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棠(国家统计局广州调查队,广东 广州 510060)
消费环境对广州城市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
□文苑棠(国家统计局广州调查队,广东广州510060)
在经济发展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下,优化消费环境、提升居民消费是增长动力转换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实现经济结构再平衡的重要途径。本文在构建消费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分析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州消费环境和城市居民消费的变迁,实证测算了消费环境长短期变动对居民消费水平影响的方向和程度,找出关键的消费环境因素,结合消费环境对居民消费行为影响的问卷调查,提出优化消费环境、提升居民消费的政策建议。
消费环境;城市居民消费;影响
为克服已有研究相关指标选择的随意性、以少量个别指标代替类别整体环境因素的片面性等问题,笔者构建了消费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本文实证研究提供规范性分析框架。
(一)消费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架构
立足于政府职能可达性的宏观层面,本文把消费环境划分为市场环境、文化环境、社会保障环境、物质基础环境和虚拟消费环境等五大部分,从而有别于一般市场商业化的微观消费环境研究。五大消费环境作为一级指标,下设多个二级构成指标,构建一个含两级指标的消费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二级指标的选择,主要依据消费理论相关研究,包括当期收入、预期收入、预期支出、利率、储蓄和消费信贷、价格变动、社会保障、消费偏好、消费倾向、消费方式、消费热点等影响居民消费最重要的因素。
表1 消费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二)消费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
为解决消费环境复杂多样、属性不一,具体指标的量纲差别较大,难以进行综合测量的问题,笔者拟采用统计综合评价方法对消费环境进行分值测算,实现对各消费环境变量的同度量处理,力求使分析和评价建立在标准一致的基础上。评价标准如下:
1、二级指标得分值的计算。采用功效系数法测算二级指标得分值,公式如下:
其中,di表示第i个二级指标的得分值;xi表示第i个二级指标的原始数据表示第i个二级指标的原始数据中最不满意的值,这里我们用历年最低值作为最不满意值表示第i个二级指标的原始数据中最满意的值,这里我们用历年最高值作为最满意值。
2、二级指标权数的确定。为避免人为赋值权数影响数据的客观性,本文拟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二级指标的权重。该方法将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取值差异越大的视作越难实现的指标,越能反映出各评价对象的差距,指标的重要性越强,权重也越大。
其中,Vi表示第i个二级指标的变异系数;бi表示第i个二级指标的标准差;xi表示第i个二级指标的均值。
其中,Wi表示第i个二级指标的权数;Vi表示第i个二级指标的变异系数。3、一级指标得分值的计算。一级指标得分值计算公式为:
其中,K表示一级指标的得分值;di表示第i个二级指标的得分值;Wi表示第i个二级指标的权数。
(三)居民消费评价测算的方法
为准确评判消费环境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本文对居民消费也采用与消费环境相似的方法进行测算。其中居民消费二级指标按居民消费常用分类分为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杂项商品和服务等八大类。
运用1980—2012年相关数据[1],本部分对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州消费环境和居民消费变迁的阶段性特征、关键性转折、方向性趋势,进行系统性梳理、回顾和前瞻性预判。
(一)消费环境的变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居民消费的市场环境日趋优化,文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社会保障环境逐步完善,物质基础环境不断提升,虚拟消费环境方兴未艾,对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文化的滋养、习惯的改变、质量的提高产生深远影响。
