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斯亮 刘心怡
摘 要:为了探析大学科技园的规划方法,本文将大学科技园所具备的基本规划要素与生命体的内涵及特征相联系,提出相应的方法,并加以实例验证。研究对在物质空间规划层面下的大学科技园的合理规划具有一定参考,以期探索出一条适合大学科技园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生命体;大学科技园;规划
0引言
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及创新型国家目标的确立,为大学科技园提供了充裕的发展空间。截止2014年,国家科技部和教育部已研究决定出十批次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共计117个。目前,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多关注产学研机制,存在着功能组织混乱、交通没有层次和系统、园区缺乏人气和活力、园区环境单调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科技园的规划进行新的角度的探析,通过建构生命体的内涵与特征,探索更加合理的大学科技园规划。
1大学科技园相关文献研究
1.1国外相关文献研究现状
从1951年至今,大学科技园已经历了53年的发展历程。针对国外高科技园区的理论研究,如埃雷特M·罗杰斯[1]的《硅谷熱》阐述了科技园区的发展历史、形成过程及运营模式、文化氛围;曼纽尔.卡斯特[2]尔和彼得.霍尔[2]的《世界上的科技园区--构筑21世纪的产业群》简明分析了科技园区的背景和作用,系统阐述了各国科技园的建设情况并作出经验总结;美国萨珀斯坦[3]《区域财富:世界九大高科技园区的经验》调查和列举了九个世界知名高科技区的管理模型、实践和成功原理。
1.2国内相关文献研究现状
国内在城市规划方面,对于宏观的空间布局模式及选址的研究占大多数。刘玲[4]《城市生命体视角:现代城市和谐建设初探》将生命体的特征定义为整体、活力、健康、宜人、和谐。郁枫[5]《基于TOD模式的科技园规划探析--以中关村科技园区托普科技园规划为例》从大学科技园的混合功能、活力空间、公共交通、步行空间四个关键要素出发,在TOD模式下进行建构。袁朝晖[6]《大学科技园规划与设计研究》分析大学科技园整体空间架构及物质要素,把握大学科技园的特征,从城市、公共空间、文化、人的需求等多个角度设计。俞孔坚[7]的《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从硅谷到中关村》重点阐述了如何在景观上体现生命细胞的特征,并形成创新网络。
2.大学科技园生命体的内涵与特征
2.1大学科技园生命体的内涵
从生命体的构成来透视大学科技园,它具有以下内涵:完善的整体结构是将各组成要素统一成有机运作的生命脉络;高效的功能组织是构筑高科技活动和创新过程的生命基础;多层次的流通网络是有效组织交通信息网络的生命管道; 生态性的环境基质,建立多层次的绿化网络和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激发生命活力;多元的文化氛围是新鲜血液,循环在整个生命体中,赋予其他生命组成部分内涵。
2.2大学科技园生命体的特征
2.2.1有机性
大学科技园作为构成城市有机体中的生命细胞,结构和功能也具有细胞的相关属性,它必然是健康且活力的,能够不断地进行自我修复和生长,由一系列结构完整、高效运作、富有创新能力的功能体组成,然后各功能体由统一的结构及骨架来支撑。
2.2.2共生性
共生性首先表现在大学科技园的网络性和多样性,表现为多元功能组织成网,多种交通方式交织成网,多层生态体系交织成网。其次,大学科技园区是由产业系统、自然系统组合而成的复合生态系统。
3大学科技园空间环境设计规划策略
3.1架构空间结构,塑造生命脉络
空间结构具有以下六个要素:面、节点、通道、网络、边界,这些要素形成空间布局中具有适宜尺度的网络,各种不同尺度的网络构成园区的整体网络。这些网络如同生命脉络延伸至大学科技园的各个角落,支撑整个园区健康生长。
