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佳
在小学科学实验中,对事物、现象进行描述、分析时,用数据说话能使条理更清楚,结果更精确,能够更好地提高科学探究的效率。当然,前提是我们获得的数据是真实有效的。那么,如何在科学实验中使学生得到真实、有效的数据呢?
一、创设获取真实有效数据的条件
1、提供精准的实验器材
精准的材料是实验成功的法宝之一,学生通过对精准的材料进行操作,才能获得真实有效的数据,才能从源头保证数据的客观性。
反之,如果没有或是使用不恰当的实验器材则会得到不准确的结果,而目前的一些实验器材,存在着精确度不高的缺点。例如很多温度计本身存在问题,同一时间、地点,正确操作得到的结论却是不一致的。那么,实验之前选取好能测出相同数据的温度计就非常重要了。
教师可以通过预实验,筛选出较为精确的器材;通过组合和自制教具可以为学生创设更有效的教具。利用精心设计有启迪作用的教具,开启孩子们探究与思维大门的例子很多,如兰本达的“结构化的学具”。又如,去新西兰听课的教师回来感慨,那里教材只有老师有,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做自己想做的探究,记录下实验数据,从而分析得出结论,教师甚至可以不说话。
2、培养学生掌握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科学实验需要借助实验仪器来测量得出数据,如果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那么数据就会出现偏差。
学生在小学阶段需要掌握的仪器有很多,如酒精灯、温度计、测力计、显微镜、天平、直尺等。正确指导学生使用这些仪器是科学探究活动成功的基础。教师可以采用示范指导、讨论、纠错等方法实现。
3、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
新课标下的小学科学实验很注重实验方案的设计,训练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能帮助学生获得精准的实验数据。
例如,在对比实验中,如何控制变量、是否有效控制,直接影响着实验数据的精确与否。如四年级下册《面包发霉了》,学生在设计实验时,很多都做不到控制单一变量。“湿润和干燥”对比组,做不到“干燥”;“有空气和无空气”对比组,做不到“无空气”。如果在设计时就去不修正,不去想办法实现,那么实验结果肯定是有偏差的。
二、培养学生获取真实有效数据的意识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学生自身数据意识薄弱,只是一味沉浸在实验的过程中,而不重视数据,“玩”大于探究,那么准备得再好,结果还是不理想的。学生需要有获取真实、有效数据的意识,养成重视数据的好习惯。
1、及时记录数据的习惯
小学生好奇心强、好动,孩子们爱做实验。然而,热闹过后,个别小组的记录表还是空白的,在汇报时仅凭记忆回答,有时甚至会出现没有完成,以自己的预测作为标准来回答的情况,还有的甚至在忘记数据后伪造数据。所以,每一节课教师都要强调及时记录,并不定期地抽查和评比,让学生逐步养成记录的习惯。
2、重复多次实验的意识
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存在着一个不大容易被发觉的现象。学生会经历一次测量后就下结论,这时的数据其实是不完整、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需要进行重复检测。例如,2012年“金钥匙”科技知识竞赛初赛的最后一题,找出实验存在的错误。我对全校学生的试卷进行了分析、评价,发现大部分学生能找出对比实验“在2种不同环境下用2种不同的食品做实验”没有可比性。但却找不出“实验样本太少,不能以一概全”。究其原因,学生在日常实验中,没有重复实验的意识,即使做了也仅是硬性规定。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孩子们明确数据越充分、样本越大,与越多的事实相一致,越令人信服;培养他们采用多种方式,多人或多次重复实验,用较多的数据去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3、认真、细致的精神
在实验中常常发现,学生一拿到器材,那股兴奋劲,赶着体验、赶着完成,寻求所谓的“实验结果”。但事实上,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及心理特点的限制,他们在实验中经常马马虎虎、粗心大意、缺乏耐心,导致实验数据出现错误。例如,三年级下册《冰融化了》,记录冰块融化过程中的温度,温度计放入冰中需要等温度稳定下来后再开始测温,尽管提示过了,仍然有小组没有等到温度下降停止就直接测温了,于是出现了错误的结果。
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精神,能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4、实事求是的态度
《小学科学课程标》明确指出“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这就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尊重实验数据。而实际上,有的小组在处理实验数据时会选择漠视、忽略,甚至发生涂改的现象。原因有二:一、发现自己的数据和多数结果不一致时,害怕错误。二、有的教师为了顺利地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常常会只选择个别与既定结论一致的小组进行交流,如有不一致的则一带而过,不去分析原因。久而久之,“聪明”的学生就会顺着教师的意思,用他们认为正确的结论去填写实验数据,而放弃真实的实验数据。
数据是学生对实验现象最直接的记录,是分析、整理的第一依据。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收集实验数据,实事求是地面对数据,使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认识,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重视、认真对待数据的心理
学生从实验现象、实验数据到分析、归纳总结出实验结论,是一个由具体感性认识到抽象逻辑认识的思维过程,是意识形态的一次质的飞跃。科学合理地整理、分析实验活动中接触到的数据,对推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习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却漠视或未充分发挥数据的价值。实验完成后,只挑选部分小组把数据简单地罗列之后直接引出实验结论。这样的数据是片面的,这样的结论是草率、易错的,是难以服众的。这主要表现在很多学生在课后不知道自己实验是为了什么,怎么得出这样的结论的。久而久之,学生对待数据的心理会发生变化,渐渐地不重视。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需重点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从心里体会到数据的重要性,形成重视、认真对待的心理。
综上,创设获取真实有效数据的条件,培养学生的“数据”心理,让小学科学实验数据真实而有效。我们的探究之路还很长,我将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