1、市场环境优化,丰富了居民消费物质供给。经济发展为广州城市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夯实了物质基础。1981—2012年广州GDP年均增长13.8%,经济持续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成为居民收入增长的重要保证。一方面,保证了居民当期收入的快速增长。1981—2012年广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5%,为消费快速增长提供了现实的购买力。另一方面,为居民预期收入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据国家统计局广州调查队2005—2011年收入预期调查显示,认为经济持续增长会带来预期收入增长的居民比例在20.0%—43.0%之间。价格信号反映供求关系的市场机制得以确立和完善,为丰富居民消费的物质供给奠定了制度性基础。1988年,跟随全国物价闯关步伐,广州物价由双轨制向单轨制转轨,商品价格逐步放开。市场价格经历急起急落的阵痛阶段,至1993年,行政定价转为市场定价的价格机制基本确立。随后价格稳步回落,从1997年开始,市场进入低通胀的物价稳定阶段。价格闯关成功,为居民消费确立了市场机制。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居民消费品供给向多元化、个性化发展,居民消费迎来崭新阶段。
2、文化环境影响渗入居民当期和远期消费。储蓄文化引导居民把当期消费累积至远期消费,信贷文化则引导居民将远期消费提前至当期消费。在储蓄文化和信贷文化的相互作用下,1980—2012年,广州居民的储蓄和消费呈现出三个阶段性特征,分别为:一是1980—1988年,为消费高峰阶段。受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影响,开放市场物质供给的扩大激发了压抑已久的居民需求。期间,居民年均消费率高达94.5%,在消费高峰年份(1988年)甚至达到98.3%的水平。同时,居民储蓄率则仅维持在年均4.9%的较低水平,储蓄率低谷年份(1988年)仅为1.7%。二是1989—2006年,为储蓄抑制消费阶段。受物价闯关期间价格大起大落和教育、医疗、养老以及国企转制职工下岗等一系列社会改革影响,居民预防性储蓄需求增强,居民储蓄率攀升至年均14.1%的高位。同期,居民消费率波动回落到年均84.8%的水平,低谷年份(2002—2006年)甚至跌破80.0%的低位。三是2007年至今,为消费信贷融入带动消费阶段。2012年居民个人短期消费信贷和中长期消费信贷分别是2006年的15.5倍和2.7倍,居民消费率再次回升到80.0%以上的稳定水平。
3、社会保障环境走上正轨并日益完善。1980—2012年,广州经历了消费安全不断提升、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居民消费不断提高的过程,社会保障环境呈现两个阶段性特征,分别为:一是1980—2005年,为社会保障环境较弱阶段。巨大人流、物流的涌入给广州带来一系列治安问题,消费安全环境颇受考验。期间,广州刑事案件立案数和治安案件受理数年均增速分别高达9.8%和6.4%。据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05年仅有11.0%的居民对社会治安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居民安全感比较缺乏。二是2006年至今,为社会保障环境大幅改善阶段。期间,居民社会安全感不断提高,2014年,有41.0%的居民对社会治安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比2005年提升了30.0个百分点。社会保障不断完善,与2005年相比,2012年,广州卫生机构工作人员数增长65.8%,居民失业保险参保比例提升了16.3个百分点,居民养老保险参保比例提升了61.1个百分点。政府惠民政策取得显著成效,居民消费的社会环境安全网迅速织起,居民消费顾虑减少,消费率走高,2012年广州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2005年增长了110.7%。
4、物质基础环境发展迅速,提供了居民消费必要的硬件支撑。物质基础环境的发展,扩大了居民消费的地理范围,夯实了居民消费硬件设施基础,为居民消费提速提供了必要的支撑条件。一方面,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迅速,疏通了居民消费“提速”的路径。1981—2012年,广州道路建设长度年均增长9.5%,道路面积年均增长11.1%。近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更是发展迅速,呈现两大亮点:一是市内交通配给能力增强。广州公共汽(电)车营运线路从2006年的441条发展到2012年的937条,年均增长13.4%,营运长度从2006年的8157公里发展到2012年的14990公里,年均增长10.7%;年末营运出租汽车从2006年的16889辆发展到2012年的19943辆,年均增长2.8%;已建成开通地铁线路从2006年的4条发展到2012年的8条,年均增长26.0%,地铁总线路长度从2006年的108公里发展到2012年的236公里,年均增长37.4%。二是市外交通运输能力提升。广州新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从2006年的2622万人次发展到2012年的4831万人次,年均增长12.8%;目前广深、广珠、广汕、广新、武广、京广等多条城际动车、高铁已经投入运营,贵广高铁也即将开通。市内和市外交通全方位的发展有效扩大了居民消费的地理范围,缩短了消费里程,疏通了居民消费“提速”的路径。
