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作为高职英语公共基础课新型辅助学习工具的可行性分析

2015-10-20 06:34:56李佩君谢冰心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基础课动机工具

李佩君 谢冰心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福建莆田351254)

手机作为高职英语公共基础课新型辅助学习工具的可行性分析

李佩君谢冰心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福建莆田351254)

分析高职英语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用实例证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该文通过列举手机作为新型辅助学习工具的优点,论证手机作为高职英语公共基础课新型辅助学习工具的可行性,为高职英语教学的改革提供参考方向。

教学现状;动机;手机;移动学习

一、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教学现状

目前教学的现状为:教学过程以讲授法为主,交际法和情景教学法辅助使用;教学工具以黑板加粉笔为主,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辅助用之;网络教学环境相当缺乏,到目前,远程教学还未真正启用;考核形式传统,各个年级均为闭卷考;考核方式单一,不论是高职单招的学生还是普高的学生,均用同一份卷子;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侧重期末学生的考试通过率。对福建省内其它高职:校进行了解,情况也大致如此。

2.学生现状

学生的现状为:90后的学生们成长的大背景是多元化的社会。多元是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包括了思想多元化、经济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等,小背景为家庭情况多元化;生源多元化,大专的学生有高中毕业生、高职毕业生,现在又有免推的高中生和免推的中职生。他们的思想性格各异,但大多都为手机控、电脑控。他们的知识特征为知识储备严重不足、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偏科严重。得益于互联网,他们的知识面广但浅薄、缺乏思辨能力。

3.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通过对各:校教学现状的归纳和对广大师生的问卷调查以及对自身教学经验的总结,得出目前英语公共基础课课程与课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1)学生生源基础薄弱,运用能力差。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高职:校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90分以上的一个也没有,也就是及格率为零。大部分学生都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处于“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的状态,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极差。2)英语学习动机较弱,学习兴趣不高。学生们普遍认为自己毕业后从事的是技术性和服务性的工作,是进入社会生产第一线的工人,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和使用英语,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英语也是浪费。3)教学方法陈旧,设备落后。许多高职:校由-来的中专直接升格而来,-有的办学规模较小,教学设备也比较落后。很多老师还在使用陈旧的计算机设备多功能语音室等先进的多媒体设施和技术的使用还没有普及,这使得本应该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堂苦于没有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而无法摆脱“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模式。4)考核手段单一。卷面考核因其评分标准一致、简便易行、操作性强,几乎成为各个:校的唯一考评标准。单一的考核标准不能综合考评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更无法显示出学生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5)课程设置不合理,没有高职特色。长期以来高职英语一直被看作是孤立的公共基础课,所教授的内容未能与学生的专业及未来的职业有效结合,更侧重于知识传授和课文讲解,应试倾向严重。高职英语教学主要为各类英语等级考试服务,不利于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偏离了教学目标。

笔者认为要改善高职英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就要找到合适的工具或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尤其是内部动机,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

二、动机理论

关于动机,学者们有过许多定义和解释,如:Harmer定义动机为“能够驱动人们为了取得某物而努力做事的某种内在驱动力”[1]。Williams and Burden提出过一个综合性的定义“动机可由认知的状态和情感的觉醒建构而成,这导向了自觉的行为性决定并引发为了实现预定的一个或多个目标而持续一段时期内的智力和/或体力付出”[2]。总之,站在不同角度的人自然会有不同的定义和解释,但有一些要素是大多数人都认可的,即外语学习动机应该包括:语言学习的目标;实现目标付出的努力;努力的持续性[3]。孙宁在论文《职业: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和学习成效相关性研究》中,对职业技术:校的大量学生进行深刻的分组量化分析,得出如下结论:高分组学生比低分组学生有更强的融合型动机、工具型动机、内部动机和成就型动机。高职学生融合型动机、工具型动机、内部动机和成就型动机与其英语成绩呈显著性正相关[3]。没有充足的动机,即使是有着最非凡能力的个体也无法完成长期的目标,而合适的课程和好的教学手段本身也无法保证学习者的成就。另一方面,高的学习动机能够弥补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和学习条件上大量的不足。Robert Gardner等认为虽然语言能力是造成语言学习成就个体差异的一个相当大的-因,但是动机因素的影响能够超越语言能力的影响[4]。

在笔者任教的职业技术学院,从成立之初就小规模地组织学生参加Practical English Test For Colleges(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B级和College English Test(大学英语等级考试)4、6级考试。2009年6月开始,学院将B级过级证书与毕业证挂钩,作为取得毕业证的必备条件。笔者从学院的教务部门收集了2009年6月至今的B级考试数据,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从2009年6月到2012年12月,学生们为了取得毕业证书,B级的报名率有一定的规模,但通过率却不理想。随着生源素质的逐年下降,从2013年开始,学院取消了必须通过B级考试才能拿毕业证的要求。于是,B级的报名率马上下降了。但此时开始,报名参加的学生就比较多的是由于真正感兴趣想考才参加的,即融合型动机、工具型动机、内部动机和成就型动机为学生学习英语和参加过级考试的主导动机,而非以前的为毕业证而考试的外部动机占主导。这一动机的改变,可以从表1看出,明显引起了2013年6月开始的通过率的提高。

表1 PRETCOB级考试数据表

三、手机作为学习工具的优点和可行性

手机体积小、重量轻,学生们总是随身携带,这就方便于随意移动进行学习。学习者可在教室、食堂、宿舍等任何地方进入学习状态,从而摆脱了传统教学方式对空间的约束。手机方便学习者充分利用零碎的时间片段,如课间、排队打饭时等,灵活自由地进行学习,摆脱了传统教学方式对时间的束缚。

