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中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趋势研究

2015-10-21 22:09梅汉宁
2015年30期
关键词:服务化第三产业制造业

梅汉宁

摘 要:产业融合是一种新兴的经济现象,本文从产业融合的基础、动因及表现形式来探讨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是产业融合的一种主要形态,是将企业价值链由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的过程。

关键词:产业融合;制造业服务化

党的十八大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可见,产业融合已经上升到国家宏观政策层面。

在产业融合的研究中,美国学者Rosenberg在研究中发现同一技术向不同产业扩散的现象,并把这种现象定义为技术融合。植草益等通过研究认为产业融合就是通过技术创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行业间的壁垒,加强行业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欧洲委员会的“绿皮书”则将产业融合的内涵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它们把产业融合界定为是技术网络平台、市场和产业联盟与合并三个角度的融合。

一、产业融合的发展基础

现代制造业的规模化必然造成一定区域的人口聚集。人口在一定程度的聚集又对第三产业的发展产生了需求,从而形成第三产业的聚集。这种过程可以概括为制造业聚集—人口聚集—第三产业聚集的规律,可见第二产业的聚集和发展是第三产业得以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制造业发展了,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才能产生发展第三产业的需求,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口向某区域聚集。因此要加快产业融合,就必须推动区域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而且第二产业的发展是前提。

随着第二产业的发展与升级,一定区域内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更加集中,这样产业规模就会不断扩大或优化。可见,产业发展的空间集聚与分化是促进产业融合的前提基础。而且,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资源短缺加剧,许多单一化及非柔性化的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受到制约,因此,产业之间的融合成为一种必然。

二、产业融合的发展动因与表现形式

近二十年以来,信息产业、物流产业、能源产业及金融业迅速发展,发达国家在这些领域相继出现了产业融合现象,产业融合给各国的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动力。产业融合的发展主要有赖于以下三个方面:

1、经济全球化与全球制造。这是产业融合的主要动因,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产业在国际范围内的竞争日趋激烈,迫切需要进行产业组织创新。大型经济实体或经济组织基于成本与效率也逐步从产业划分战略转向产业融合战略。

2、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增强导致市场的不确定性极端化,这是产业融合的动因之一。产业融合能催生出很多新的产品和新的服务,这些都能够满足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后对更高层次消费品的需求。同时,产品生命周期瞬时化以及顾客的需求日趋多元化都是市场需求变化的集中表现。

3、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经济全球化及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经济实体需要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因此产品的新技术与新的管理手段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扩散,进一步优化了各自产业的业务流程,使不同产业形成了共同的管理基础与技术基础,并使它们之间的边界逐步趋于模糊,最终导致产业融合现象的发生。因此,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是产业融合现象产生的内在驱动力。

产业融合的表现形式多元化的特征较明显,从市场角度看可以分为需求融合与供应融合,需求方面主要是产品融合,如模块化产品、系统方案等都属于产品融合的具体表现,而供应方面主要是技术融合,如研发技术、系统集成等,技术融合还包括技术整合及技术替代融合。另外根据产业融合的程度,产业融合又包括完全融合、部分融合和虚假融合三种形式。

在产业融合的方向上又有横向融合、纵向融合和混合融合三种形式,其中纵向融合主要是指资源上的共享与融合,而横向融合又包括第一与第二产业的融合、第一与第三产业的融合、第二与第三产业的融合,由于第一、第二与第三产业在产业链中存在着上下游内在的关联性,因此横向融合的形式是目前我们应该特别关注的。

三、制造业服务化转型——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

在我国第二与第三产业的融合是产业融合主要形式,其实质就是制造业的服务化。制造业服务化是指制造企业由产品提供者转变为“产品-服务包”提供者,完整的“包”包括产品、服务、支持、自我服务和知识,并且服务在整个“包”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价值链中价值增值的主要来源。企业服务化转型的最终目的是建立基于服务增值活动的竞争优势,这种导向要求企业在提高基于专业化的核心竞争力并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的基础上,以某种实体产品为载体,提供全面满足顾客的需求的系统化的整体服务。本文认为制造业服务化未来主要有制造型服务与服务型制造两种发展趋势。

1、制造型服務

制造型服务目前是最普遍的一种制造业服务化的形式。在制造型服务中,服务是核心而产品从属于服务。制造型服务要求不同性质的企业应通过各自优势资源的互补来共同满足市场需求。比如对于具有生产成本较低和生产效率较高的企业来说,其核心竞争力在于生产制造能力,在战略上应把资源集聚于生产制造环节,努力使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并坚持非核心业务外包,通过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来满足价值链的服务需求;而对于在品牌与渠道经营方面较有优势的企业来说,无须在生产制造资源与流程上浪费成本,其核心竞争力在于产品研发设计和产品的营销与服务,因此应将生产制造环节外包,自己则专注产品的技术开发、营销推广、售后服务等业务。

2、服务型制造

服务型制造是一种新型的制造业服务化的形式,它与前者的区别就在于其核心是PSS(Produet Service System,PSS),即产品服务系统,它强调是以产品为基础的顾客全程参与,即通过向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服务系统以及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方案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产品服务系统不是简单的产品与服务的组合或集成,而是由服务集成商集成产业链上所有服务提供商与顾客共同定义开发的通过某种实体产品来实现的服务系统。PSS贯穿整个产品生命周期,顾客获得的是实体产品本身及系统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

四、结论

我国已经具备实施产业融合的一切有利条件,但是在产业融合的过程中,由于非柔性化的产业不能解决当今市场环境变化后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问题,也不能解决产业发展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因此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是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关键。(作者单位: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参考文献:

[1] 张道刚,产城融合的新理念[J].决策,2011(1)

[2] 李文彬,陈浩,产城融合内涵解析与规划建议[J].城市规划学刊,2012

[3] 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1(2).

[4] 姚小远,论制造业服务化[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4(11)vol.43.No.6

猜你喜欢
服务化第三产业制造业
制造企业服务化程度、服务化模式和服务化收益研究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战略研究
1995年-2015年营业税与第三产业增加值相关关系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制造服务化发展战略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提高第三产业占比缘何欲速不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