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诚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高校科研廉政预警机制初探
陈诚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高校科研管理存在道德自律为主、权利监督不合理、缺乏实时动态监督机制等问题,应立足于高校科研自身特点,探讨高校科研腐败动机、机会和行为的关系,理清构建高校科研廉政预警机制的作用原理。构建高校科研廉政风险预警机制,需要依托科研审批管理系统,实现从源头开始预防科研腐败。
高校科研;廉政预警机制;动态监督
伴随着国家的高投入与高期望,没有带来相应的科技创新效应,科研经费腐败问题却益发严重,乱象丛生。科研经费被挥霍浪费,大量用于与项目无关的费用开支,早已是中国科研界心照不宣或是习以为常的秘密。高校廉政风险指高校各级管理干部、教职员工在从政、从业过程中发生腐败的可能性。高校科研廉政预警指的是对高校科研部门的廉政警素进行现状实时监控分析以及对未来预测警报。高校科研廉政预警机制研究目的在于立足高校科研的特殊性,预防腐败的发生,控制腐败行为的范围和程度,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已有的偏差行为。机制重在预警,即使用少量的资源进行预防,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从源头开始进行廉政工作,而不是时候追究,话大量的资源进行追究和补救。
1、道德自律为主
科研人员道德水平的高低以及职业责任感的强弱决定了其抵御腐败的免疫力强弱。一方面,道德本身的约束力较弱,其天性决定了它没有强制威慑的约束效果。个人信念与个人利益的冲突加上人性利己的本性,在阻止腐败的社会条件和监督机制残缺的条件系,使得科研道德易发生缺位、下滑。另一方面,中国的科学道德问题相对于外国来说要更为严重,这在我国科研界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中国公众对科学道德的理解程度、科技界对科学道德建设的重视程度、对违反科学道德问题的公开化程度、有关部门对科学不端行为防范的力度等,都与国外存在一定的差距①,道德的失范在科研经费的使用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2、权利监督不合理
虽然每个高校或是科研单位都对科研经费的申报和使用制订了相关制度规,但执行力度较弱。具体原因为:1)还未形成统一、明确的科研经费使用的系统法律,各科研单位无法可依;2)高校为鼓励科研人员多申请项目,放松管制,作为一种激励,默认不合法但上至管理者下至科研人员皆认为可作为合理激励手段的做法;3)不同经费来源单位、监管组织都自有其制度规定,其管制范围不同,有所冲突,模糊了经费使用合法范围的界限;4)管理层多对科研人员持理解、同情的态度,形成了非正式的组织文化,使得对科研经费的监督更加弱化;5)信息不够透明,权利主客体信息不对等,项目负责人个人量裁权过大,无统一、明确的指标,使科研经费行使过程中的社会监督弱化。
3、缺乏动态实时监督机制
现有的科研廉政风险管理缺乏动态实时监督机制缺乏对科研经费执行的有效监控,缺乏项目执行的信息反馈,多为事后控制惩处,不能及时发现风险,既成事实往往已经造成相当大且无法追回的损失,这既包括资金的损失,也包括人才的损失,效力较差。
科研腐败形成的主观因素是在科研或相关行政人员思想发生危机,以权谋私的主观意愿战胜了自律约束,这是腐败产生的动机;科研腐败形成的客观因素是制度失效,表现为廉政机制存在弊端或漏洞、总体科研政策方针存在问题或错误导向、阻止腐败的社会功能残缺或受阻等,这是腐败产生的条件。
高校科研廉政预警机制实行权力信息系统全面实时监督和公开透明,风险及时预警,可以弱化腐败动机。根据“经济人”假设,科研相关人员都是合乎理性的个体,他们力求以小的代价获得大的利益,不会主动损伤个人利益。腐败动机的产生与强弱是建立在其对腐败机会、成本、腐败行为带来的后果或利益进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的。如果科研相关人员察觉到存在较明显的腐败机会,付出的成本相对较低,而被发现并获得处分的几率较小,会促使发生腐败行为②。
高校科研廉政预警机制需要注重全面性、重点性与动态性。机制建立的第一步是要对具体相关岗位责任人的岗位职责和廉政职责进行基于业务流程的明确规定,并进一步进行量化、检查、考核,这样有利于动态监督科研系统,对没有落实和落实不足的单位和部门实施实时的责任追究。同时,廉政预警机制要突出监测重点,通过已有案例的数据分析与高校科研部门自查自评风险等级,找出科研廉政风险多发领域、高危环节、风险征兆操作等,分级进行防控。
高校科研廉政预警机制以科研经费运行全过程的廉政风险监测机制为主,辅以廉政风险追溯机制、廉政风险考核机制和廉政风险申诉机制,如图1所示。
