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霞 何春刚
摘 要:体教结合是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结合的重要方式,而“一般混合型”是高校体教结合模式中的重要类型。“一般混合型”模式尽管在我国有快速的发展,但存在着管理模式不到位、学生训练和学习时间冲突、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够、教练员的心理压力大、训练积极性不高以及经费投入等后勤保障不力等问题,制约着高校体教结合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未来应该采用多种措施,健全管理制度、保障训练时间、加大师资投入、挖掘自身优势、缓解经费问题,从而进一步促进高校体教结合工作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体教结合 一般混合型 模式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5(b)-0117-02
体教结合是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结合的重要方式,它打破了我国原有的体育竞技人才“举国体制”的模式,通过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的相结合,既发挥了教育系统的生源优势、育人优势,也兼顾了体育系统的训练优势、竞赛优势,从而在强化高校体育工作、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同时,为国家培养和造就了一批高素质的体育后备人才。
目前我国高校的体教结合模式大致有三种类型,即“体校”模式、“校办”模式和“混合”模式三种。其中“体校”和“校办”模式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因此适用范围较小。目前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是“混合”的体教结合的模式。“混合”模式是指高校采取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和学校自主训练高水平运动员相结合的形式来组建学校高水平运动队。“混合”模式又分为 “强力混合型”模式和“一般混合型”模式两类。
“强力混合型”模式是指高校招收的运动员全部在体育系统内训练,参加比赛时再代表所在高校。此模式下,学校能够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使用,并且比赛成绩见效也快。但是运动员的文化课教学不方便,所以该模式的推广受到了很大限制。“一般混合型”模式是指学校既招收高水平优秀运动员,又通过自身训练和培养运动员。随着竞赛制度的改革,“一般混合型”模式成为我国高校实施体教结合的普遍模式。但受诸多条件的限制,“一般混合型”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完善,以适应新时期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需求。
1 “一般混合型”体教结合模式中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主要采用“一般混合型”體教结合模式进行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工作,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探索出了“一般混合型”体教结合模式的各项措施。但受诸多条件的限制,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1 管理模式中的问题
“一般混合型”体教结合模式中的学生主要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源于高考时的特招生,少部分则来源于普通学生入校后的选拔和培养。这些高水平运动员包括特招生在内,都是入校后进入各专业进行学习的,其平时的学习归各系部直接管理,其学籍和成绩归教务处管理,其训练和比赛则由高校的体育部门负责。这种三方共管的模式是目前各高校普遍采用的运动员管理方式。这些运动员在平时要与同学一同进行专业课的学习,但其特殊的身份又要求他们每周有固定的时间进行训练,以保证并提高其竞技水平。因此,这种三方管理模式下就必然会出现时间和精力分配上的问题。这些学生运动员的学习管理和就业还是立足于专业的,因此专业课的学习还是要放在第一位。为了减少与专业课学习的冲突,高校运动员的训练大多安排在下午4:00至晚上以及周末的课余时间,不但训练时间无法保障,学生训练的精力也会受到影响。
1.2 学生训练中的问题
高考特招生是“一般混合型”模式中的主要人员,这些特招生受过专业系统的训练,竞技水平的起点较高,容易出成绩,因此各高校会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来吸引这些学生。但普通高校招收的特招生大多为省、市专业体育队淘汰下来的二线人员,发展潜力有限,再加上长期训练留下的或多或少的伤病,因此竞技水平提升的空间较小。特招生入校成绩比同班同学要低,平时学习也较吃力,就业过程中也具有明显的专业成绩上的劣势,因此还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到专业学习上,这些都会影响特招生的平时训练效果,有些学生甚至因为学习成绩差、与其他同学不能很好地融合、就业前景不好等而情绪低落,消极训练。
各高校选拔和培养的普通学生,尽管没有接受过长期系统训练,但由于前期没有被过分挖掘,因此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再加上较少受学习成绩、就业等问题的影响,因此相比特招生,他们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中,如果训练手段科学合理,这部分学生的竞技水平会迅速提升,成为各高校训练队中的主力队员。但这类学生所占的比例太小,也较难发掘。