另一方面,生活性基础设施全面发展,为居民消费奠定硬件基础。1981—2012年,广州城市建设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速高达20.3%,为居民消费打下了坚实的硬件基础。随着近年来一户一表供水改造、江河污水处理、管道油制气升级天然气改造、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等一系列争创活动,广州供水管道长度从2006年的12495公里发展到2012年的16739公里,年均增长5.0%;天然气供气管道长度从2006年的188公里发展到2012年的5875公里,年均增长77.5%;城市绿化覆盖面积从2006年的122332公顷发展到2012年的140974公顷,年均增长2.4%。市政等生活性消费配套环境明显改善,为提升居民消费质量和水平创造了优质的硬件环境。
5、虚拟消费环境成为居民消费新宠。互联网络化使虚拟消费环境以有限的虚拟空间容纳并展示无数实体空间的货物,突破了实体空间的局限,扩充了居民消费的空间性;同时,电子商务模式的成熟,缩短了居民与消费商品和服务的距离,延展了消费的时空界限。一个地区的虚拟消费环境,均为当地和异地居民消费提供无差别的服务。因此,对虚拟消费环境变迁的考量不应局限于广州,而应立足于全国。
一是互联网基础资源迅速搭建。全国域名和网站建设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分别为:一是1997—2005年,为快速发展期;二是2006—2009年,为急剧上升期;三是2010—2012年,为控制调整期。从域名总量上看,全国域名数量从1997年的0.41万发展至2012年的873万,年均增长66.7%。从网站总量上看,全国网站数从1997年的0.15万发展至2012年的250万,年均增长64.0%,均呈快速增长态势。
二是居民对虚拟消费环境体验不断深入。网络基础资源的搭建,为居民虚拟消费提供了体验平台。全国网民数量呈快速上升走势,从1997年的42万人扩大至2012年的5.4亿人,年均增长61.2%;网民比例以年均2.6个百分点的升幅,从1997年的0.03%快速攀升至2012年的39.7%。随着互联网设施的完善和网上内容的爆炸性增长,网民使用互联网的时间也在持续增加,每周上网时长从2001年8.7个小时提升至2012年的19.9个小时,年均增长7.8%。从广州的情况看,居民对互联网络体验和使用普及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广州网民规模已达到735万人,宽带网民占98.5%,网络普及率为71.1%,每百人宽带网民占70.0%,网民平均上网时长23.9小时/周。
三是网购消费模式兴起成为居民消费新潮流。消费体验的增强,催生了网络消费的新模式。随着网络基础资源的进步和消费者体验的深入,网上购物因选择种类多、价格可比性强,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全国网民网购比例从2001年的8.0%逐年提升至2012年的39.0%。从广州的情况看,2010年广州每百人网络购物网民占28.7%;个人网络消费指数为28.0;在互联网络商务消费中网络购物占40.4%,网上支付占27.9%,网上银行占26.9%,旅行预订占15.7%,网络炒股占15.4%,团购占8.5%。据国家统计局广州调查队消费环境对消费者行为影响的问卷调查[2]显示(以下简称专项调查),至2014年,广州城市居民网购普及率已达55.8%,比2010年提升了11.4个百分点;月人均网购额接近300.0元,约占消费支出的一成左右;部分热衷网购的居民在访谈中反映,其月均网购次数已超过15次,月均网购额已接近消费支出的四成。随着唯品会、梦芭莎、岭南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和淘商城电子商务创意产业园等电商发展带动网络消费飞速发展,2013年,广州限额以上网上商店零售额316.9亿元,增长64.5%。可见,网络消费已成为居民消费最耀眼的时代性特征之一。
(二)居民消费的变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消费环境的改善,广州城市居民消费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消费支出持续快速增长,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消费质量显著提升。
1、居民消费总量持续快速增长,为居民消费升级积累了量变基础。从总量上看,广州城市居民消费持续快速增长,年人均消费支出从1980年的521元上升到2012年的30490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年均增长13.4%。
