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洪艳 卢晨曦
摘 要: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其今后的生存发展,近年来,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逐渐加重,如考试作弊、日常交往不诚信、求职简历虚假等,这不仅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信誉,还严重降低了高校德育教育质量,为改善这种现象,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并针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缺失;社会心理学
前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的大学生诚信问题越来越差,很多高校的诚信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对于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经济学等角度,对于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探析影响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因素,并针对其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能有效地改善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
1.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具体表现
1.1考试作弊
对于大学生,其首要任务就是学业,大学生只有完成好学业,才能顺利的毕业,走向社会。然而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不诚信的现象,即考试作弊、抄袭作业,特别是考试作弊在高等院校屡见不鲜。虽然很多高校对考试作弊有十分严厉的处罚,但是仍有一部分大学生考试作弊,严重的表明大学生在学业上缺失诚信。
1.2日常交往不诚信
大学生在日常交往过程中,也经常会出现不诚信的现象,例如有的大学生不想去上课,就找理由说生病请假;当学生之间发生矛盾后,有的大学生会说谎,隐瞒事情真相;在与家人交流时,隐瞒自己在学校的真实情况。很多教师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发现,大学生不守时、不诚信的现象经常发生,有的学生上课经常吃到,甚至有的学生不去上课,这些都表明当代大学生日常交往中严重缺失诚信。
1.3求职简历虚假
近年来,社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后,无法找到称心如意的好工作,对此,有的大学生在毕业求职中,为了引起用人企业的注意,提高自身的面试通过率,大学生会造假求职简历,如伪造学习成绩、购买英语四六级证书、编造学生干部任职情况、造假获得的荣誉奖励等,在面试过程中,过于夸大自身的某项技能或能力,当签订就业合同后,又另谋出路,从而对用人企业造成损失,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不诚信的具体表现。
2.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2.1动机需要
动机是激发个体活动的主要指导思想,同时动机还会导致个体朝着某项心理倾斜,对于大学生而言,良好的学习成绩、荣誉称号、学生干部等无一不是大学生追求的目标,但很多时候,学生的能力无法满足自己的欲望,因此,有的学生为了追求成功,就会做出不诚信的行为。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动机需求是引起大学生不诚信的重要原因,以考试作弊为例,考试成绩、名次,并且伴随着的奖学金、荣誉称号都会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大学生为了满足自身的内心需求,作弊已经成为第一意识,而作弊被抓,并且带来的惩罚,已经无法掩盖学生的动机需求,这就是大学生甘愿冒险,也坚持作弊的主要原因。另外,在大学生看来,诚实守信所付出的代价是必然的,而违反诚信,受到的惩罚确实偶然的,因此,有的大学生会抱着侥幸的心理,在考试过程中作弊。
2.2精神理论角度分析
对于人的人格结构,主要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本我是指人的本能,而自我、超我是在接触外界环境中,逐步形成的,在现实社会中,对自我、超我进行道德要求是不现实的,因此,很多个体会在现实中做出选择,即便做出的选择与自己内心相冲突,这也就是大学生明知道考试作弊不道德,仍作弊的原因。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大学生经常会在别人身上看到自己潜意识中的情感、倾向,有的大学生会在别人身上看到不诚信,并以此为借口,解释自身的不诚信行为,如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有的学生会认为他们的作弊手法比较高超,其考试成绩是依靠作弊获得的,这样他们就能为自己的作弊找一个好的理由,以此来解脱自身的心理枷锁,为自己的不诚信行为寻找到心理支持。
2.3社会交换理论分析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避害趋利是人的基本行为,每个人都希望在交换过程中用最少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当某种行为为个体带来极大的利益时,个体就会重复这种行为。可以说,大学生的诚信与否都是为了其本身的利益最大化,当大学生诚信行为带来的利益少于不诚信行为带来的利益,大学生就会趋向于不诚信行为。有的学生发现其他同学弄虚作假,不仅没有受到相应的惩罚,还会获得很高的利益,而自己坚持诚信行为,却没有获得更高的利益,大学生就会模仿其他同学的行为,也参与到弄虚作假的行列中,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从众行为,这样能为自身的心理寻求一种安全感,这也是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3.重建大学生诚信的措施
3.1注重教学管理的诚信
教育的诚信与否会对大学生的诚信行为造成直接的影响,因此,高等院校在进行教学管理时,必须树立诚信教学观念,严禁不诚信行为的发生,这样学生就会受到学校、教师诚信的影响,自觉的规范自身行为,从而达到诚信教育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高校要充分利用课外环境,渗透各种诚信内容,帮助学生树立诚信意识,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2建立完善的失信惩罚机制
为实现高校的诚信教育,高等院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一套完善的诚信监督机制和约束机制,致力于构建一个诚信校园,只有从制度上落实诚信管理,才能真正实现诚信,才能获得良好的诚信教育效果。高等院校应该将诚信教育和惩罚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促使大学生能用诚信意识指导其诚信行为,同时要建立相应的失信惩罚机制,对失信严重,或者多次失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处罚,这样就能避免学生丧失坚守诚信的底线,从根本上约束大学生诚信行为。
3.3注重诚信教育与心理教育的有效结合
对于诚信问题,不仅仅是道德上的问题,还是心理健康问题,因此,高等教育应该将诚信教育与心理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规范学生的本我,并处理好学生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关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信用。社会心理学表明,人经常会利用获得的信息来调节自我,并且会根据榜样行为,约束自身的行为反应,因此,在诚信教育中,要注重发挥榜样的作用,用榜样带动大学生树立良好诚信意识,从而有效地推进大学生诚信行为培养。
4.总结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动机需要、从众心理是造成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新环境下,高等院校需要注重教学管理的诚信、建立完善的失信惩罚机制、注重诚信教育与心理教育的有效结合,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诚信意识,规范自身的诚信行为,全面改善当前大学生不诚信问题。(作者单位:吉林俄语专修学院)
参考文献:
[1] 谢雯.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现代企業教育,2014,(22):125-126.
[2] 强成文,钱婷婷.社会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诚信缺失行为分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2,(03):130-131.
[3] 费珏琼.对大学生不诚信心理的分析及对策[J].教育界,2013,(19):119-120.
[4] 赵石强.大学生群体极化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09):99-101.
[5] 刘育兵.和谐社会视阈下大学生诚信问题及对策研究[D].渤海大学,2013.
[6] 沙莉.大学生诚信考试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农业教育,2014,(01):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