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丽莉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如何与家长沟通、交流是一门艺术,特别像现在很多独生子女的家庭,孩子在家犹如一个“小皇帝”、“小公主”,几个大人宠着,到了幼儿园以后,许多父母就会担心这,担心那的,一旦有什么磕磕碰碰的,恨不得冲到幼儿园把教师质问清楚。
许多幼儿园班额超标,家长对幼儿保教期望值过高,教师的压力增大。探寻有效的家园沟通策略,提高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协同性是促进家园合作、构建和谐家园关系的基础。
二、现状分析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要有效实施起来,必须依赖园部、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合作,而现实情况是这些事情很难真正落实到工作中。
(一)从老师的角度看
1.家园之间关系的把握
在幼儿园家园联系工作中发现在处理家长与老师的关系存在着两种极端的现象,一是高高在上,要家长跟着自己的思路走。这种现象多出现在老教师身上,在才刚工作的本科毕业生群体中也较易出现;二是随着家长的观点走,家长说什么都说好,这一类多出现在3~5年的新教师群体中,他们一心想搞好家长工作,但又缺乏家长工作的经验,所以只好顺应家长的意思。
2.家园工作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
家园联系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开展起来也很丰富,但是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只是停留在表面。
通过实际的经验,我们容易发现,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与家长的沟通是存在的,家长们也能比较积极地配合幼儿园的工作,但从实质来看,有一些原因的存在,迫使我们的家园联系很难达到我们理想中的局面。
(二)从家庭角度来讲
1.女性团体倾向明显
在顾虑幼儿园男幼儿女性化的担忧声中,“父爱缺乏综合征”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幼儿教育中,中国家庭因为社会体制和文化取向的影响,一般为母亲一直义无反顾地挑起了教育孩子这个重要的任务。家园沟通的两头大多都是清一色的女性。在家长会、园所半日活动等园所各种家园联系活动交流的过程中甚至是家委会上男性的身影都是寥寥无几。
2.投入精力的失衡。
过热型:这类多为母亲,她们多是全职带孩子。非常关注孩子的发展。每天早晚接送孩子的过程中都要与教师交流一番。交流途径广泛,面对面、网上和手机联系均采用。问题涉及孩子的身心保健、个性发展等各个方面,对孩子可谓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关心。高学历家长和从事教育的家长也较多出现在这一类人群中。
冷淡型:这类家长多对幼儿园的工作不是很热心,如一些家长则仅是在家访时跟老师见过面,之间没有过多的沟通。他们对教师的工作也没有过多的要求,也听不到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及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和要求。
爸爸妈妈的忙碌使得隔代的爷爷奶奶的身影出现在幼儿园的各项家园联系沟通活动里,他们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过度操心型:爷爷奶奶送孩子来到以后是“十八里相送”,门与窗户轮流看,这样孩子依依不舍,开始掉眼泪,爷爷奶奶们赶紧进来哄(中小班为主)……有的爷爷奶奶要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告诉老师他的孩子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在接孩子的过程中还要过度询问老师有没有照做后还不厌其烦地问孩子,得到双向证实才放心。排队行进的时候他们会突然冲进去,给孩子穿脱衣服,后面的孩子被挡着不知所措,只好停下来等着。
单纯完成任务型: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早上把孩子送来,晚上来接孩子,会提醒孩子跟老师说早上好或者再见,其余的不多过问,对班级的家园联系栏以及一些通告也不加以关注,一般是要教师主动交代他们孩子的一些比较重要的情况或者需要完成的任务。
三、存在问题
1.受“天地君亲师”文化传统观念的支配,有的父母来自比较偏远的地区,他们对孩子缺乏教育的经验、方法,对老师说出的话基本都是当标准的,自己发现孩子的问题时,也不知道如何去处理,所以教育孩子的问题也都找种种理由拜托老师帮忙教育。
2.单方面的交流问题,很多家长都是从老师这里得知孩子在园的一些表现,在家长开放日、家园互动等活动中,家长往往扮演的都是一名听众的身份。大多数的时候,交流都是从老师这边流向父母的,而父母从头到尾都是以一名配合者的身份完成某个活动而已。
3.家长单方面的提出自己想法与看法,以自己的孩子为中心,所有的事情只考虑到自己孩子的发展,一味要求老师来配合自己更好地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四、原因分析与建议
追根究底,造成这些情况的种种原因,基本都是老师和家长的定位不同,不同的角色使得考虑问题的角度与方法也不同。那么如何使我们的家园合作更好开展呢?至少有一点,我们应有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心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理解,倾听家长的心声,创设使家长和你处于平等地位的环境。
2.关心孩子,询问家长有关孩子在家的情况。
3.开展好在开学初期问题发生之前的交流活动。
4.主动建立相互平等的关系,不要因为最初的失败而泄气。
5.当提及孩子的幼儿园生活时,使用描述性的而不是判断性的语言,避免使用教育术语。
家园合作与沟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达成的,这是一个比较漫长、持久的工作,只有双方本着互相尊重与信任的宗旨,我们的孩子才会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身心健康地发展,茁壮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