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使学生保持学习积极性,我们应该知道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试着找寻教学失败的缘由,进而通过正确把握和使用教材、完善课堂教学形式、因材施教的策略,增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近年来,一系列的课程改革从未停止脚步,使课堂教学逐渐远离了应试教育,更加看重素质教育。然而在教学方法上并没有多大改变,实在是不能令人满意。一言堂依然是主体,课堂的有效教学没有得到深入研究。作为小学的主修科目,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这是什么原因呢?
1、对课本教材把握不清楚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现实中,很多教师死搬教材,为了学习教材而开展教学,照本宣科。对教材把握不准确,理解不深刻,缺乏发散性的分析。学生在学习完课文后,没有举一反三的作用。教师把教材这种开放性的资源僵硬化了。
2、缺乏对课文的推敲和品味
现在已经很少有教师要求学生诵读课文了,或者只是大家一起心不在焉地读一遍。作为一篇课文,没有在教师的带领下去推敲,去品味,那么就仅仅是一篇课文。一学期下来,所积累的知识仅仅是几个生字。
增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正确把握和使用教材
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范祥善1918年发表在《教育杂志》第10卷上的一篇题为《国文教授革新之研究》中有这样一段话“宜善用教科书而不为教科书所用。教科书,死物也。教授国文,舍而弗用固不可,用之不当,其害立见。善教授者,一时间内,变化多端。务使儿童对于教科书,若醴泉之甘美。能触类旁通,增长见识,启发思维,则是上乘。故以教科书为文字之借径则可,以儿童为教科书之奴隶则不可。”语文本身就是来源于生活的。一些观念守旧的教师成为了课本的奴隶,不敢越雷池半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该把教材作为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例如学习《望庐山瀑布水》,去背诵,去翻译这首诗是很容易做到的,食不知味不如不食。在上课前,教师可以先从作者的身世,作诗时的经历说起,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著名的诗人——李白。对于小学生,这些课本以外的知识还是很有吸引力的,这种抛砖引玉的方式我们何乐而不为呢?然后教师可以再介绍一下诗歌的流派、李白的一些轶事。这些教学课时不是在浪费时间,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生在对整首诗的背景有了详细的了解后,对这首诗的内容自然而然就有了兴趣。作为教师轻松愉快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作为学生同样是积极主动地学到了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否比一上来直接解释诗的内容、解释生字的教学方法要好很多呢?
2、完善课堂教学形式
教师要解放学生,同时也要解放自己。正统地说,在课堂上,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是最正常的。当然这也是最主要的教学手段,但是这样的教学手段还有很多完善的空间。当课文中学习到的是一则童话故事,教师可以考虑让学生自编自导地表演出来。小学生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群体,激发他们的思维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通过表演的过程,不知不觉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会提高一个档次。语文本身不同于数学等其他学科,它更多的是需要感悟。可能一个小小的感悟会影响你的一生。试想是不是几乎每个人都对于小学课文中的某个片段记忆犹新呢。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播放专业人员对课文的诵读音频。一篇好的文章再配上恰当的朗读,实在是一件惬意的事。
3、因材施教
说到因材施教,这又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然而实际中很少有教师能够做到。小学生就像一块块璞玉,教师就是一把雕刻刀。如果顺着每块玉的纹理雕刻,那一定是最美的,而不是像工厂一样千人一面。上述的种种教学方法并不是对所有学生都适用。比如一个内向的学生,教师可以在私下里引导他多说话。但在课堂上如果一直让他去朗读课文,这可能只能加重他的心理压力,抵制情绪油然而生。另一方面,人的好胜心总是有的。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用竞争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注意这里的竞争可以不仅仅是你我他之间的竞争,也可以是自己与自己的竞争。如果今天比昨天做得好了,那么就是胜利。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终究不能陪伴学生一辈子,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是一门终生学科,也是一门需要终生学习的学科。自主学习对于语文这门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上台讲课。在学习教材之前,讲讲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有时候换个角度,往往能看到不同的东西。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