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海燕
再一次研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引我深思的有两句话。一句话是“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另一句话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了解数学的价值”,我觉得这很重要。大家都知道兴趣是学习活动持续下去的源泉,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如果学生没有了兴趣,就如同行尸走肉,根本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体验不到成功的幸福。
对于兴趣的培养,有很多种方法。比如利用信息技术,将多媒体融于教学课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比如,组织游戏、组织比赛,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勾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等。
但是,我个人觉得,如果是外部强加给孩子的,他们的学习兴趣肯定持续不久;如果仅是用游戏活动作为吸引的,活动结束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不是就消退了呢?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分析,只有自己内在的,自己需要的东西,才能够坚持下去,才能够持续下去,效果才能达到最好。
所以,我觉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欲望,设计学生的认知冲突,挑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内在需求,让学生知道学习数学的价值,然后让学生产生学习内驱力,使学生爱数学,学数学,学好数学!
我听了一节五年级的数学课“图形的旋转”。教师的开课是看PPT,看图中有哪些旋转?(有风车、电扇、水车等)问:这些旋转有什么共同点?(绕中心点旋转)然后就说我们今天继续研究旋转现象。对于这样的开课,我觉得比较浅,是属于浅层次的吸引学生的兴趣,没有激发出学生学习旋转这个知识的内动力,他们根本不知道学习旋转有什么作用,旋转这个知识对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帮助。我想建议这样上:让学生看PPT,内容1是高压电线杆上的旋转小风车。然后问学生,旋转小风车有什么作用?这个旋转小风车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内容2是用旋转设计出来的美丽图案,让学生边欣赏边想,这么美丽的图案是怎么画出来的呢?对于这两个生活中旋转的运用,学生基本上都看到过,也能理解。但是,究竟是怎样设计的,怎样画出来的,在生活中有什么价值?学生肯定没弄明白,也很想知道。所以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这个知识的兴趣,同时要求学生学完后把这个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设计些新的有利于我们生活的物品,这样的设计肯定对学生的影响是久远的、难忘的。
我还听了一节课,是“圆的认识”。其实,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圆形的实物接触得也较多,对圆具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然而,他们还无法揭示圆的本质特征。如果教师此时问学生“究竟什么叫做圆?”他们肯定很难回答上来。这时,学生的感觉应该是知道些但是又说不上来,模模糊糊不清晰,这就产生了认知冲突。于是,他们对“什么是圆”产生了非常想知道的急切心情,这时再进行教学则事半功倍。然后在课堂小结时,提出圆在生活中的应用,学好这部分知识就可以利用圆的特性为我们的生活更好地服务。这样的教学就加深了学习圆价值的肯定,那么学生学习的兴趣一定高昂。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是每一名数学教师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我们要力求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让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长久保持,这样何求学生学不好数学呢?
编辑 鲁翠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