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动中学

2015-10-21 01:06:02王光文王汉锦
新课程·小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同桌中学数学

王光文 王汉锦

我们学校研究的课题就是《低年级动中学》,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学与玩的教学。小学低年级学生刚从学前学习,还具有许多儿童的特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来创设一定的情景,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既分工又合作中去学习,在活动中获得知识。EEPO教学方式强调动静转化,其中“动”是主导地位,也正是如孔子所言“对于做过的东西会理解,动中做了才有收成的道理”。在研究低年级“动中学”的过程中,我通过实践,主要从“动的价值,动静转换的次数,动的方法与效果”来进行教学探究,下面是本人对“动中学”的一些肤浅认识。

一、动的价值

数学课是一门语言不多,逻辑思维缜密的学科,如果老师创设情景简单,课堂组织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言而喻,其实数学课也是丰富多彩的,现实中的数学课大多是老师一味讲,学生在下面认真学,好像是在听,一提问是三不知,许多老师上数学课感到很吃力,不知怎样讲,怎样做,学生才能学会数学课上的知识点,特别是我们山区的老师,总觉得学生素质低,没法学好数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优化教学过程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课堂上学生积极配合,回答问题积极,学生活跃,课堂就是成功的。正因为表面现象无形中造成学校的教研课,优质课都成了表演课,这种模型课只能把我们的教师带进一个又一个“死胡同”。EEPO有效教育告诉我们,成功的课堂是主动权放给学生的课堂,是学生真正参与课堂。老师只是科学组织学生,学生就能自主学习的课堂。但是主动权“一放就乱,一收就死”教学模式,于是根本谈不上改革,更不敢去尝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想要走出“老师一味讲”的课堂,就必须先解决学习主动权放与不放的问题。在实践EEPO有效教育理论后,我发现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动静”适时转换就能很好地把学习主动权放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实践,让他们在“动”中学,在“动”中感受到学习乐趣,这是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必然手段。如,宁丽芬老师上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时,她首先出示复习旧知:(1)5个十和8个一组成的数是(  ),34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2)卡片出示以下各题,请同学说出计算结果,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20+50= 60+15= 36+2= 4+81=首先让学生自己做一做,算一算,完成后同桌交流,教师抽学生反馈。接着新授:(1)教师讲述并展示同学们到文具店购物的情境。出示几种实物文(玩)具以及相应得价格。(2)请同学任意选择其中两样文(玩)具。并说说出这样两样商品一共需要的价钱。让学生自己去选两样文(玩)具,计算两样一共要多少钱?计算完后同桌交流,教师抽学生再反馈,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选择两样文(玩)具计算两样商品一共需要多少钱。列竖式计算,把计算结果,观察发现,写在中卡上展示小组学习成果,最后各小组互相交流中卡,相互学习。通过自己动手,同桌动手,小组动手,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全班大动展示学习成果等一系列的“动中学”真正做到了把学习主动权交给每一位学生。学生有目的的“动中学”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课堂也就不再是老师一味讲,学生一味学。由此可见,教学中“动”的价值是教师要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也是真正体现新课标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二、动静转换的次数

一堂课,学生的“动中学”是不可缺少的,也是改变传统教学的一种新手段。那么,怎样在教学中渗透“动中学”的教学设计?“EEPO有效课堂”是一个全新、科学的领域,其中要素组合方式是最基本的课型方式,它包括了“看、听、讲、想、做、静动适时转换”等七要素,“想”是七要素的关键要素,教师在教学中要把主动权放给学生,那么就要从静转换成动。静转换动主要体现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同桌互动、小组互动、团队互动。通过动来调节静态学习,使课堂变得活跃、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低年级学生上课的专注时间是有限的,科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专注时间是8~10分钟,也就是说一节课学生认真听课时间最多是10分钟,超过时间,学生就会分散注意力,如果此时教师继续上课,那么课堂教学效率就不言而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解决提高学生兴趣这一难题,我们可以通过“静动转换”进行调控。把静态学习状态转换成动态学习状态,根据低年级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抓住,通俗说:“动静”转换学习,就是静着学习累了就动着学习一下。不论是“静中学习”或“动中学习”它们达到共同目的,那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由此可见,一堂课教学过程中“动中学”的设计各环节就显得十分重要,设计每一个环节的“动”不是乱动,而是有目的性地去动,动中带学,学中带动,动而不乱,动得合理。

多年的教学实践,低年级课堂专注时间更短一些,往往大致在7~8分钟,所以一节标准课设计的小动次数4~5次、大动次数1~2次比较理想。例如宁丽芬老师上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时,她一共设计了4次小动,1次大动。第一次小动是同桌互相对照复习旧知的填空题和计算题的结果;第二次小动新授知识点让学生自己选购两种文(玩)具,计算一共需要多少钱,同桌交流;第三次小动是同桌合作用小木棒试计算38+8=?的结果。第四次小动是根据前一次小动得出算理以及计算方法后同桌你出题我计算,他(她)检查,相互强化知识点;第五次是六人一小组,再次强化知识点,每组把所选择的两种文(玩)具总价格计算出来,写在中卡上,根据相关知识点出几道“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式题,题型可以是填空、计算、判断、选择、应用题,完成后教师抽查小组反馈,最后各组交付相互交流学习与展示。这是一次大动,其中还包括师生互动。这样设计既考虑学生劳逸结合,动得合理,还能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从而打破教师“满堂灌”学生“厌烦”学的传统教学,也更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动的方法与效果

课堂上“动静适时转换”过程会出现动得乱七八糟,动得毫无价值,那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确保这个转换过程是有效、合理、科学的呢?EEPO有效教育学习方式中的5J(约定、板卡、单元组、表达呈现、团队)和流程性检测就能解决这些问题。在使用EEPO有效教育之前,必须严格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方式训练,使学生熟练运用各种约定手势、板卡的运用,合理运用单元组、团队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约定就能使学生有序、有效、快速地进行“动静转换”。个人、小组、团队合作学习分工明确,学习效率明显提高。课堂中不定时对学生进行流程性检查,可以防止学生假看、假听、假学、假合作等假学习现象,从而又更好地维持了课堂纪律。又如宁丽芬老师上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進位加法》时,她首先出示复习旧知:(1)5个十和8个一组成的数是(  ),34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2)卡片出示以下各题,请同学说出计算结果,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20+50=60+15= 36+2= 4+81= 她提问了第一组第一个学生:“34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这个问题。”该生回答后她又随机提问第四组最后一个学生来回答刚才第一个学生回答的问题。这样一来无意中告诉班上每一位学生,上课要专心听讲,这样也就达到防假听的效果。又如在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后,中卡展示学习成果,在小组相互学习浏览过程中,问第三组你们看了哪组的学习成果,你有什么收获?这样一来就能更好地检查每一个学生是不是认真交流了,认真看了,防假看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在课堂中不经意的流程性检查,就能确保课堂的有效性。结合动的目的,动的次数,科学合理,目的明确地去动,使学生在课堂中思维得到锻炼与创新。团队合作学习,视野得到扩展,资源得到共享,从而进一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动静适时转换”课堂效率明显比以前的传统教学提高多了,学生的个性、创造性都得到了充分展现。

我们学校实施低年级“动中学”,不仅体现了EEPO的教育有效性,而且各低年级课堂效率实实在在得到了提高。

编辑 孙玲娟

猜你喜欢
同桌中学数学
我的新同桌
换同桌
在多解中学创新
新同桌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羡慕我同桌
我为什么怕数学
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 18:12:04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 15:47:52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