2、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消费质量显著提升。从广州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变迁看,恩格尔系数从1980年的70.4%下降到2012年的34.0%,居民生活从贫穷走向相对富裕,消费质量显著提升。从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考量看,根据1980—2012年消费支出指标的相关关系对八大类消费支出指标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居民消费支出指标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生存型消费为主的指标,包括居住、食品、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杂项商品及服务;另一类是以发展和享受型消费为主的指标,包括教育文化娱乐服务、衣着、交通和通讯、医疗保健(见图1)。消费支出指标聚类结果反映了两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是衣着这一原属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型消费的指标,却与娱乐文教服务等享受型消费指标归为一类,表明广州城市居民对衣着的需求已超越传统保暖御寒之需,更多转向审美愉悦和自我展示的享受需求;二是居住在聚类中的组间距离最长,与其他消费指标的相关性相对较小,表明广州城市居民对居住消费需求的独立性较强,居住消费除具有生存型的基本特性之外,还兼具安居追求的享受型新特性。
图1 广州城市居民八大类消费支出指标聚类分析(Pearson相关性)
从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进程看,根据1980—2012年八大类消费支出比例按年份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见图2),广州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经历了三大跨越:一是1980—1991年,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以前,这是居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时期。期内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1980年的521元上升到1991年的2744元,年均增长16.3%。以食品、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杂项商品及服务、居住等为代表的生存型消费支出比例除1989年以外(为79.0%),其余10年每年均保持在80.0%以上的水平,除1989年以外,比例从1980年的83.8%逐年下降到1991年的80.0%;与此对应,以衣着、娱乐文教服务、交通和通讯、医疗保健等为代表的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支出比例每年仅维持在16.2%—21.0%以内。二是1992—2001年,处于以分税制为重点的财税改革和汇率改革后以外贸拉动型经济增长为特征的小康社会建设时期。199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前两步提前完成,居民消费从温饱阶段向小康阶段迈进,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1992年的3386元上升到2001年的11467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年均增长15.7%。三是2002年至今,处于“入世”缓冲和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及后危机时期。期内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更加迫切,宏观经济调控力度加大,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重要性形成共识,居民消费平稳增长,人均消费支出从2002年的10672元上升到2012年的30490元,年均增长10.3%。
图2 1980—2012年广州城市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进程聚类分析
在消费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得分值的基础上,可对消费环境得分对居民消费得分的影响关系进行计量模型的测算。
(一)消费环境和居民消费的长期关系测算
运用ADF方法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1980—2012年的五大消费环境和居民消费得分均为一阶单整。因此,可利用Johanson方法进行协整检验,结果显示,居民消费与消费环境间有1个协整关系存在,表明居民消费与消费环境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可构建含误差修正项的协整关系方程如下:
相应的误差修正VEC模型如下:
(二)居民消费对消费环境“刺激”的“反应”测算
脉冲响应函数关于短期环境刺激对居民消费影响的测算结果显示(见图3),居民消费对市场环境、虚拟消费环境和物质基础环境的变化最为敏感,这三个环境一个标准差的新息冲击,将对居民消费产生持续较长期的正向影响;社会保障环境和文化环境一个标准差的新息冲击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则较为平和,社会保障需要4期才能发挥正向影响,反映出社会保障政策效用存在客观时滞性;文化环境则需要7期才能发挥正向影响,反映消费文化观念的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图3 居民消费对消费环境脉冲的响应函数
