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燕
中图分类号:G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0093-02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先决条件。小学生阶段是人形成终身习惯的最佳时期,他们如一张未曾写过的白纸,没有形成难以修正的坏习惯,且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学生学习习惯是教师经常谈及的一个话题,它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本文就当前小学教育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提出了一些方法和建议。
一、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表现
1.随意散漫型
上课也好,平时早读、自习也好,家庭作业完成也好,全是无精打采的,随意听,随意写,写多少算多少,作业订正的事能拖就拖,能赖就赖。教师批评他(她),虚心接受,但坚决不改。
2.过分依赖型
这种学生,表面看起来是乖巧的,老师、家长让做什么就完成什么,看起来是省心,实际上,这种学生的依赖心理严重,什么都要等着老师来布置,什么都要等着家长来检查与督促,长此以往,学生必将丧失自我,没有学习的激情与个性。
3.应景应试型
这种学生,每次的考试成绩一般还不错,但一旦考查其综合素质时就会露出破绽—只有死记硬背的课内知识,少有综合性的课外知识,变成书本、教材的“知识容器”“书橱”。这种能应景、应试的学生,“酿成”的是高分低能的结果,原因在于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不教我就不会主动去猎取,学习的迁移能力极弱。
4.无所畏惧型
这是最可怕的一种学生。对学习没有丝毫的概念,每天虽然都正襟危坐在教室里,但心思全不在学习上,要笔记没有笔记,要作业没有作业,老师留他(她)下来,家长“配合”打骂,我自“守口如瓶”。发展到最后必定是极度地仄学。
二、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1.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小学生天生好奇,对各种事物都具有很强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他们白觉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就会主动地探求知识,从而也就很白然的培养和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教学中,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具、丰富的游戏活动,创设宽松愉快的教学情境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他们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效果。
2.培养学生仔细听课的好习惯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载体,学生养成仔细听课的习惯是获取知识、技能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铃声一响,学生就要端正地坐在位子上等待老师上课。坐端正了才会精神振作,眼睛要正视黑板或老师,两手自然地放在桌子上,思维始终要与老师的上课思路保持一致,积极思考,踊跃举手发言。发言不要畏惧错误,误以为回答错了会被人嘲笑,这会导致学习消极被动,回答问题要声音响亮。所以,我在课上要求学生眼睛看着我,跟着我转。对于发言而且声音响亮的学生,我都说:“老师喜欢你的声音。”这样不但鼓励了发言的学生,也让没发言的学生知道老师课上喜欢什么样的学生。
3.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低年级学生大部分都是活泼好动型,他们的自控能力非常的差,面对这些情况不仅需要我们老师有很好的组织教学能力,引领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更要让他们养成一种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在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控能力、注意的保持能力较之以前有所提高,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随着某些原因的影响也开始下降。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自学尝试的机会,采用小组讨论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如教师的设计,明确目标、提供材料、小组讨论、小组汇报、师生归纳、练习反馈等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习惯培养。
4.养成及时整理和复习的习惯
温故而知新,及时整理和复习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复习可以强化记忆,对知识的掌握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重视复习,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小学生的学习内容是最基础的,也是相对简单的知识。但并不是简单易懂,就不重要。对于小学生的课程,孩子总是形成了在课堂上会了就不再去复习的习惯,明明平时都能学会的东西,但在考试中总是考得不理想,这就是他们平时没有做好充分的复习,学会了但是却又忘记了
5.积极发挥网上家长学校,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家长的配合很重要,通过和家长的多方面沟通,发现很多家长反映因为自身文化素质较低。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教师通过电话及家校通和家长取得联系,为他们出谋划策。告诉他们,不管懂与不懂,培养孩子的自觉性和学习习惯最重要。学校鼓励教师把作业在网校上发给家长,让他们也对孩子的作业有所了解,并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作业,让家长及时做好监督促进工作,发现问题要及时和老师联系,找出相应策略。网上家长学校成了我和家长们联系的纽带,也慢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总之,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提高学习技能,优化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升华学习的情感和态度,这种影响将伴随孩子们的一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用我们坚持不懈的恒心、耐心、决心,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终身受益无穷。
(责任编辑 李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