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混合语码流行语的使用及实证分析

2015-10-18 03:04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语码流行语混合

刘 丹



汉英混合语码流行语的使用及实证分析

刘 丹

(武汉纺织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0)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普通本科大学生使用汉英混合语码流行语的状况,从性别差异、地域差异、英语水平差异、年级差异的角度对目标语的使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地域、英语水平变量在影响目标语的使用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来源于语言使用者的社会特征本身。

语码混合;流行语;差异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英汉语言接触频繁,英语作为一种全球通用语言对汉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汉语产生了某些程度的变化,这些变化在汉语的词汇层面尤为突出。汉语不仅借鉴了英语中大量表达新事物和新概念的词汇、对一些英文字母缩略词直接借用,而且和英语混合使用,出现在大众的日常口头交际中。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用英汉混合语成为一种时尚,这种现象是英汉语言接触的必然结果。国内对英汉混合语的研究不多,主要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其出处、来源、原因及其赋予的新色彩和给人们生活所带来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讨论和分析,研究的方法也较单一、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在使用这些混合流行语的时候有哪些特点鲜少有涉及,本文拟从社会语言学的性别、地域、语言水平等变量的角度对其使用情况进行实证研究,继而对这种语言接触现象的特点进行讨论。

一、概念解释

(一)语码混合

语码(Code)指人们用于交际的任何一种符号系统,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是一种方言、语体或语域,是语言变体的同义词。语码转换(Code Switching)或语码混合(Code Mixing) 是指说话者在用一种语言(语码)时,同时混杂了另一种语言成分,特别是词汇和短语。本文研究的汉英混合流行语是将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混合在一起而使用的语言现象,它与借用或借词(Borrowing)极易混淆。借用是指一种语言中的某个语言形式扩散到另一种语言中,这种语言形式是词的时候,借用与借词同义[1]。Heath (2001)[2]指出,借词是指从别的语言吸收过来的词,通常是单个词,已经融入目标语的词汇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语码混合包含借用,但借用不等于使用者真正掌握源语言,语码混合一般意味着说话人知晓两种语言。我们的研究对象是高校的大学生,他们基本掌握了英语,他们在日常用语中使用英语词汇,我们认为他们在混合语码,而不是在使用进入了汉语词汇的英文借词。

(二)流行语

社会流行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家教育部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每年都会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其中有专门对流行语进行统计的数据篇。关于“流行语”的界定,学界众说纷纭,但不外乎是从社会和语言两个角度进行界定。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流行语:任龙波(2001)[3]认为流行语是在一定社会时期广为流传的并且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的语言;孙云梅(2006)[4]考虑到流行语的使用群体和内容,她认为流行语是在一定时期内,在特定人群中间,主要是青少年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语言,它反映特定人群的心理状况,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之间出现的差异而不断更新变化。从语言的角度来定义流行语,英语流行语研究专家、英语词典学家E. 帕特利奇认为:“流行语是一种时兴流行、公众喜闻乐见的俗语。”[5]流行语是一种语言时尚,它是在一定时期内使用频率很高、且被广泛传播的话语形式,并作为一定时期内的焦点话语被反复使用的词素、词、词组、短语、句子或格式。我们倾向于综合各位学者的观点来看待大学生们的口头流行语。基本上我们所研究的这些混合语码词汇在中文语境中确实流行,使用频率极高、不仅被大学生而且被大众喜闻乐见,例如“hold住”就是2011年体育娱乐类十大流行词汇(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

二、方案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语料

调查研究材料的语料来源于《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流行语数据篇中涉及到的语码混合的流行语、网上检索出的近年来语码混合的高频流行语、《现代汉语大词典》附录中以单词形式出现的字母词,研究小组筛选后在正式问卷之前做了预调查,对30个人的自然班进行了小规模问卷调查和访谈,删除材料中大学生日常交流中不常用的语码混合流行语,形成了正式调查的语料素材。我们所调查的十五个语码混合流行语分别为“hold住”、“high翻”、“(A和B比较) low掉了”、“心情很down”、“有feel (…的 feel)”、“out 了”、“至 (最) in”、“(…)有点over 了”、“潮人style”、“小 case”、“(有空) 我call 你”、“去shopping 吧”、“好cool”、“(各种)fans”、“(各种)show”。