(三)消费环境对居民消费贡献率的测算
各消费环境得分方差分解的结果显示,30多年来,广州消费环境对居民消费的影响重要程度排序分别为:居民消费习惯自身、物质基础环境、社会保障环境、文化环境、虚拟消费环境、市场环境。
从居民消费优化升级变迁的进程看,消费环境在各个时期对居民消费影响的作用呈现出梯次式动态变化过程:一是1980—1991年,居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时期,市场环境以46.7%的贡献率成为推动居民消费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其次是社会保障环境的贡献率为33.4%,再次是文化环境的贡献率为17.2%,而居民消费对自身变化的贡献率仅为2.7%,表明该时期属于市场生产激活居民消费需求阶段;二是1992—2001年,小康社会建设时期,受教育、医疗、养老以及国企转制职工下岗等一系列社会改革影响,文化因素以43.0%的贡献率成为影响居民消费的首要环境因素,其次是消费环境对自身的贡献率上升到36.9%,再次是物质基础环境的贡献率为18.9%,表明该时期居民消费惯性逐步形成,文化和物质基础环境也成为助推居民消费的主动力;三是2002—2012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居民消费对自身的贡献率以42.1%高居首位,其次是虚拟消费环境的贡献率为26.9%,再次是市场环境的贡献率为16.6%,表明该时期居民消费惯性进一步强化并激发生产需求,虚拟消费环境和市场环境通过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形成新的消费热点。特别是2008—2012年的近5年,居民消费对自身变化的贡献率攀升到61.9%,在消费惯性成为拉动消费主力的背景下,通过虚拟消费环境(贡献率为15.8%)和市场环境(贡献率为13.8%)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热点是扩大居民消费的重要途径。
前述实证模型,测算了各消费环境对居民消费影响的方向和程度,在此基础上,分析消费环境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是找准提升居民消费路径的关键。
(一)消费环境与居民消费间存在长期的影响关系
本文第三部分“消费环境对居民消费影响的模型测算”结果显示,过去30多年来,广州市场环境、文化环境、社会保障环境、物质基础环境、虚拟消费环境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从长期贡献率看,1980—2012年间,居民消费得分的波动中,0—38.1%的波动可以由物质基础环境来解释;0—21.6%的波动可以由社会保障环境来解释;0—20.0%的波动可以由文化环境来解释;0—10.9%的波动可以由虚拟消费环境来解释;0—5.3%的波动可以由市场环境来解释。
从长期均衡关系看,物质基础环境和市场环境对居民消费影响最大,物质基础环境每增加1分,居民消费得分将增加0.65分;市场环境每增加1分,居民消费得分将增加0.36分。
从偏离长期均衡的误差修正关系看,在消费环境不变的情况下,居民消费在第t期的变化可以消除前一期66.0%的非均衡误差。
(二)虚拟消费环境和市场环境是拉动短期消费的核心环境因素
脉冲响应函数进行的“刺激→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进行的贡献率分析,均反映了虚拟消费环境和市场环境对居民消费的拉动作用见效快、持续时间长、短期拉动贡献率高,是拉动短期消费的核心因素。
1、虚拟消费环境影响力异军突起,激发居民消费新热点,但B2C相对滞后成广州虚拟消费经济发展短板。从长期作用看,虚拟消费环境对居民消费的贡献率为10.9%,在五大消费环境中排第四位,位次较后,但这主要是在过去30多年中,虚拟消费环境出现较晚引起的。以网络环境为主要特征的虚拟消费环境从上世纪90年代末才在中国出现,相对于其他存在较早的消费环境而言,虚拟消费环境出现的历史仅有15年左右。
从短期作用看,虚拟消费环境对居民消费的贡献率高达15.8%,位居五大消费环境之首。专项调查显示,2014年广州城市居民网购普及率为55.8%,比全国高3.3个百分点。对居民网购起始年份的分析显示,近八成网购居民(79.1%)的网购习惯在近5年内迅速形成。表明虚拟消费环境尽管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力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网络消费已日渐成为居民消费的主要方式之一。
但另一方面,广州本土电子商务龙头寥寥,B2C发展相对滞后,已成为广州抢占虚拟消费经济商机的短板。利用艾瑞咨询公司数据测算显示,2013年中国B2C在线零售商排行榜前30强中,广州仅占2席,分别是唯品会(第8位)和梦芭莎(第28位),均为服装服饰类;交易额合计149.1亿元,仅占前30强交易额之和的2.0%。对比显示,广州B2C品牌网站数量少,交易份额低,网站类别单一,落后于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见表2)。旺盛的网购需求与相对落后的B2C发展之间的矛盾,形成外地商人到广州采购、再用广州物流把广州商品转卖给广州居民的怪圈,利润、税收和差价都被外地赚去,广州成了外地的“打工仔”。要扭转这一局面,广州补强B2C发展短板已刻不容缓。
