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蕾
语文教学要关注文本回归文本,语文课堂要有语文味道,语文意识。这是很多专家都在大力提倡的教学方式。的确如此,走进文本,精读细品,深挖细掘,让学生品出语文味儿,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且有学者早已指出,“其他课程学的不是文本本身,而是文本所负载的内容;而唯有语文课,才是学习文本本身的。”
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文字的魅力往往又体现在细节当中。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最重要的方法。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细节描写在文章描写中的地位看似闲笔或赘笔,信手拈来,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运用细节描写,要为表现人物性格、发展故事情节以及直接间接揭示作品意义或主题思想服务。细节要尽量典型,富有表现力,能起到以一孕万、以小见大的作用。细节要真实。真实是艺术的生命。细节的真实,是现实主义艺术真实的前提条件。典型环境,典型性格,必须建立在细节真实的基础上。离开了真实的细节描写,就会失去感人的艺术力量。细节还要新颖独特、有生命力。巴尔扎克就说过“唯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因此,在文章中,细节能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引导学生去品读这些细节,一定能读出丰富的体验来。
在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时,学生普遍流露出文本很难,读不懂,不想读的想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在梳理完文本情节之后,以阅读课的模式来进行第二阶段的文本研习,引导学生抛开畏难情绪,首先从文本本身入手,去读一读文本,看看鲁迅先生的小说到底难不难读,同时我也给出了相应的阅读提示,即关注作者的语言细节,从中品读出丰富的内容来。
为此,在品读祥林嫂的人物形象时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来进行第一轮品读:请扣住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说说祥林嫂是个怎样的人?在三次肖像描写中学生很容易抓到了两次一样的“白头绳”“顺着眼”,先后的脸色对比“脸色青黄,两颊还是红的”“脸色青黃,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以及“手脚壮大”“破碗,空的”“下端开了裂”“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这一系列语言的细节。我让学生们交流细节的妙处,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扣住白头绳说出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有的扣住脸色的变化说出了祥林嫂受到的摧残,有的扣住顺着眼说出了祥林嫂的安分守己,有的扣住空的破碗说出了祥林嫂受到众人冷遇的处境……经过讨论挖掘这些细节,我们得出了总体印象:祥林嫂是一个安分耐劳、生活困难、善良、坚强的劳动妇女,从她的肖像变化看,她是一个逐渐被摧残,被毁灭的不幸之人。
我肯定了学生这一轮的研习讨论成果,学生也发现了文本中几乎字字珠玑,一下子就来了兴趣,我趁热打铁地抛出了第二个问题:这样一个善良的祥林嫂,在热闹的祝福之夜死去了,谁与这场悲剧有关,请大家擦亮眼睛,寻找细节逐个去排查祥林嫂身边的人物,辨认他们的人物属性。
学生们开始认真地品读小说中的人物:鲁四老爷、“我”、柳妈、祥林嫂的大伯、婆婆,鲁镇人。在这一轮的品读中,鲁四老爷的狠毒自私,“我”的善良和软弱,柳妈的愚昧迷信,祥林嫂大伯、婆婆的家长作风,鲁镇人的冷漠无聊都被学生们找了出来。这时候我适时地提醒学生们关注了几点:祥林嫂听信柳妈之言说明了祥林嫂意识里有何因素?鲁四老爷、祥林嫂的大伯、婆婆各自代表了什么样的封建势力?鲁镇人嘲笑祥林嫂的根源在于祥林嫂的什么行为,她触犯了什么?到这时候学生很自然地就能发现,祥林嫂一生受着封建族权、礼教、迷信思想的压迫,小说借“我”未能挽救祥林嫂的情节表现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我又适时地问鲁迅难不难读?学生依然说难读,语气中已经没有了低迷之气。我又适时地提醒他们:鲁迅的小说是难读,一来与我们有时代差异,要跳出时代的圈子;二来,先生字字珠玑,往往简单的语言暗藏无穷的意味,不细品是不能体会的。能读鲁迅的文章,也体现了我们的文本研习能力。成功的描写都是客观景物与作者主观感情的有机结合,都离不开作者仔细的观察和大胆的想象,也总能将形象的画面与生动的语言结合在一起的,这些细节是作品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离作者最近的部分。今天咱们品读鲁迅先生的文章只是个引子,以后我们品读文本一定要关注文本中的细节,这样才能和作者走得更近。学生亦很赞同。
在语文教学中,关注文本细节,观照教学过程,积极引导探讨,往往可以形成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高潮,从而也使对文本的阅读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使课堂上升到一个师生融合互动的境界。对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教师需练就一双慧眼,敏锐地识别,及时地捕捉,果断地做出决策。如此,才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才有可能使得“细微之处见精彩,细微之处显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