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迪
摘要:本文回顾了西方历史上尤其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媒介偏见思潮,从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个体差别等几个方面考察了媒体偏见存在的原因。由此去思考社会力量还有个体差别和媒介报道偏见的相互作用,并由此引发的思考。
关键词:媒介偏见;媒介偏见新闻报道;意识形态;政治文化控制
一、西方涉华报道引发的论争
2012年8月,伦敦奥运会上我国小将叶诗文以其卓越的天赋在泳坛上一举夺冠。在她展现无与伦比的才华的同时,也招来了外国媒体的非议。他们有失偏颇的新闻报道,在海外华人界和新闻界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
在2008年奥运会前夕对西藏“3·14”的报道中,西方媒体的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和新闻价值观恰好与这些国家中的一些政治势力希望孤立与分化中国的策略相辅相成,从而它们的倾向性和虚伪性暴露无遗。CNN对有关西藏图片进行恶意剪裁,删去向军车投掷石块的暴徒,造成军车进驻,人心惶惶的暗示。德国《柏林晨报》网站将一张西藏公安武警解救被袭汉人的照片说成是抓藏人。
二、媒介偏见带来的困惑
媒体偏见源于个体性的差别,源于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纬度,从语义学角度考察,偏见蕴含贬义。美国社会学历学家阿伦森这样界定偏见:人们根据有错误的和不全面的信息概括而来,针对某个特定群体的敌对的或者负面的态度。“那么媒体偏见是否应该彻底杜绝呢?从客观上讲,这是不现实的,从主观上讲,我们可以尽力做到中立,公正,但是要绝对的摒弃它和在多元的世界里坚持一元的思想的难度不相上下。
无论是根植于美国的两党政治社会的自由派偏见,还是从文化传播传播学角度研究的偏见,抑或是涉外报道中带有民族种族情绪的偏见都弥漫在新闻中。新闻的样貌,取决于塑造它的组织和人员。具有特定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的人在特定的民族国家中的特定新闻体制的特定机构里做出我们最终所见的新闻。同时,解读它的也是一群具有特定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标准的受众。到目前为止,就算是标榜着自由公正客观的西方新闻界也无法声称自己具有超历史和超媒体的“普世价值”。
美国的对内新闻报道上演了一出左右派之间的话语权争夺战。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报道中赤裸裸的偏见根源于对政治的迎合。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批判性新闻报道的逐渐兴起,新闻便有了一种广泛的左翼自由主义或反权威的倾向。新闻媒体成为政治过程中制造混乱的能手,散布着对当权官员的冷嘲热讽。这些偏见对政治造成了显著的不良后果,增加了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挫伤了良民官员的积极性,把政治竞选变成了形象比赛。媒体以为它自己获胜了,在广泛的基础了操纵了民主,但是它自身也卷入了一个无休止的被政治所利用的漩涡。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若我们要更好的理解弥漫着的媒介偏见和其产生的社会政治文化根源和机制,更应该从当中跳出来,以一个更为中立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它之所以存在,必然有其存在的原因。
首先我们是不同的独立的个体,就算我们处在同一种文化纬度中,我们看待世界的视角也千差万别。希腊对偏见的不宽容到达了不容附加的程度,所以它们才失去了像苏格拉底这样的大师。在人类寻求智慧与探索世界的途中,有可能恰恰是那些被我们视为荒谬无理的偏见,为我们指明了正确之路的方向。恐惧是所有不宽容的起因。对于持有偏见的人或组织,他们抑或是把自己的利益诉求考虑在表达中,恐惧这一切的失去。可能他们恐惧自身所代表的意识形态价值没有得到很好的承认,也可能他们恐惧自己支持的自由主义的价值观无法得到很好的贯彻,但是难道我们就要极力的抹杀这种异见?我们所做的如若是正直的,诚实的,这些不宽容的偏见的存在反而能够很好的补充或者提醒我们的价值。这难道不能引起我們的思考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偏见存在?是不是因为我们自身的传播出现了问题?
其次,文明的差异导致了偏见的存在。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认为:“文化有其考虑的价值,文化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人们正在发现新的但常常是旧的认同,在新的但常常是旧的旗帜下行进,这导致了同新的常常是旧的敌人的战争。”在他的眼中,未来世界的冲突主要在于文化间的冲突,在两种关系中,随着一方力量的增强,那么与另一方在价值观念与利益方面的冲突必然加剧。所以,尤其是国与国之间的媒体偏见更多的是来自于建构主义认为的集体观念的确定。当一个主体和另一个主体相互之间的文化重叠和交叉较少时,更倾向于从自身的文化中去寻求对他者的理解。
再者,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根植于美国两党政治的左右派在历史上关于媒体偏见进行了最激烈的论争。正是这种赤裸裸的偏向决定了他们在新闻报道中采取的姿态。“在许多政治现象中,价值观和利益之间,难以简单的指出谁服从谁。”特别是在明显的二元对立的国家意识形态标准下,很难说西方的新闻报道没有掺杂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情感。在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传播语境中,进行文本协商有着极其大的困难。有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西方媒体对国际问题的报道,尤其是在人权问题报道中有明显的双重标准。
关于媒体偏见的论争一直持续着,在无数的传媒人,社会评论家和学者为其振臂高呼的同时,带有偏见的新闻报道,违反客观性的新闻文本,仍然活跃在国际新闻界。他们强化了媒体在政治经济和文化范畴的作用,在舆论高地留下了自身价值判断的烙印,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剥夺了受众的信任,影响了一个公平有序的国际传播新秩序的构建,削弱了弱势群体的话语权,但同时这些断断续续的论争,推动了解释性和专业性的新闻在主流新闻中的出现,也导致了客观修辞的确立和更专业、更狭隘的客观概念的确立。也促使我们反思我们自身的传播方式和有限效果。但媒体的偏见毕竟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根植于西方复杂的政治经济现实,并且由永远都无法达到的客观的个体来实施。毫无偏见的客观被称为是“一个连事实也不能被相信的世界所设计的方法”。毫无偏见的报道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可以力求公正。
(作者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文新学院)
参考文献:
[1]《人民网》:英国学者雅各布评述西方媒体的中国奥运形象:因为无知 所以偏见,http://sports.people.com.cn/n/2012/0805/c22172-18670489.html,8月5日。
[2]罗伯特·哈克特、赵月枝著,沈荟、周雨译《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
[3]梁相斌,《中西方新闻战》,新华出版社,2008年。
[4]艾略特·阿伦森,《社会性动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沃尔特·李普曼著,《公众舆论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第62页,2001年。
[6]亨德里克·房龙,《宽容》,1985年9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