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泽文
[摘 要] 地级市图书馆在整个公共图书馆系统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非常重要。其角色的定位以及发展方向,在图书馆发展正处于一个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过渡的时期,对于探索地级市图书馆如何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地级市公共图书馆;定位;区域联盟;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 G25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7-93-3
Public Library Status and Development Exploration in Prefecture-level City
———TakeWuyi Library in Jiangmen as an Example
Chen Zewen
(Wuyi Library in Jiangmen, Jiangmen Guangdong 529000)
Abstract:Prefecture-level city library in the entire public library system, plays a connecting role, and its status is very important. Their role positioning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hav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exploring how to develop prefecture-level city library during the period that libraries transforming from traditional mode to modern mode.
Keywords:prefecture-level city public library, positioning, regional alliances; digitalization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共图书馆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播公共知识和信息以及开发智力资源的重要职责。地级市图书馆在整个公共图书馆系统中,在承担本地区开展图书馆业务的同时,不但要与省图书馆、当地教育、科研系统图书馆相连,还要带动本地区县、乡、社区图书馆(室)的建设,推动本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本文以江门市五邑图书馆为例,探讨影响当前地级市图书馆发展的因素,尝试提出今后发展的一些设想。
1 当前地级市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制约因素
1.1 政府的投入与现代发展需求的不协调
多年来,政府对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并未与人均收入水平迅速提高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相适应,2005年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年度经费总额占国家财政总额的比例一直维持在0.08%左右的相对较低水平,并且呈总体下滑趋势[1]。虽然每年新出版的图书数量增长快速,但公共图书馆数量、人均藏书量等指标无明显改善(见表1)。2013年,我国人均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不足0.6册,较国际图联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的人均1.5册至2.5册的水平存在显著差距。
(中国统计年鉴)
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虽然都规定了图书馆经费来自于同级政府的财政拨款,但因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各级政府的公共财政行为进行强制性约束和有效监督,导致各级政府对图书馆的经费投入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官员的个人偏好,图书馆经费缺乏长效投入的制度保障[2]。
以广东省中等地级市江门市五邑图书馆为例,政府在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并未与经济增长同步变化。以2007年为基数,目前江门市GDP增长率达到了80%以上,而公共图书馆藏书量增长率暂时还不到50%(见表2)。
1.2 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广大读者对图书馆的利用日渐减少
先进的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图书馆的发展创造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昔日的图书馆是一个资讯中心,但如今,互联网及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各类资源数据库正以驚人的速度占据着传统资讯的地位,使图书馆的建筑实体所提供的服务功能大大改变,读者对图书馆进馆阅读的依赖程度日渐显弱,文献利用率低。以江门市五邑图书馆为例,虽然近三年来馆内总流通人次及书刊借阅册次都有增加(见表3),但增长百分比放缓,而且相对于江门市平均450万常住人口来说,总流通人次仅占常住人口不到30%。
1.3 衡量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的社会效益,没有一套科学完整的考核评估机制
一直以来,公共图书馆的评估考核都是以业内专家及领导的意见为主要依据,虽然有各样设置科学的硬性考核指标和读者的意见,由于没有独立的社会组织的参与,更不是中立机构完成,难免有含水分的数据为评估考核指标服务,真正的服务对象的客观评价未能充分体现,难以客观地反映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与真正的社会需求是否一致,以至有限的资源得不到最合理的使用。
