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术的临床对比分析

2015-10-21 16:40曾龙飞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 2015年10期
关键词:临床

曾龙飞

【摘 要】目的:通过对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术临床效果比较,为临床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我院2013年5月~2015 年5月收治的病人,其中各300例患眼分别为A组(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组),B 组(超声乳化术白内障摘除术),通过比较术后患眼透光率、角膜散光度、术中及术中并发症对两种手术方案的临床效果做出评价。结果:患者在患眼恢复情况、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个月复查时散光度比较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周复查时,小切口角非超声乳化摘除术膜散光度明显高于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患者,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术具有切口小、恢复速度快、术后视力恢复效果好等优点,且手术操作简单、对手术器械要求低、费用低,适合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术;临床

白内障主要表现是视力减退和视物模糊,是眼科常见的一种多发病,在我国致盲原因中位居首位[1]。近年来,随着现代囊外术的普及和白内障手术技术的发展,白内障治疗的手术方法不断革新,小切口手术正在逐渐替代大切口白内障手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白内障的手术方法成为现代白内障手术的新发展方向,具有与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类似的效果[2]。具有对组织损伤轻、手术时间短 切口愈合好等特点。自2010年5月 ~2015 年 5月我院在临床治疗白内障手术方案分别选择采取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术两种方式,研究成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13年5月~2015 年5月我院收治的白内障患者586名,在与患者进行沟通后,经亲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参与本次研究。选择的患者晶状体核硬度达一定程度(根据 LOCSⅡ分类法,将其中Ⅲ~Ⅴ 级晶状体核硬度患者纳入研究样本),年龄 56~88(平均 69.5 ±2.1)岁,其中男性292(患眼300例人,女性294(患眼300例)人。术前患眼光感~0.1,排除术前患眼既往手术和外伤史。600例患眼随机分为A组(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组),B 组(超声乳化术白内障摘除术)各300例。两组年龄分布、性别分布、基本生命体征等一般资料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由我科资深白内障手术医师完成全部手术。

1.2 手术方法

纳入研究范围的患者在术前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情况下进行手术,术前选择的麻醉方案都是表面麻醉,散瞳采用美多丽滴眼液(加用神经阻滞麻醉或局部浸润麻醉的方式麻醉不合作的患者)。两组患者术后均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A 组(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在对患者进行了麻醉的情况下,建立角巩膜遂道切,切口位置在患眼距角膜缘12点上方1.5~2mm处,切约5.5~7.5mm长,深度达角膜缘内 1mm的切口。扩大角膜缘内切口,然后向切口内注入粘弹剂,环形撕囊或截囊,挽核,手动将皮质吸除,进行常规人工晶体植入,植入人工警惕后切口将自行闭合,或将切口缝合一针。

B 组(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将患者进行麻醉后,做小于3mm切口于患眼角膜缘10:30处,环形撕囊,晶状体内水分离、水分层处理后,超声乳化晶体核,将皮质注吸,将人工晶体进行常规植入操作,植入人工晶状体后切口自行闭合。

1.3 观察指标

术后1周以及1个月时复查,对两组患者的患眼透光率恢复情况以及角膜散光情况进行检查,对术中、术后两组患者是否并发症的情况进行统计。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 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以(x±s)表示,计量资料用采用t 检验,组件资料采用X2检验进行比较。当P<0.05时,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术后复查,经手术患眼的透光率>0.3为患眼恢复标准,其中手术1周后复查,A组249(83%)例患眼恢复,B组252(84%)例;1月后复查,A组266(88.7%)例患眼恢复,B组271(90.3%)例。两组数据间进行统计学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通过两种手术方案进行白内障摘除术后患眼的恢复情况相近。在术后复查中对两组患者角膜散光度进行了比较,如表1所示,在术后1周进行复查时,两组角膜散光度有显著差异(P<0.05),二在术后1个月进行的检查中,两组受术者角膜散光度没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两种手术方案实施后,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见表1,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最多的是角膜水肿,但在并发症发生率上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组别 患眼数n 散光度比较 并发症比较(n(%)

术前 术后1周 术后1月 角膜水肿 虹膜脱出 前方出血 后囊破裂 伤口裂开

A组 300 0.89±0.31 1.70±0.72 0.87±0.32 94(31.33) 10(3.33) 10(3.33) 17(5.67) 6(2.00)

B组 300 0.79±0.33 1.01±0.21 0.85±0.29 89(29.67) 7(2.33) 10(3.33) 18(6.00) 8(2.67)

3討论

白内障是我国眼科常见致盲疾病之一,尤其实在老年患者中,致盲率达到75%以上,切通过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是唯一能够彻底对抗失明的方案。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术具有切口小(6mm 左右)的特点。且由于手术切口不在角膜内,因此,由手术造成的角膜散光度影响较小,术后散光少,克服了大切口手术会明显影响散光的弱点。且由于是隧道,切口密闭,前房稳定,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术后复明效果好,恢复快。小切口避免了对周围组织的损伤,角膜水肿消失速度快,炎症反应相对较轻,术后第2d的复明效果比较显著,针对核硬度在Ⅲ级以及以上的患者复明效果更加明显[3]。

在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分别采用了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术,通过两种不同的手术后,患者在患眼恢复情况、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个月复查时散光度比较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周复查时,小切口角非超声乳化摘除术膜散光度明显高于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患者,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术切口小角膜水肿恢复快。

在术式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检查,在选择手术方案是严格按照手术的适应证,从而达到临床疗效最理想,同时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术相比较超声乳化摘除术除了上述优点外,还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对手术器械要求低、费用低等优点,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何守志.晶状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70.

[2]夏亮.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术的临床对比分析[J].临床研究 2013,11(4):106-107.

[3]龚文广,崔红,万基敏.白内障超声乳化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临床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5,26(15):3374-3375.

猜你喜欢
临床
舒肝宁心汤治疗心悸的临床观察
SPECT/CT显像用于诊断转移性骨肿瘤的临床价值
超声波诊断甲状腺结节的临床应用观察
盐酸氨溴索在慢阻肺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应用
米索前列醇在妇科临床的应用
PACS系统在临床的设计和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眸慢性溃疡59例临床观察
氩氦刀冷冻治疗肺癌80例的临床观察
中医治疗糖尿病临床效果观察
临床实习医师教学改革及实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