表2 2013年中国B2C前30强在线零售商按地区统计表
2、市场环境对短期消费拉动明显,经济放缓对居民消费的冲击尤应重视。从短期作用看,市场环境对居民消费的贡献率为13.8%,排第2位。相对于长期贡献作用而言,市场环境的短期贡献更加明显,表明经过30多年经济发展,市场环境对居民消费影响力日益加强,已成为拉动短期消费的主力之一。
与此同时,经济放缓对居民消费的短期下拉作用同样值得关注。调查显示,每次经济放缓都对广州城市居民收入预期判断产生重要影响。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时期,预期收入增长的居民比例下降4.0个百分点;2011年欧债危机、日本地震,预期收入增长的居民比例下降19.6个百分点。在经济放缓的“新常态”下,经济结构大幅调整的阵痛期将对居民预期收入的判断产生影响,进而对居民消费造成的冲击不容忽视。
(三)物质基础环境和社会保障环境是拉动长期消费的基础环境因素
物质基础环境提供了居民消费必要的硬件支撑,而社会保障环境则是消除居民消费后顾之忧的制度性保证,两者对居民消费的长期拉动作用得到实证支持。
1、物质基础环境是拉动长期消费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但交通拥挤压力成一大障碍。从长期作用看,在物质基础环境对居民消费长期贡献率的方差分解分析(38.1%)和消费环境与居民消费长期协整关系方程的回归系数(0.65)中,物质基础环境的值均居首位,表明交通建设对居民消费空间的扩容、市政环境的大幅改善等物质基础环境是拉动居民长期消费最重要的环境因素。
但广州交通压力高居四大一线城市前列,居民对改善交通拥堵欲望强烈,相关诉求占入选2015年广州十件民生实事中的二件,表明交通拥堵是物质基础环境建设的突出矛盾。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一线城市中,广州轨道交通运输压力高于北京和上海。2013年,广州每万人平均里程数仅高于深圳,为0.19千米;客运强度仅低于北京,达到2.1万人/千米/日;每千米运载人数仅少于深圳,达5.2万人(见表3)。专项调查显示,2014年,广州城市居民对地铁车厢拥挤程度不满的比例高达68.3%,据有关报道,在国庆假期等运输高峰,地铁日均客流量高达652万人次。除对轨道交通不满外,道路交通也不尽如人意。认为2014年中心城区“经常塞车”的居民比例达50.0%,与2013年对比,认为交通拥堵情况没有改善的有62.5%,认为交通更加拥堵的有10.8%。因此,居民对改善交通拥堵的欲望强烈。
2、社会保障环境趋于完善,但仍有较大改进空间。从长期作用看,社会保障环境对居民消费长期贡献率为21.6%,居第2位,表明随着平安广州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治安向好,医疗、失业、养老、生育等保险覆盖面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环境趋于完善,对拉动长期消费作用功不可没。
专项调查显示,有40.8%的居民认为2014年广州的社会保障水平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反映居民普遍对进一步改善社会保障环境的期待较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政民信息互动机制有待加强。在对2015年广州十件民生实事第二轮征选投票中,强化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民意最高,为55.8%,显示出食品安全社会关注度高,舆论燃点低,既事关百姓安危,也是对执政能力的重大政治考验。一方面,政府在食品安全保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食品安全形势逐步改善;另一方面,专项调查显示,居民对食品安全确实担忧,2014年,认为食品消费不安全的居民比例接近二成,对政府食品安全工作不满意的比例仍有10.8%。可见,食品安全的政民信息互动传递机制仍有待加强。
二是医疗保障资源整合有空间。专项调查显示,2014年,认为看病贵的居民比例高达54.2%,对医疗保障不安心的有12.3%,对医疗服务不满意的有9.2%。表明广州医疗保障虽有显著提高,但与居民期待仍有差距。问题突出反映在医疗资源配置与使用上。一方面,居民对大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信任,就医人数多,而且在广州优质医疗资源配给的独特优势下,吸引了珠三角等地居民前来就医,导致大医院经常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影响当地居民对医疗的认可度。另一方面,大量社区小医院没有被充分利用,降低小医院对医疗消费需求的分流作用。同时,小医院就医人数少、收益相对低,降低对医疗人才的吸引力,从而反过来影响医疗水平的提升,导致居民更不愿意到小医院就医的恶性循环。
(四)房贷负担过重,抑制信贷消费文化环境影响力
从长期看,文化环境对居民消费的贡献率为20.0%,居第3位。主要是居民认为储蓄除了发挥预防性的功能外,还为长期消费积累了购买力。当然,教育水平的提高,也为消费观念的转变提供了智力支持。
但从短期作用看,文化环境对居民消费的贡献率仅为1.4%,影响力最弱。主要原因是建立在住房商品化基础上的“被动式”信贷文化压缩了消费空间,削弱了信贷文化对拉动其他消费和优化消费结构升级的功能。