1.3 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问题
在三方共管模式下,“一般混合型”体教结合模式中的教练员就是各个学校现有的在职体育教师。这些教师长期工作在体育教学一线,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课堂教学经验。但这些体育教师大多未受过专门的竞技体育教练员的培训工作,一切从实践中逐渐摸索经验,缺乏参加高水平训练和赛事的经验和经历,指导高水平运动员的能力不足,因此训练水平大相径庭。在“一般混合型”体教结合模式下,大多数高校片面强调教育系统的功能,只是关起门来搞自己的训练,忽视了体育系统的指导和参与功能,学校教师与专业团队的教练员基本没有交流和沟通,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练员能力的提高。另外由于师资力量有限,这些教练员平时要进行大量的课堂教学,无法分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训练中,再加上训练补助有限,而学校大多重结果轻过程,片面强调比赛成绩,教练员的心理压力较大,因此教练员的训练积极性也受到很大影响。
1.4 后勤保障中的问题
在“一般混合型”体教结合模式中,后勤保障一直是影响运动员训练效果的突出问题。在诸多后勤保障问题中,经费问题是制约“一般混合型”体教结合模式发展的最关键的问题。目前高校运动队的经费主要来源于高校经费预算和专项经费,但受整体教育经费的限制,各高校在运动队方面的投入是十分有限的,有限的经费只能勉强维持运动队的生存,还不能满足运动队发展的需要。在有限的经费投入下,运动队训练的软硬件设备良莠不齐,仅能维持,无法提供可靠的发展基础;教练员、运动员的训练补贴较低,训练积极性不高;有些高校甚至不能保障队员参加各种高水平的比赛,没有大赛的历练,其竞技水平就上不去,拿不出像样的成绩,学校更不愿意投入过多的经费,如此还会形成恶性循环。
除了经费问题以外,上文提到的三方共管模式下出现的学生时间和精力分配等问题也是后勤保障制度跟不上所造成的。这些后勤保障问题不解决,体教结合的发展只会停滞不前。
2 “一般混合型”体教结合模式的发展对策
上述现状是目前“一般混合型”体教结合模式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较为突出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应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以推进体教结合模式在高校中的健康发展。
(1)各高校要重视体教结合工作的发展,逐步建立健全“一般混合型”体教结合模式中的各项管理制度,在校领导的直接领导下,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协调、解决有关体教结合模式下的招生、教学、教育、训练、竞赛、后勤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相关部门也要形成联动机制,教务处、相关院系和体育部门要共同研究可行的方案,制定合理的学习和训练计划,在提高运动员专业学习成绩的同时,保障运动员的训练时间。学工处要积极采取措施,扩宽运动员的就业渠道,后勤部门要提供良好的住宿、饮食、医疗、交通等条件,从而为运动员解决后顾之忧,让他们专心投入日常訓练和比赛。
(2)加大师资力量的建设,每个训练队配备多名教练员,以减轻每个教练员的工作强度。同时要强化体与教的真正结合,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等方式,不定期聘请专业队伍的教练员来校指导教练和运动员的训练工作,鼓励和支持教练员通过培训、学习、观摩等多种方式与有经验的教练员多交流,并从科研、教研经费上给予一定的政策上的倾斜,鼓励教练员通过科研途径来提高教练员的竞技训练、组织和管理能力。
(3)各高校在有限的经费和管理条件下,应该认真研究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掘各自的优势,重点发展一些本校的优势项目,避免因为面面俱到而使各个项目都一般化,反而使比赛成绩不理想。在集中力量建立起自己的“强项”之后,再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吸取“强项”发展的经验,逐步发展其他项目,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广开渠道,争取经费,提升运动队训练的软硬件条件,提供完善的器械、场地等,提高队员和教练员的补助,完善奖励制度,通过多种方式激发训练热情。利用学校的优势项目,吸引社会力量投资高校运动队,尤其是吸引有实力的企业与高校联合办高水平运动队,通过体育这个平台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同时缓解经费问题,达到双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高雪梅,郝小刚,须晓东.江苏高校体教结合办学模式的发展策略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11,33(1):96-99.
[2]叶鹏,吕广霞.江苏省高校现行体教结合模式的现状研究[J].运动,2012(56):98-99.
[3]何强.我国“体教结合”运动员培养模式的历史、现状与对策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9):89-92.
[4]王丽.我国高水平运动队“体教结合”模式的现状和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体育学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