2 近阶段地级市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当前形势下地级市公共图书馆要生存和发展,应以社会的发展方向为方向,以务实开放的态度求发展,广开思路,争取国家、地方政府更多的投资,争取社会团体、个人的关注和资助。因地制宜,迅速建立网络条件下的数字图书馆及其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同时,根据现行的条件,着力提升图书馆软服务水平,发展针对读者的贴身服务。
2.1 建立地区性联盟,实现辖区图书馆通借通还
当今数字阅读冲击着传统纸质图书阅读,其中之一因素是阅读条件的便捷。因而,为减少实体馆与读者之间的地理阻隔,地级市图书馆应首先实现地区内一馆办证、各馆通用,一卡通借阅、就近还书,一馆藏书、各馆共享,一馆讲座、各馆转播的便民方式。
2.2 大力发展流动分馆
2013年,我国图书馆服务辐射半径大约为31.4公里,平均每43.7万人口才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与国际标准(4公里,每5万人)有明显差距。地级市公共图书馆应因势利导,大力发展流动分馆,深入社区、中小学、农村、工地,开展图书馆流动服务,以弥补公共图书馆的覆盖不足。以江门五邑图书馆为例,近年迅速发展建设流动馆和分馆,在社区、街道、农村、部队、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等合作共建的馆外图书服务网点达61个,其中图书分馆31所,流动图书馆30所。这些馆外图书服务网点充分发挥了基层文化阵地在传播文化、服务社群中的职能作用,在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市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和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2.3 建立移动图书馆
随着手机智能化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人手不离的便利工具。近年来,图书馆也日益注重以手机为移动终端的新型服务方式——移动图书馆服务。以手机为载体的移动图书馆使读者能够不受时空限制地访问图书馆,方便灵活地进行图书馆图书信息的查询、浏览和获取。移动阅读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时尚、便捷的阅读新渠道,让读者真正享受到随时随地阅读的乐趣[3]。
目前,国内大多数省级图书馆的手机图书馆业务都有快速的发展,一方面数字图书较纸质图书更容易丰富馆藏,二是数字图书阅读流通更为方便快捷,三是阅读人群可不受地域限制,更加广泛,除此外,移动图书馆还可实现信息互动,读者与图书馆之间随时通过手机短信交互和手机无线网络信息交互,读者登录移动图书馆WAP网站,实现手机书目检索,图书预约、续借、催还、读者借阅情况查询、馆藏资源查询、查询预约图书是否到馆、读者信箱留言、读者建议、读者投诉、读者问询、图书馆座位情况查看、馆员信息查询、图书馆简史了解、图书馆知识问答等[3],以及个人图书管理、个性化信息订制等个性化图书馆服务,让图书服务更加贴近读者生活。
江门市五邑图书馆作为地级市一级图书馆,也加快了发展移动图书馆的步伐,现今已建立了拥有海量数字资源的手机图书馆业务,涵盖了中文图书、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报纸、学习视频、公开课等资源,这些资源充分弥补了图书馆馆藏资源不足的现状,让读者得到海量的数字资源和全面的服务,获得了读者的一致好评。
2.4 改善图书馆的阅读环境
随着阅读方式的不断改变,进馆阅读、上网、自修、研讨等需求越来越变成为主要的进馆目的。因此,阅读环境的优化及功能的配套变得迫切需要。作为地级市公共图书馆更应着力为读者提供更多基础的人性化服务,如在桌子上配备台灯,无线网络全部覆盖,笔记本、打印机等电脑设备均可以有偿或无偿借用,提供更大的开放式空间给读者研讨和学习,营造开放、宽松的阅读环境,尊重阅读学习的个别需要,使阅读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2.5 以地级市为中心,建立区域性的数字化信息加工基地
目前,多数公共图书馆在行政管理及图书馆系统上虽然各自独立,但有条件的图书馆都购买了中文、外文商业数据库,条件不具备的图书馆可以通过远程文献传递或馆际互借方式获取数字资源。地级市图书馆应作为区域中心馆角色,联合区域中多个县级图书馆采用一套共用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在采购数字化资源上实行协调互补,统一购置,统一加工。要体现相同区域特色的地方数据库,形成区域内采编和自建的数字资源中心,实现区域内共享。形成合力、强弱互补,这样才做到一套资源,各圖书馆共享,避免各自为政,重复采购或缺购买数字化产品和重复自建资源库。
3 结语
地级市公共图书馆如何在新形势下走出一条适应社会发展的路,找到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地级市公共图书馆可操作的发展模式,目前还在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中。网络化、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在给图书馆事业带来快速提升的同时,也考验着传统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在现行的政府投入及管理体制下,地级市公共图书馆应以创新务实的态度,以社会的需要为目标,最大限度发挥其社会效益,既要与省图书馆、当地教育、科研系统图书馆密切联系,更要以区域中心角色重点带动本地区县、乡、社区图书馆(室)的建设,积极推动本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媛.我国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不足0.5册.http://epaper.legaldaily.com.cn/fzrb/content/20130315/Articel07
004GN.htm.2013-03-15.
[2] 葛霞.中日图书馆经费投入的法律保障比较[J].图书馆论坛,2011(4).
[3] 李复凝.未来手机图书馆发展初探[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11).
[栏目责任编辑 肖瑞兰 邮箱 410517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