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东
【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用教學观”,然而纵观当前,教师对语用教学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还较为浅显,简单的将语用教学与仿写、续写等同起来,停留于形式,而不能真正的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为此,本文进一步深入探索语用教学的价值和途径,扎实而有效的为语文教学开辟一条阳光大道。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语用教学;学生
所谓“语用”,即学生在习得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进行实际的运用。“语用教学”,侧重于语言文字的功用性,是针对只注重文本的“人文性教学”而提出的,一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只侧重于语言文字的“懂得”和“理解”,而缺乏“运用”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语用应当是以饱蘸感情之笔,挥毫泼墨,尽显文字之功。
一、巧妙设计,激活思维——浇灌语用之芽
纵观当前小学生语用现状,情况不容乐观,表辞答意或者语言枯燥,语句不顺,或者生搬硬套,结构单一,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在于语用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在语用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兴趣和激情。而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篇章,多是一些文质兼美的佳作,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之处,教师在进行文本教学的时候,应当巧妙的设计有趣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生成表达欲望,从而激活思维,提高运用能力。
例如:四年级上册《秋天》一课教学,教师以巧妙的设计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让学生怀着对秋天无比的喜欢和热爱徜徉文字中,为语用能力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师:秋天能打滚,玉米乐了,高粱红了……一派成熟的景象!面对这样的秋天,你想做什么呢?我们每个人以“我真想变成……”为开头说一说,好不好?孩子们都是想象大师,他们很快组织出瑰丽的语言:
我真想变成一片片飞舞的叶子,然后在上面写满:秋天,我爱你!
我真想变成南飞的大雁,用翅膀丈量每一寸秋天的土地。
我真想变成一条淙淙流淌的小河,给大地带去更多的滋润。
我真想变成一朵朵桂花,飘进老师的茶杯里……
孩子们的的思维跳跃着,语言驰骋着,语文课堂充满了青春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兴趣是学生实现内在学习的最大动力。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让学生邂逅美丽的句式,通过句式的训练浇灌语用之芽,学生尽情的表达着,恣意的发挥着,将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秋天的喜爱,凝缩为一句句稚嫩而新鲜的句子,在飞扬的个性和活跃的思维中将语用教学进行到底。
二、增强体验,发展思维——催开语用之花
学生的认知发展需要一个过程,语用能力的提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呈螺旋上升的趋势。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中,应逐步引导学生自主“触摸”语言,感知文字的“温度”,透过文字表面去探寻背后蕴藏的情感,从而增强对语言文字感知能力。为此,教师需要从文本出发,潜心会文,在领会文本的精神实质和习得文本的语言运用之间有效衔接,引领学生实现思维的发展和语言的超越。
例如:六年级下册《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课教学,在指明朗读小姑娘和将军见面的相关内容教学环节中,一个同学毫无感情的读者小姑娘说的话:“妈妈死了,妈妈死了!”有几个同学发出窃笑声,教师虽然有点生气,但确信学生一定没有走进文本,读懂文本,师:请问这位同学,你为什么笑?其中一个学生站起来,生:因为妈妈死了是很悲伤的事情,而刚才同学没有读出一点悲伤的语气。教师转回头将目光投向刚才朗读的同学,师:你同意他的观点吗?学生羞赧的地下了头。此时,另外一个学生站起来,生:我觉得不是这样的,小姑娘饱受炮火之苦,被惊吓到了,面对聂将军这样的陌生人会更加恐惧,应当读出恐惧的语气。又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生:对,小姑娘肯定受了惊吓,也可以读成木讷的语气......师:刚才几位同学说的都有道理,遇到突发事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表现和感受,根据你自己理解的意思来,无论是悲伤、恐惧还是木讷,一定能读好!
入文入心入情的朗读是催开语用之花的法宝。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相机引导,让学生自主感知,自主领悟,从而实现了师生、生生、生本之间心灵的碰撞,而在碰撞中学生唤醒的不仅仅是体验,发展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思维,还有丰厚的语言积累,为语用之花的绽放积蓄能量。
三、品用结合,创新思维——点燃语用之火
语文的真谛在于运用,语用的灵魂在于创新。一味的将学生的思维禁锢于课本之中,无论怎样努力,最终培养的都是会做题,会考试的机器,落得事倍功半。尤其是语用教学,必须立足于“用”这一广阔的原野上,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课外回归到课内,引导学生将课内习得的语言文字知识应用于实践,反过来将实践中的感悟以语言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二者相辅相成,在反反复复,兜兜转转的训练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四年级上册《珍珠鸟》一课教学,在理解“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的笔不觉停了……”这个情节时,教师先让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理解人鸟之间彼此的信任和喜爱,接着另辟蹊径,师:根据你的朗读,说一说人和鸟之间的关系该怎样维系?这样的话题戳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学生们热烈的讨论起来:
生1:人与鸟之间要和睦相处,互相给予空间。
生2:人类要主动为鸟做出点什么,比如植树造林,营造鸟类生存的良好环境。
师:看来我们在保护鸟类,创造和谐环境上能达成共识,不如拟几条标语吧!学生们更兴奋了,有的几个同学凑到一起讨论,有的拿起笔在纸上写写画画:
生1:爱护鸟类,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责任。(教师点头赞许)
生2:同在蓝天下,人鸟是一家。(短小精湛的标语立刻吸引了所有目光)
生3:保护小鸟吧!不要让大树独自哭泣。
师:多么形象生动感人的标语啊!
同学们都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来……
总之,言语作品只是中介,语言运用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归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引导学生进行言语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说,勇敢写,大胆练,创新思维,共同开辟一条通往语言世界的阳光大道。
【参考文献】
[1]傅海梅.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探讨[J].才智.2011(11)
[2]魏星.从“积极语用”视角重建语文课堂[J].小学教学(语文版).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