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彦锋
【摘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从教学入手。特别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要注重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了几点自己的做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 兴趣 发散思维 创新能力
江泽民总书记曾经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 “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从教学入手。特别是现代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不仅使学生继承前人已有的知识,而且应该培养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而学生往往分析能力差,思路狭窄,方法单一,常出现定式思维。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创新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它是一种多向展开的思维形式,它的特点是迅速、灵活、流畅、变通。善于进行发散思维的人,思考问题能够有创新意识,少受思维定式的影响,产生出新独特的构思,能培养出创新能力。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且让学生学会获取新知识的本领,培养动手探索的能力和创造才能。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方式思维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学习品质。兴趣能够带给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促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没有兴趣,学生对知识就感到索然无味,不可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只有对所学材料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积极探索的动机。要想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的动机,使他们沉浸在积极思考的探索中,教学时必须精心设疑、激疑、质疑,使学生思维畅通灵活,思维方法新颖独特,以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研究、分析、解决问题。
二、激励质疑,激发学生发散思维
在小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 寻根问底”的学习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学生思维才会活跃,思路才能开阔。
(一)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使他们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是学生发散思维的开端。
(二)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上课时,针对某一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组织对师生提出的问题开展辩论,可以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鼓励学生咬文嚼字。数学中的各种术语用词科学,思维严谨。在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对教学术语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咀嚼,不仅可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可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三、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对学生进行多角度思维的发散训练,可以使学生解题的灵活性得到提高,长期下去将会使学生思路更开阔,创造性思维能力更强。在教学中,采用一题多解和简便方法运算,能拓展学生的思路,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去解那类用简便方法省力,而用常规方法计算费时的题目,通过解法对比,体验到简便方法的甜头,有利于激发学生打破常规、寻求新解法的动机,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应当注意的是,教师在列举学生多种解法后,需进行评讲,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解疑,并力求找出最合理的解题方法。
四、鼓励动手操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又好动。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这对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学“物体容积”时,我让每个学生拿一个容器,如瓶子、盒子等,然后各自装满准备好的水或沙子,再各自想办法算出所装物体的体积,就是自己手中容器的容积。通过这样的操作,学生对容积的认识以及掌握计算容器容积的方法就水到渠成了。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求知的热情。
五、应用“转化”思想,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应用题的教学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解答应用题,要经常运用“转化”的思想,有时把难的问题转化为易求的间接问题;有时把比较复杂的数量转化为简单的数量关系,使应用题易于求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老师要有目的地、巧妙地、灵活地提供给学生发散思维的材料和机会,创设问题的情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大胆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展开思路,在团体协作下,使发散思维收到最佳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