图1廉政风险预警机制框架
1、廉政风险监测机制
廉政风险监测机制,是通过科研审批管理系统收集信息,根据信息进行挖掘分析风险征兆,尤其注重检查各不同层级的风险点,对风险等级进行界定,及时将预测风险通知各风险点岗位责任人,使得各岗位责任人能够查询风险信息,并根据系统建议及时做出反应。
(1)信息收集:足够、全面、及时的信息是风险监测预警的基础。在科研经费廉政风险监测机制构建过程中,要针对日常数据监控力度较低的现状,建议取得数据方式分以系统自动成表为主,自动捕捉各类操作、非操作信息,自动进行监测数据的存储和挖掘,以系统日志查询和人工填送报表两种取得数据方式为辅。
(2)风险征兆分析:对历年我国各高校科研腐败案例进行剖析,找出科研经费腐败高危环节并划分风险等级、各风险点腐败操作方式集合等,对科研经费运行过程中的风险点进行确定。接下来通过大数据分析方式,对各风险点的相关操作进行关联性分析,指出各风险点的风险征兆操作,对风险源进行溯源分析,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规避和控制。
(3)风险等级评定:在风险征兆分析的基础上,对各风险点进行综合指数运算,根据权利的重要程度、风险的危害程度、风险发生的概率、该点的控制操作效率、该点的稳定性、异常操作的安全指数等指标对各风险征兆进行等级评定,分“高、中、低”三个等级对各风险点及风险征兆进行定级,对异常情况进行多层次多部门的安全预警,并生成风险等级日志,以供管理部门对其后期的数据挖掘和情况跟踪。
(4)风险预警:系统将风险征兆分析和风险等级评定等项目运行异常信息及时直观地展现给监管人员和项目负责人,并自动提示降低风险的操作及修正时限。项目负责人与参与人员可以随时查看自身的评级结果以便根据结果做出相应反应达到自觉预警、发现偏差并纠正的目的。
2、廉政风险追溯机制
廉政风险追溯机制依赖于廉政风险预警机制系统的跟踪日志,它能够把各个项目从申请、报销到结题等环节都一一记录到数据库中,在需要的时候为项目监管机构和公众提供从源头到运行的追溯查询。需要做到两个方面:
(1)项目纠偏:项目纠偏要求廉政风险预警机制落实好制度执行,明确制度执行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在腐败行为已经发生的情况下,借助廉政风险预警机制系统的跟踪日志,从源头开始重新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审查,找出风险忽略点、风险发生点以及相应的负责人,对违反制度的行为,随意变通、恶意规避等行为,决不姑息迁就,并及时对既成事实进行补救。建立廉政风险黑名单及廉政风险高危名单,对涉及的相关负责人及组织,采取限制其申报、名单公示等手段来进行风险预防。
(2)机制纠偏:机制纠偏要求廉政风险预警机制必须是动态的、开放的,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风险忽略点和风险错估点,要根据高校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制定和优化风险预警机制系统,对廉政风险预警机制进行动态修正优化,推进源头治腐工作向纵深发展。
3、廉政风险考核机制
系统将根据各风险点监测情况信息对各项目、各项目管理部门、项目负责人自动生成系统廉政风险分数,项目负责人与项目申请管理部门自查也按照既定标准对各环节进行等级评定,结合项目发布部门对各项目的监督评定,最终得出各项目、各项目管理部门、项目负责人的廉政风险总分数。将廉政风险分数纳入科研人员绩效考核范围,作为奖励、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4、廉政风险申诉机制
可采用系统线上申诉的方式,专设板块对系统的风险防控限制操作和风险评价予以反应,系统后台管理员需及时对反应进行处理反馈;也可采用线下申诉谈话的方式,谈话要查清事实,区分责任,并分析原因,避免廉政风险演化为腐败行为,尽量减少腐败行为的发生。
廉政风险申诉机制需要和廉政风险追溯机制相结合,通过对申诉进行总结分析,纠正廉政风险预警机制的不合理处进行动态修复优化,发现新的风险点,对现有少发风险点的等级进行降级或取消,实行廉政风险动态管理。
注释:
①吴善超,孟辉,张存浩.关注科学不端行为[J].世界科学,2005,(1):10-12.
②洪宇,任建明.电子监察在预防腐败中的应用――基于青岛市的案例研究[J].廉政文化研究,2014,(2):52-58.
G47
A
1008-7508(2015)12-0124-02
2015-11-19
陈诚(1986-),女,黑龙江双鸭山人,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管理系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