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玲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0088-01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与经验,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一、课始联系生活经验,让学生兴趣浓厚
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贴近生活的情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生活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可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教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比如:“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电闪”,“可能会刮风”,“可能会一直阴着天,不再有变化”……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这一创设情境的导入,学生对“可能性”这一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为“可能性”的概念学习与理解奠定了基础。
二、课中探究融进生活经验,让学生易懂易学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任何功课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即孩子自己会学,学了会用,会解决实际问题,光纸上谈兵是没有用的。数学教学如能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演练,会有利于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常常是整合着各类信息而综合显现的。我们可以将其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境的实践活动中去解决数学问题。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可以模拟超市购物这一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买卖东西”。学生通过识别商品、看标价、付钱、找钱等活动,初步学会识别假币,懂得要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道理,从而也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模拟生活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到数学的优越性,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懂得了数学的真正价值,提高他们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课后延伸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以致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学习了长方体的有关知识后,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利用周末测量一下自己房间的长、宽和高,为了使自己的房间更漂亮,现要在四壁和屋顶涂上涂料,并了解一下每平方米的用料量,计算一下粉刷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大约要用多少涂料,花费多少元。教师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这样一个教学理念,关注了学生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培养了学生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让他们更加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数学课堂的根本目的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水平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点,对周围的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对生活的问题很感兴趣,很想了解生活、熟悉生活。基于生活经验的数学教学,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会使学生更喜欢数学,愿意学数学。
(责任编辑 文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