进行量化的比较。在工程实践中,设计人员常使用如下一些构造措施(本文仅讨论±0.00 m以上结构部分,地下结构不在本文论述范围之内)。
(a)剪力墙构造配筋优化。墙体竖向分布筋与水平分布筋并不一定要采用相同的直径,满足构造要求及最小配筋率即可,《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以下简称《抗规》)第6.4.4条规定:抗震墙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的直径,均不宜大于墙厚的1/10且不应小于8mm;竖向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0 mm。对于轴压比满足《抗规》第6.4.5条相关规定的墙体,设置构造边缘构件即可。边缘构件的设计亦建议采用多种规格的钢筋组合,例如:内墙非底部加强部位的400 mm×200 mm暗柱,抗震等级如为三级,按构造边缘构件可配置4Φ12 mm+ 2Φ10 mm的纵筋。
(b)框架梁配筋优化。《抗规》第6.3.4条规定:(b)框架梁配筋优化。《抗规》第6.3.4条规定:沿梁全长顶面、底面的配筋,一、二级不应少于2Φ14 mm,且分别不应少于梁顶面、底面两端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三、四级不应少于2Φ12 mm。笔者认为,规范并未硬性要求框架梁上部钢筋一律取支座的2 根角筋通长布置,亦无此必要。对于三、四级框架结构,当支座负筋直径较大时,可采取分离式配筋,以较小直径(2Φ12 mm或2Φ14 mm)的架立筋拉通,并连接支座角筋,可以有效地减少钢筋用量。另外,《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以下简称《混规》)第9.2.13条规定:梁的腹板高度不小于450 mm时,在梁的两个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每侧纵向构造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00 mm,截面面积不应小于腹板截面面积的0.1%,但当梁宽较大时可适当放松。不少结构设计师在实践中普遍设置Φ12 mm@200 mm的腰筋,并按梁的总高计算需要的腰筋根数。而实际上,扣除楼板厚度之后,规范所要求的腹板高度是小于梁高的,对于宽度为200 mm的梁,设置Φ10@200 mm的腰筋亦能满足最小配筋面积的要求。
(c)楼板配筋优化。三级钢筋强度设计值为360N/mm2,而一级、二级钢筋的强度设计值分别为 270 N/mm2、300 N/mm2。选用三级钢筋可显著提高用钢
量的节约率,因其强度分别为一级、二级钢筋的133.3%和120%,而价格仅仅约为前两者的105%。
3.基础拉梁设计应适当
多层框架房屋基础埋深值大时,为了减小底层柱的计算长度和底层的位移,可以在±10.000以下适当位置设置基础拉梁,但不宜按构造要求设置,宜按框架梁进行设计,并按规范规定设置箍筋加密区。但就抗震而言,应采用短柱基础方案。一般说来,当独立基础埋置不深,或者虽然埋置较深但采用了短柱基础时,由于地基不良或柱子荷载差别较大,或根据抗震要求,可沿两个主轴方向设置构造基础拉梁。基础拉梁截面宽度可取柱中心距的1/20~1/30,高度可取柱中心距的1/12~1/18。构造基础拉梁的截面可取上述限值范围的下限,纵向受力钢筋可取所连接柱子的最大轴力设计值的10%作为拉力或压力来计算,当拉梁上作用有填充墙或楼梯柱等传来的荷载时,拉梁截面应适当加大,算出的配筋应和上述构造配筋叠加。基础构造拉梁顶标高通常与基础高或短柱顶标高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基础可按偏心受压基础设计。当框架底层层高不大或者基础埋置不深时,有时要把基础拉梁设计得比较强大,以便用拉梁来平衡柱底弯矩。这时,拉梁正弯矩钢筋应全跨拉通,负弯矩钢筋至少应1/2拉通。拉梁正负弯矩钢筋在框架柱内的锚固、拉梁箍筋的加密及有关抗震构造要求与上部框架梁完全相同。此时拉梁宜设置在基础顶部,不宜设置在基础顶面之上,基础则可按中心受压设计。
总 结:
在深刻理解了规范条文的前提下,选择了合理的构造措施,采用了多种途径对结构进行优化,可以较为有效地减少结构的含钢量,提高结构的经济性、降低造价。
参考文献:
[1]谭泽先.建筑结构含钢量的研究[J].建筑科学,2007(9):44-47.
[2]何湘.多层框架结构设计降低含钢量的一些措施[J].建筑技术,2007(11):863-865.
库,2010(14):156-157.
[3]邓晟.高层住宅的含钢量控制[J].福建建筑,2011(10):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