1、信贷文化“被动式”建立在住房商品化基础上。伴随着1999年底福利分房结束、住房商品化改革的到来,广州信贷文化序幕正式拉开。住房商品化的“突袭”,使购房成为了居民生命周期内生活必需品的最大一笔开支,但这笔“大额刚性支出”无法单靠居民当期收入在短期内实现。于是,在1980—2000年“量入为出”的消费模式下,年均31.5%增速的预防性储蓄的积累充当了首付款的功能,个人住房贷款模式成为居民实现购房“大额刚性支出”消费的主要选择,信贷规模自2001年开始,以年均35.2%的增速快速扩大,至2012年,已达4333.2亿元。可见,信贷文化是建立在住房商品化驱动“被动”选择基础上的。
2、“被动式”信贷文化压缩了消费空间。住房信贷实现了消费文化的过渡,但房价的持续快速上涨,造成居民过重的房贷债务负担。据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数据显示,2013年广州房价收入比已达10.5,远超过6.0左右的合理区间。债务偿还压力在传统储蓄文化的作用下,保守型消费模式成为居民减缓债务压力的选择。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数据显示,2012年末,个人住房贷款占中长期个人消费贷款比例高达87.3%,房贷占消费贷款比例过高,挤压了居民其他消费的空间,阻碍了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进程。
针对消费环境对居民消费长短期影响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文建议从把握消费热点、提高消费保障、烫平消费冲击、疏通消费需求、释放消费潜力等五大方面给力居民消费的提升。
(一)把握消费热点,抢占虚拟消费环境新阵地
1、瞄准网络消费热点,焕发传统产业新业态新优势。从市场潜力看,据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3.02亿,市场潜力巨大;从消费热点看,2013年全国前7位的网络消费品中,广州传统优势行业占了5个。因此,广州应抢占服装鞋帽(第1位,占75.6%)、电脑、通讯数码产品及配件(第3位,占43.3%)、手提包、包箱(第5位,占32.7%)、化妆品及美容产品(第6位,占30.6%)、书籍音像制品(第7位,占25.7%)等传统产业向新业态升级的新商机、新阵地,把“千年商都”提升为“网上商都”,打造新业态、创造新优势。
2、把供货商角色做大做强。充分利用广州空港物流优势,加大电商合作力度,把广州打造成为全国服装、电子产品、手提包、包箱、化妆品及美容产品、书籍音像制品类电商供货中心和网络物流枢纽。
3、打造更多网络品牌。专项调查显示,2014年,有53.7%的居民认为网购最大的不足是产品真假及质量保障问题,高居各类问题之首。因此,在网购中看重商品品牌和商家信用度的居民比例均占19.4%,居并列第2位;看重网购网站知名度的占11.9%,居第4位,表明网络品牌效应对居民网购选择起重要作用。建议尽快把打造四大网络品牌建设提上日程。一是抓住衣着类商品已超越基本生存型消费需求成为享受型消费需求的新变化,充分发挥沙河的牛仔、男装和低档女装,十三行的中高档女装,站西路的外贸服装,白马、天马的品牌服装,广大、石井锦东和昌岗路尾货特色,构建除唯品会、梦芭莎等以外,多层次、广维度的网络服装品牌平台。二是充实电子产业工业支柱地位,扩大电子产品在网络虚拟市场份额。三是充分发挥广州美博城化妆品批发市场交易额占全国四成以上、已成为亚太区化妆品批发市场领头羊的行业引领作用,打造线上线下两个“美丽中枢”。四是改变以贴牌生产为主的箱包生产模式,利用梓元岗华南箱包批发中心的平台优势,加快箱包品牌本土化步伐。
(二)提高消费保障,加快推进平安广州建设
在平安广州建设中,除了继续提高社会保险覆盖率和改善社会治安等法治环境外,更要重点改善食品安全和医疗供给等与居民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的环境,提高居民消费保障。
1、着力建设食品安全之都,擦亮“食在广州”品牌。一是在加强主流媒体宣传的基础上,创新微信、微博时代宣传新手段。相关部门除在官方平台公布食品安全信息以外,应探索建立微信等新传媒工具同步发布机制,增强居民对职能部门工作的了解,消解政民食品安全上的信息壁垒。二是创新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公众参与和消费者保护机制。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有奖举报激励机制,调动公众参与热情;同时,通过微信平台、官方门户网站建设,为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平台和出口。三是全面提高食品安全监督抽检覆盖率,实现生产环节抽检覆盖率达100.0%,流通环节重点经营主体抽检覆盖率达100.0%。四是共享执法资源,使全国执法成果为我所用,对各地执法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并停售的食品,广州同步下架禁售。形成勤协调、快补位的监管工作长效机制,打响广州食品安全的品牌,让“食在广州”的名片绽放新彩。
2、以存量带动增量,实现医疗资源优化配置。一是确立以存量带动增量的医疗配置发展均衡路径。重点是在小医院资源增量的实现路径上,建议以盘活小医院存量资源为起点,通过扩大小医院医疗使用率,提高小医院效益,吸引更多优秀医疗人才流向小医院,从而实现提高小医院资源实力,吸引更多患者就医的良性循环。