3.2完善功能组织,塑造生命基质
通过场所营造,创造充满活力的复合功能环境,成为大学科技园的基本部分。通过各类功能的建筑的有机布局,将建设用地与生态结构相结合,各类用地以组团形式团团簇状布局形成空间聚合,再聚集中心空间,组合成丰富复合的功能组团。
3.3建立道路交通,塑造生命通道
道路既是人们日常活动的通道也是信息技术交流的管道,构成大学科技园的动态网络。从园区内部来看,交通由动静态交通组合而成。静态交通由地面停车和地下停车组合。动态交通由车行交通、慢行交通及步行交通组合。车行交通需要建立便捷可达性高的流通。
3.4创造宜人环境,塑造生命活力
生态绿地是生命体的绿色脉络,对其现有生态资源进行取舍,并整理生态要素,保护和修护生态基底,形成生态内核、生态斑块、生态脉络、架构可有机生长的生态结构
3.5营造文化氛围,塑造生命内涵
文化氛围通过创造非正式交流空间和正式交流空间来形成。非正式交流空间以主要步行轴线和公共服务设施围合构成,营造出具有人文氛围的休闲交往场所。正式交流空间包括培训、会议及展览中心通过步行轴线链接,使人在流动过程中和良好的环境中体验高科技文化。
4案例实践--长安大学科技园
4.1项目概况
长安大学科技园选址于西安市在浐灞生态区的几何中心,总面积约为32.7公顷。靠近西安市北客站和咸阳国际机场,包括通过两纵、两横的城市联系干道(欧亚大道、浐河西路、广运潭大道、规划路)。
4.2设计策略
4.2.1生命脉络--整体结构设计
园区形成"双圈互联、引水渗园、多轴交汇、八区并置、环网有致、边界开放"的类细胞的整体结构
4.2.2生命基础--功能组织设计
划分八个功能区,分别为孵化区、研发区、管理服务区、休闲服务区、专家公寓区、商务办公区、教育培训区及生态绿地区。
4.2.3生命管道--交通规划设计
道路系统采取"多级道路体系完善"的结构,内部内部支路联系对外交通,两个环形路联系各组团。。慢行交通构建围绕中心的环状慢行网络。
4.2.4生命活力--景观绿化设计
园区引入浐灞河水系贯穿用地,连接核心和各个组团。以水系为主干,呈枝状向外生长,呈现点状、块状、线状等形态,创造可观赏可休闲的水域生态系统。
4.2.5生命内涵--节点空间设计
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的空间处理手法,设计人文主题:"迎"、"动"、"聚"、"游"、"绿"、"趣"、"幽"。
4.3.6生命保障--生态技术应用
园区引入能源的研发技术,发展生态节能产业。在水资源技术方面,将雨水收集用于水景、绿化和道路。
5结论
为了从更有机更创新的角度认识大学科技园,本文基于物质空间规划的层面,对大学科技园生命体的内涵与特征进行剖析,明确大学科技园生命体应具有生命的各个特征和要素,以此塑造空间、功能、景观、交通,并以技术作支撑,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科技园的合理规划提出策略。最后,以长安大学科技园为例进行研究。本文试图分析生命体的组成内容,将其置入大学科技园并有机组合,以期对今后大学科技园的研究有所参考。
参考文献
[]埃弗雷特M·罗杰斯.硅谷热[M].经济科学出版社,1985
[2]曼纽尔.卡斯特尔,彼得.霍尔.世界上的科技园区--构筑21世纪的产业群[M].1994
[3]萨珀斯坦.区域财富:世界九大高科技园区的经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刘玲玲. 城市生命体视角:现代城市和谐建设初探[D].上海:复旦大学,2010
[5]郁枫. 基于TOD模式的科技园规划探析--以中关村科技园区托普科技园规划为例[J].规划设计,2010,26( 7):61-66
[6]袁朝晖.大学科技园规划与设计研究[J].城市交通,2008,6(5):15-18
[7]俞孔坚.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从硅谷到中关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