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果良
小儿护理中肢体语言沟通应用的临床价值
邬果良
目的 研究小儿护理中肢体语言沟通的具体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收治的72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数字随机分组法原则,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36例病例,对照组为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加强与患儿的肢体语言沟通。比较两组患儿治疗的依从性与护理满意度。结果 ①观察组的治疗依从性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中有28例患儿护理满意,7例患儿护理较满意,总满意度为97.2%。对照组中有21例患儿护理满意,9例患儿护理较满意,总满意度为83.3%。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肢体语言沟通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患儿治疗的依从性,让患儿充分信任护理人员,按时服药,从而促进疾病症状的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小儿护理;肢体语言沟通;临床价值
小儿护理具有一定特殊性,原因在于患儿年龄较好,难以配合护理内容,且他们不能正确描述自身需求与临床症状,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意识到这一点,加强同患儿间的交流,取得其信任,保持良好的医患关系[1]。通过采用有效的沟通手段,能够和患儿成为好朋友,提高他们治疗的依从性。本文主要分析小儿护理中肢体语言沟通的具体临床价值,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收治的72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分组法原则,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36例病例。对照组为常规护理,男40例,女32例,年龄在1至12岁间,平均年龄(6.85±3.20)岁。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加强与患儿的肢体语言沟通,男39例,女33例,年龄在2至12岁间,平均年龄(6.72±3.16)岁。两组患儿在一般资料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小儿疾病的变化情况,了解其是否存在不适症状,针对需要输液的患儿,要做好输液护理,防止漏针的发生。针对住院患儿,要调节病房内的空气湿度与温度,预防感冒,指导患儿的饮食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利用肢体语言同患儿进行沟通与交流。①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要保持微笑,营造一个良好的沟通氛围。每例患儿都必须照顾到位,让患儿意识到自己被重视。护理人员可用手摸患儿的头,观察其是否存在发烧症状。②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如果出现害怕、恐惧等情绪,证明患儿非常无助,护理人员可将其小手握住,让其感觉到无形的力量。③可与患儿视线接触,通过眼睛表达情感,让患儿能够感受到关爱。如果护理人员目光游离,则会让患儿认为他们不被重视。④保持良好的形象,将自身与患儿距离拉近,在操作过程中动作轻柔,让患儿及其家属放心。
1.3 治疗依从性与护理满意度评价标准 ①治疗依从性评估。根据本院制定的分级标准评估患儿治疗依从性情况,0分:完全抵触,患儿拒绝治疗,不配合;2分:接受治疗但需要劝说后配合;6分:接受医生的治疗,且根据医嘱用药,不过部分要求不愿合作;10分:完全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②护理满意度评价。根据问卷调查评价满意度,共有10个调查项目(包括护理技巧、沟通技巧、患儿病情好转情况等),无法完成本次调查的患儿治疗期间陪伴在其身边的监护人填写,每个项目10分,总分为100分。满意:≥80分;较满意:60至79分;不满意:≤59分。
1.4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或者采用t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 经研究了解到,观察组的治疗依从性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患儿满意度评估 观察组中护理满意患儿28例,护理较满意患儿7例,不满意患儿1例,总满意度为97.2%。对照组中护理满意患儿21例,护理较满意患儿9例,不满意患儿6例,总满意度为83.3%。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1 两组患儿治疗依从性评价
表2 患儿满意度评估情况
作者单位:417600新化县人民医院
肢体语言是在一定情境下所采用的体态语言,它不需语言因子,具备相随性、真实性与可视性等特征,有相关资料显示,儿科中的护理配合难度大,如果护理人员可以采用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增强同患儿间的沟通,则可提高患儿治疗的依从性,保持良好护患关系,赢得患儿及其家属的信任[2,3]。
在儿科护理中,护理人员要善于观察患儿情绪的变化,当患儿存在紧张情绪时,可轻轻抚摸患儿头部,或者拉着他(她)的手,让患儿有安全感[4]。在日常工作中,护理人员要面带微笑,让患儿觉得容易相处,愿意与其沟通[5]。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中应用肢体语言沟通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患儿治疗依从性大大提升,护理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这表明肢体功能沟通可以被患儿接受,能够取得他们的信任,让患儿配合治疗。
综上所述,在日后的儿科护理中,护理人员一定要注重肢体语言的沟通,一个动作、眼神就可让患儿充满安慰,提高治疗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王兰春.小儿护理工作中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3(11):77-78.
[2]邓慧芳.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当代医学,2014(06):130-131.
[3]刘昕玲.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09):92-93.
[4]张玲.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24):89-90.
[5]王宗娟.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32):568-569.
R473.72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