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面建成小康,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关键在山区农民。文章提出加强山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山区生产结构,创新山区土地经营形式,提高山区农民素质,加快山区小城镇建设,发展山区农村社会化服务等措施加快增加山区农民收入。
关键词:山区;农民;增收;小康;措施
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在农业,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习近平同志也形象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020年全国能否全面建成小康,重点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特别是山区农民。衡量农村小康有很多指标,核心是经济发展,具体是农民收入。
一、山区农民收入的实际状况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地形复杂多样,其中,平原只占总面积的12%,丘陵占10%,山地占33%,高原占26%,盆地占19%。山区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2/3,大多集中分布在中西部地区。
(一)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农民收入状况
根据各省(市、自治区)数据统计报告,2013年全国三大区域农民收入比较如表1所示。
全国农村居民收入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区域收入差距大。最高与最低收入相差14100元,东部平均收入高于中部4475元、高于西部6283元。
2. 低收入集中在西部山区。达到10000元以上有9个省(市)均是东部平原和沿海地区;10000—8000元有11个,绝大多数是中部省份;8000—5000元有11個,除山西外,其余都是西部省份。
3. 中西部收入增幅略高于东部。除天津市外,中西部收入增幅普遍高于东部省份,特别是前11名中就有10个属于西部省份。
(二)广西各地级市农民收入状况
2013年广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00元以上的市均为桂东南沿海和桂东北平原、丘陵地区;7500以下的河池、百色、贺州、崇左、来宾、梧州等六个市,都是典型的大石山区市。最高与最低收入相差3359元。全区平均收入为6791元,比全国最高收入的上海市低12417元,比全国平均值低2105元,比东部平均值低6309元,比中部平均值低1834元,接近西部平均水平。
(三)百色市农民收入状况
百色市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贫困山区地级市,山区面积占了95.4%,丘陵、平原仅占4.6%,耕地面积只占总面积的11.9%。按地形地貌可分为右江河谷、南部山区、北部山区等三个区域,2013年全市各县(区)的农民收入比较如表2所示。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314元,河谷四县(区)均达到6000元以上,南北两翼山区均未达到5000元,平均相差2254元,最高与最低相差3299元。右江河谷生产、交通条件比山区好,产业化、市场化程度比山区高,农民数量充足、素质较高,土地利用率高。南部三县略比西部五县高,是因为德保有华银铝、靖西有信发铝企业发挥了一定的拉动作用。
二、山区农民增收困难的原因分析
山区农民增收问题不容乐观,距离小康要求差距还很大,主要原因是:
(一)山区自然环境恶劣
我国山区主要集中在西部,除青藏高原外,大部分分布在第二地形区的中低山地,如西部的六盘山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滇西边境山区、四川藏区、西藏地区、南疆三地州,中部的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武陵山区、罗霄山区等,都是典型的特困山区,地形地貌多样,环境恶劣。西北黄土高原、西南云贵高原是我国著名的干旱地区,山高坡陡,岩石裸露,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奇缺,旱灾频繁,人畜饮水困难,耕地资源奇缺,沟壑纵横难以开发。还有相当多的山区农村居民仍在不适合人类生存的恶劣自然环境中生产生活。
(二)山区基础设施落后
2012年,贵州、云南、西藏、青海、宁夏、新疆等山区省(区),单位面积的铁路里程、公路里程和邮局数量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4%、44.4%和27.2%,交通通讯相对困难。西部多数省(区)虽是西电东送基地,却电力不足;水泥路、信息网络还未实现村村通;土地整理、水利建设、市场建设水平还很低,人均市场数量和单位面积市场数量只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2%和18%。由于基础设施落后,交通通讯网络通达性差,交易费用高,与外界的交往机会少,影响市场扩展,限制了分工,导致自身比较优势难以发挥。
(三)山区农民自身素质低
一是文化技能水平低。山区农民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占到78.5%左右,文盲半文盲也占到将近19.5%左右,高中以上只占约2%,农民得到的学习培训机会少,对科技实用型技术掌握不多,外出务工只能做简单工种,收入不高。二是科技推广应用滞后。在引进新品种和推广先进技术上不敢试不敢创,服务、示范、引导也跟不上。三是懒惰怕苦不敢闯市场。一些农民懒惰,怕吃苦,宁愿在家坐着守穷,也不愿出去闯市场。四是缺乏足够的现代农业生产劳动力。大部分青壮年农民都外出务工,留在农村的大多年老,对推进现代农业化力不从心。
(四)山区城镇化建设滞后
2013年城镇化率东部平均达到65.6%,中部平均49.7%,西部平均42.3%,西藏、贵州、云南、甘肃仍未达到40%。一是工业化水平低。城镇工业布局分散,且产业结构单一,村镇企业发展疲软,配套产业少,带动能力弱。二是人口规模小。山区县总人口大都在五、六十万人,非农人口不足40%;建制镇人口大多在1~5万,大部分乡镇所在地非农人口不足两千人。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不足,第三产业发展空间狭小。三是主动进城意识不强。大多数山区农民农业生产和进城务工只满足于在农村建个小楼房,没有过多考虑成为市民的目标计划。
