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勤勤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吸收各方优秀文化,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促进精神的成长。《语文课程标准》一再强调习作要“写真人,叙实事,抒真情”,然而反观学生的作文,“说谎”愈发泛滥,这警示我们要认清现象,分析原因,让作文不再说谎。
一、呈现“说谎作文”之现象
“说谎作文”往往缺少童心、童真、童趣,缺少个性、感性、灵性,呈现出一些“说谎”的共性。
1.习作内容的雷同。学生习作在内容上往往如出一辙,如写老师的“工作认真又关心学生”,写父母爱的“半夜送医院”,描写春天的要么是“百花盛开”,要么是“莺歌燕舞”。 在“拿来主义”的简单操控下,类似的内容雷同常常从三年级传承到六年级,形成约定俗成的“经典”。
2.习作结构的单一。学生习作在结构上往往形成三大固定模式:“总分总”“总分”“分总”。学生在习作领域摸爬滚打,他们慢慢喜欢在开篇或结尾进行直抒胸臆地点题、点明中心。如习作题目是“童年趣事”,势必会在开头或结尾煞有介事地来上一句“童年真有趣”。
3.习作故事的杂糅。学生习作往往对生活进行了放大或缩小。明明无动于衷的事,习作中却是“感动得热泪盈眶”;明明没有收获,习作中却是“我要向他学习”,“我真是受益匪浅”;明明是一件普通的事,习作中却是“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有一百八十度的转折”。
二、分析“说谎作文”之成因
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作文处于如此尴尬的境地?从教育领域来看,主要是教师习作教学的偏差和学生自身能力的欠缺。
(一)教师习作教学的偏差:说谎的扶植
1.习作目标的功利化。教育家分析:“当前我国作文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不把做人与作文统一起来,把作文教育变成一个单纯的写作技巧训练,而不是培养情趣、开拓心灵的教育活动。”放眼课堂,不少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歪曲的作文观:作文是考试的手段,作文是获取分数的利器。教师的教学只不过是为了让习作更符合考试作文的评判标准,而少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真谛。
2.习作教学的模式化。在“作文零起点”的误区中,“有经验”的教师总会指导学生如何审题,如何选材,如何谋篇布局,甚至如何修改。在一篇篇优秀习作的翻版过程中,在一次次的模式化套用中,学生夸张地进行描摹、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随处可见,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比比皆是。仔细看来,他们的习作万变不离其宗,只是在老师画好的轮廓中润了润色,在雷同的开头、结尾和情节中窄化了原本的康庄大道,在似曾相识中巩固了谎言的地位。
(二)学生习作能力的欠缺:说谎的蔓延
1.客观上的欠缺。儿童缺乏对生活的观察习惯和能力,对生活的熟视无睹,不善于发现让他们写作的素材。所以,故事编写、剪辑拼凑成了他们对付作文的绝招。面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要求:“让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学生缺少对语言文字的积累,没有在日常生活中规范地使用所学语言,这让他们的写作无从下手。所以,寻章摘句、剪辑组合式的拷贝在他们中成为潮流。
2.主观上的畏惧。由于忽视学生“积蓄不足、入不敷出”的窘境,一味地高要求,作文批评较多,表扬甚少,加上习作字数、主题的限制和教师对写法、结构的“教诲”,学生“我手写我心”的自由受到极大的限制,在枯燥乏味的习作过程中没有成功和快乐的体验。日积月累,学生“谈作文而色变”,视其为“苦差事”。
三、破解“说谎作文”之对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因此,我们必须承认“诗人”的客观存在,并通过改变自身教学来使他们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诗篇。
1.习作内容的更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用多年前的潮流来给当今的学生命题,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才能从根本上扭转习作教学的局面。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全国小语专家崔峦也说:“习作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尽可能地减少束缚,给学生尽可能多地表达自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们要从生活中寻找主题,让学生以生活为本原进行轻松的对话。作文教学时,选择生活中富有童真童趣的素材,让学生找到平时阅读漫画、看动画片、遐想时的无忧无虑,从而将自己最真实的情感世界展现出来。不再以“我的爸爸妈妈”、“童年趣事”为题,而是换做“说说我家的‘天气”、“童年就像________”,让在家中能说会道的学生在作文领域也敞开心扉地聊天。
2.习作方式的简化
于永正先生曾说过:“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
机组成部分。”化难为易,积少成多,将大篇幅的习作转化为片段的写话,让学生在频繁而又简单的日常训练中稳步提高习作的能力。可以针对不同年段的习作要求,细化习作训练的方式。对于低年级,积累好词好句,通过长期的“采蜜”来扩充词汇宝典,待能力有所提升,可借文中插图,进行说话训练;对于中年级,利用童话、寓言等课文,进行故事的改编或续编,让学生天马行空般体验写作的快乐;对于高年级,就课文典型写法或文本空白,尝试仿写或补白,训练学生的观(下转第121页)察、感悟和表达能力,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
3.习作修改的创新
“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这是叶圣陶在作文领域的“以生为本”。在师生、生生平等的对话中修改作文,尊重学生的真实体验,鼓励学生自主修改。不妨在美国教育家玛丽作文评改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开拓:提高修改意识,给出修改方法;给予机会,小组修改;借助帮助,反复修改。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发现自己作文的问题,借助多方资源解决问题,在实践过程中领悟“文章不厌百回改”,扎实提高习作的能力。
4.习作能力的训练
鲁迅曾以“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凝神结想”、“一挥而就”来概括写作的过程。
“静观默察”,即不动声色,仔细观察。《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只有会观察才能获得第一手资料。可以引导学生按事物的特征,有顺序、有系统地观察,并逐步归纳出观察的一般规律,再放手让学生观察一草一木、一颦一笑,在实践中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拥有学会观察的能力。
“烂熟于心”、“凝神结想”,即娴熟地运用联想和想象。《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写作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在教学中,多创设一些想象的情境,让学生培养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并鼓励学生大胆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毫无保留地写下来,在思想的漫游中追求自我的真实。
“一挥而就”直指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首先,让学生爱上阅读。推荐一些经典书籍,可以从学生爱看的小小说做起;丰富读书活动,让学生在交流和展示中推进阅读。其次,让学生学会阅读。提倡读书“三到”:口到,容忍学生囫囵吞枣地读,综观全景;眼到,鼓励学生寻找优美词句进行摘抄,提炼语言;心到,引导学生静心品读和玩味,内化涵养。最后,让学生长期阅读。展示学生的阅读笔记、心得,举行阅读小报、讲故事比赛、读书分享会等,让学生在同学间的竞争中对书爱不释手,潜移默化地促进语言素养的提高。
习作之路坎坷而漫漫。摒弃急功近利,告别揠苗助长,只有教师的思想先行,用平常心去精心耕耘,才能让学生作文返璞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