二是医保政策制度设计要向医疗资源均衡配置倾斜。在现有医疗资源整合规划基础上,建议抓好四个重大突破:第一,实现市民健康医疗档案各市属、区属医院与社区医院联网,积极协调和推进全市各级医院与省属医院联网事宜,加快同城各级医疗机构医疗结果互认,减少重复医疗浪费。第二,目前统筹医疗300元的使用只限于挂钩一所大医院和一所社区医院,从而限制了小医院的发展空间。建议放宽小医院定点挂钩数量,鼓励更多居民到小医院就医。在推进步骤上可分两步实施:第一步,扩大每位居民的定点小医院数量,由少到多,而且每所小医院就医报销比例(约七成)继续保持高于大医院(约五成)标准,并做好政策评估;第二步,在成熟阶段,全面放开挂钩小医院定点数量限制,允许居民在统筹医疗300元的总量控制上,自由选择小医院。第三,增加定点医疗机构更改频率。目前规定只有在每年7月份才能更改定点一次,对居民医疗选择造成较大限制。建议对小医院,可以每季甚至是每月改动,由居民自由选择,在市场选择下让优质小医院更快地成长起来。第四,在放宽小医院定点的同时,完善医疗监督与冻结惩罚制度。有关部门要加强医疗监督,对恶意使用医疗政策进行开药倒卖等恶劣行为,冻结相关医疗基金使用。
(三)烫平消费冲击,促发展稳物价保民生
一是把握好经济调整的节奏,减少经济下滑程度,努力实现推动高质量就业这一广州2015年十件民生实事目标,缓冲居民收入与消费压力。二是发挥第三产业对吸纳就业、提高居民收入的优势,借力第三产业发展,寻求居民收入增长新动力。三是适时调整物价调控目标,在经济放缓阶段,应着重防范物价下行对经济反向冲击的通缩压力。四是在现有专业市场价格指数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各类专业市场价格指数的编制和发布工作,积极探索专业市场价格指数在期货等金融领域的应用,提升广州价格话语权,为价格调控创造更大的空间。
(四)疏通消费需求,完善交通规划和商圈拓展
一是解决交通拥堵的大城市病。根据2015年十大民生实事征选投票结果,增加城乡间公交站点与班次,进一步解决郊区地铁公交接驳问题,增加更多公交专用道,优化公交服务,满足民生对交通改善的期待。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以交通带动经济,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减缓交通压力,尽快改变广州在一线城市中人均资源相对靠后的状况。
二是建议尽快出台市政设施建设程序规范,加强各相关市政部门协调性。目前,因程序规范缺乏、部门协调不足,众多公共市政设施建设的模式是在同一路段反复开挖、铺设、修路。如燃气公司在铺设燃气管网时开挖铺设修路后,其后进行的如供水管网、通信管网、绿化带等公共设施铺设时,又会反复进行道路的开挖与修复。该建设模式既造成了公共资源的巨大浪费,也导致部分道路经常处于半封闭状态,是造成道路交通拥堵的一个重要原因,成为居民出行消费的障碍。因此,市政设施建设程序规范的出台,对提升城市道路利用效率、解决交通拥堵、方便居民消费意义重大。三是加快外围商圈建设,减少郊区人群集中市中心商圈消费的需求,实现消费的分流与区域建设的均衡。
(五)释放消费潜力,优化居民消费信贷结构
一是把稳定房价作为优化居民信贷结构的重要工作来抓。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土地资源稀缺,在国家推动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下,房价长期走势料将保持稳健上升态势。因此,应继续保持房地产相关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防止房价大起大落。以此稳定房价预期,让居民合理安排生命周期内最大笔的刚性支出。二是引导居民把汽车、大宗家电、家具等耐用消费品的“大额刚性支出”由现金支付转向信贷支付,降低房贷在消费信贷中占比过高的问题,优化消费信贷结构,加快消费信贷对促进消费功能的全面释放。三是把握消费信贷文化窗口开启的关键时期,加快消费“体验”模式构建,实现消费文化层次全面升级。消费信贷从“被动式”建立到成为正真的消费文化有一个认识、接受的过程,消费信贷文化确立的标志是短期消费信贷所占的份额。2006年广州个人短期消费信贷仅占5.2%,2013年首次超过三成(34.1%),标志着消费信贷文化正式形成。表明社会群体消费的信息性、规范性和价值表现性所形成的消费信贷决策已发挥效用,在此关键时期,应引导市场加快建立体验中购买、体验中消费、体验中处置的消费“体验”模式,实现消费文化、消费层次的进一步升级。
[注释]
[1]由于2013年广州全面开展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改革,在调查范围、口径、计算方法等方面都有较大变化,为保证研究的系统性和客观性,笔者将选取数据的时间跨度限定为2012年。如无特别说明,本文数据均来源于广州统计年鉴.
[2]2014年10月国家统计局广州调查队在全市开展了消费环境对消费者行为影响的调查,调查样本300人,调查对象的男女比例各占46.7%和53.3%,年龄为18—55周岁.
□责任编辑:周权雄
F126.1
A
1003—8744(2015)03—0005—14
2015—3—21
文苑棠(1980—),男,国家统计局广州调查队主任科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政府统计、价格统计、收入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