学习者能够自由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开展学习活动。和传统学习相比,手机上的移动学习技术更能让学习者主动进入学习内容,还有利于克服在课堂上学习英语学生可能会产生的恐惧、害怕犯错、羞于开口等负面情绪。

建构主义学者认为理想的外语学习环境包括了四个要素: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很明显,手机的特点和功能最有利于完整地实现这四个要素:情景方面,手机的特性既可以收集目前地点、环境和时间特有的真实或模拟数据,也能收集所有其它地点、环境和时间特有的真实或模拟数据并对这些数据即时作出反应和建构;协作与会话方面,其-理就像现在的学生喜欢联机协作打游戏一样。手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会主动地进行沟通与协作,且手机的便利性更是排除了传统课堂上进行协作和会话的种种不便因素,如桌椅排列、课堂秩序、结果呈现等;意义建构方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意义的建构并且这取决于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和外部环境的作用就是帮助和提升学生的意义建构。手机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友好的界面和互动的学习环境,有利于他们积极地探索和发现。它还能提供图片、文本、声音等等多模态的感官刺激,有助于学生的联系性思维,架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的桥梁。因此,以手机为工具的移动学习,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有利于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其它的单一媒体手段和教学环境所无法比拟的[5]。

移动学习的材料存储在互联网上,可以省时省力地保存和及时更新。手机可以记录文本、音频和视频信息,能够随时记录学习者的想法并使其电子化。通过将手机与数据采集设备、其它设备或共用的网络相连就可以上传、下载各种材料,创建一个共享的网络。网络上的资源是无穷无尽的,若能加以合理过滤和利用,收益定不会少。

如上所列,手机能克服许多学习障碍,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实现密切接触目的语及其文化,利用得当的话就是一款十分有用的学习工具。这不是一个空想的概念,而是切实可行的。丁俊瑜在文章《基于手机的大学英语移动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实现》中,就其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的软硬件可行性进行了缜密的问卷调查和分析,结果是:从大学生拥有上网手机的情况上,当时(2012年)大学生手机的持有率为98%,手机上网率为96%。基本具备了以手机为辅助工具进行英语移动学习的硬件条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时至今日,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已达到百分百;从大学生对使用手机学习英语的态度上看,问卷表明,大多数人对于用手机辅助英语学习还是持肯定态度的,不仅希望通手机加强和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也希望通过手机学习来提高自身的英语综合素质[6]。因此,可以开展以手机作为新型辅助学习工具的英语学习。

手机在学习过程中有效使用的方式,则是一个跨学科地整合信息技术和外语知识的过程。笔者目前正携手信息技术专业的人员在开发一款趣味学单词的手机应用程序。具体开发和使用步骤为:整理教材资源通过技术手段形成应用程序;通过下载和安装植入到师生的手机中;学生进行单词的移动学习,教师也通过登录软件进行密切监控和导向。通过此类应用程序的开发和投入使用,就能整合教材和网络上的资料,即用学生感兴趣和离不开的高科技手段,包装、优化和扩充了学生应掌握的英语知识,形成了内容丰富且不脱离大纲的校本课程。这样就是手机作为新型辅助学习工具运用于实际学习过程的最基本方式,可以是应用程序,也可以是QQ学习群,微信互动等;学习的内容也不单单局限于学单词,还可以是练口语或试听等单项的或综合的内容;借助于学生手中的智能手机;利用课内的学习时间,课外的空闲时段;在教师有序的监管下,开展新型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

结语

综上所述,手机作为高职英语公共基础课新型辅助学习工具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一个大有裨益的创新型英语教改手段,值得认真研究和推广。但也要注意手机和手机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避免学时热闹,课后空空的“伪学习”情况。

可以预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一定会是一个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产品取代纸质产品,无纸化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时代。但是因为科技条件和目前研究领域的制约,当前决不可能实现这一状况。所以,手机目前可以是新型辅助学习工具,但也只能是辅助,无法完全取代课本,更不能取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1]Harmer,J.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M].Essex:Longman Press,2001:51-53.

[2]Williams,M.&Burden,R.L.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120-122.

[3]孙宁.职业: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和学习成效相关性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68-69

[4]Gardner,R.C,&Lambert,W.E.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Rowley,MA:Newbury House, 1972:23.

[5]王小妮.多媒体网络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22.

[6]丁俊瑜.基于手机的大学英语移动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2:22-25.

(责任编校:马余平)

Feasibility Analysis on the Mobile Phone as a New Assisting Learning Tool of Public Basic English Course at Vocational Colleges

LI Pei-junXIE Bing-xin
(Mei Zhouwan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Putian,Fujian 351254)

The author summarized the teaching situations and problems of public basic English course at vocational colleges,trying to give a reference direction for English teaching reformation at colleges.By summing up the definitions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motivation and giving living examples,he proved that stimulating the motivations can change students'learning states essentially.He listed the feasibility and advantages of mobile phone as a new assisting learning tool.Finally,the writer demonstrated the feasibility of the mobile phone as a new assisting learning tool of public basic English course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eaching situation;motivation;mobile Phone;mobile Learning

H 319.3

A

1672-738X(2015)02-0073-04

2014-11-18

2014年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一般课题(JA13726S)

李佩君(1984要),女,福建莆田人,英语教育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基础课动机工具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巧用”工具
读者(2017年18期)2017-08-29 21:22:03
关于音乐基础课教学与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人民音乐(2016年3期)2016-11-07 10:03:23
道德叙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动机不纯
现代职教体系下公共基础课改革探索
论幼儿的动机特点与良好动机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