(五)山区经济发展能力弱
一是经济发展水平低。由于上述几方面的内在因素,山区农村经济结构单一,非农经济不发达,导致与全国及东部平原地区差距大。二是山区传统农业经济比重大。山区农村都是家庭小规模生产,合作经济组织少,生产组织化程度低。三是土地流转不畅、规模不大。由于山区耕地面积少、地块小、交通不便、融资困难、投入产出比较效益低等原因,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不发达。
三、实现山区农民增收措施建议
山区农民收入还很低,增长困难,距离实现全面小康时间已经逼近,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更加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解决。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扩大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开发整理补助专项资金规模,实现山区土地充分利用。二是加大农村路网、电网建设。尽早实现村村通油路或水泥路,屯屯通公路、通电。对人口少、环境差的边远村屯要动员安置到条件较好的地方。三是加强能源建设。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普及户用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灶。四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网络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建设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五是加强人居环境建设。重点解决农村道路、给排水、垃圾处理、人畜混居等突出问题,彻底解决高氟、高砷、病虫等饮水安全问题。六是加强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把山区农村寄宿制学校、文化活动场所、广播电视设施、卫生网络建设好并发挥作用。
(二)优化生产结构
各地山区农村要因地制宜,认真研究本地农业结构调整方向,找准农民增收的项目和突破口,选好支柱产业,引导农民发展高产高效特色农业。如广西百色靖西县南坡乡马峒村是个典型的喀斯特地型地貌区,在政府引导帮助下,选择种养甘蔗、柑橘、猕猴桃、桑蚕等产业发展,收入逐年快速增长。随着人民生活水准的提高,特别是城市居民越来越重视农产品质量的追求,优质优价的土特产品就是农民增收的亮点。因此,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把发展优质优价的农产品,作为山区农民增收的着眼点,适时实施,扎实推进。
(三)创新土地经营形式
一是创新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采取多种措施,让土地向生产和经营能手、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集中,形成规模效应,避免土地撂荒,提高产出,同时促进劳动力的多向流动。二是发展农村合作组织。根据农民自愿,通过农户间的土地、技术、资本、劳力等多种合作,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实现集约化经营。三是创新农业经营理念。积极引进外地农业企业进入山区农业领域,以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开辟广泛的就业门路。实行公司+农户+基地,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通过龙头企业分散经营联合起来,逐步引导农民进入社会化大生产的轨道。
(四)提高农民素质
要加强山区农民技能培训。一方面对种养新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技能;另一方面要多渠道、多形式了解外地用工、外出务工的信息,以各用工单位沟通协商,建立长期的劳务关系,对务工农民进行对口技能培训,提高务工技能。
(五)加快城镇化建设
一是加快发展小城镇。对水、电及自然等资源丰富、基础人口较多的乡镇所在地建有产业园区、宜居社区、贯通路网、市政基础设施、综合服务中心、标准化集贸市场、标准卫生院、标准中小学和幼儿园等,发展特色镇、卫星镇。二是做大中小城市。山区县、市所在地城市努力扩容,拉大城市框架,开发新城区,吸纳外出务工回乡创业和其他进城的农民。
(六)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
山区农村发展生产同样面向市场,山区农民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更需要各种服务。按照“政府引导、完善网络、转变职能、创新方式、市场运作、有偿服务”的运营模式,围绕产业化、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标准化、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充分整合资源,建立健全县乡村良种供应、水利灌溉、农资农机、农技推广、生物疫防、金融支持、产品销售、涉农信息、现代物流、劳务用工、社会保障等服务体系,为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提供高效、优质、全方位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周洁.广西农民增收形势严峻[N].中国经济时报,2013-02-25.
[2]刘伟,王立.關于中国西部地区贫困问题的浅论[R].中国农村研究网,2013-06-12.
[3]程子阳.农村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调查报告[R].中国农经信息网,2013-09-21.
[4]王文亮.边远山区农民增收问题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S2).
(作者单位:中共百色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