(二)研究变量

语码混合流行语是一种语言变体(Speech Variation)。语言变体的界定很宽泛,大至一种语言、各种方言、小至一种方言中某一项语音、词汇或句法特征,只要有一定的社会分布的范围,就是一种语言变体。在社会语言学中,社会因素影响着语言变体,对此,Holmes(1999)[6]曾列举了下列社会因素:场景、话题、参与者、身份、言语功能、性别、年龄等。造成语言演变和变异的社会动因有很多,但其根本原因在于语言的使用者。性别,阶层和年龄等语言使用者的社会特征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经典变量。在我们的研究中,高校的大学生属于一种阶层而且他们年龄相仿,我们选择性别、地域、英语语言水平、年级这些社会属性作为研究变量来考察他们对语码混合流行语这一语言变体的使用。

(三)问卷内容和调查实施

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以上所列的语码混合流行语的使用状况调查,我们给选出的目标语设计了“1.没见过、2.见过但不懂意思、3.懂意思但不使用、4.懂意思且偶尔使用、5.懂意思且会经常使用”五个选项供受试者选择。第二部分为调查者背景资料填写,包括性别、家乡、英语水平、年级等。调查对象为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武汉纺织大学的各个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本调查随机发放问卷400份,收回问卷400份,在回收的问卷中有40份问卷因为背景资料不全(被调查者地域来源不清或性别缺失)无法进行统计,这样可用问卷总数为360份,有效问卷率为92%。最终获得的样本结构为男生145人、女生215人;城市的大学生186人,乡镇的大学生174人;英语四级水平以下的大学生158人、四级水平的大学生109人、六级及八级水平的大学生93人;大一学生35人、大二学生259人、大三学生40人、大四学生26人。所收集数据使用统计软件SPSS18.0进行处理。

三、调查结果和讨论

首先,针对每个受试者,将他们的在每一个目标语上的分数相加再平均,即可得出每一个目标语的使用比较。排在前五位的流行语分别是“out 了”(得分4.49)、“小case”(得分4.40)、“hold住”(得分4.21)、“好cool”(得分4.15)、“high 翻”(得分4.10),所有被测试的目标语得分均在3.2分以上。这说明我们研究的这些混合语码流行语确实在大学生中知晓程度较高,某些词的使用频率较高,它们被引领潮流的大学生知晓和使用,展现了青年人的语言创意、反映了青年人的社会认知过程和表达时的心理状况、折射出他们所处的校园和社会环境。

(一)性别差异对目标语使用的影响

从表1中可看到,男生在性别这个变量上的平均值小于女生,所以T值为负值,说明男生使用语码混合流行语频率远低于女生。齐性方差检验总分变量显著性概率为0.489,大于0.05,说明两组在总分变量上方差相等。双尾t检验的显著性概率.000,低于0.05的显著水平,表明两组差异显著。

表1 目标语总体的性别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性别差异影响目标语使用,使其存在显著差异。其原因是:首先,Labov(2007)[7]认为,在语言变化中女性领先于男性,比男性更多使用创新的形式。女性既保守又创新的行为,使女性对语言的社会评价更为敏感。在对待流行语的态度上,女生的兴趣就是潮流、时尚、情感等方面,而男生的兴趣较之女生更为广泛,他们关注社会、经济、时事、体育等,所以女生更容易接触到流行语,在对目标语单项的性别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中,男生和女生有显著差异(即Sig为.000)的语码混合流行语有八个“low 掉了”、“心情很down”、“有feel”、“至in”、“有点over”、“潮人style”、“去shopping吧”、“各种fans”,这些流行语和时尚潮流息息相关;其次,现在对性别语言的研究主要以建构主义为理论背景,男生和女生在大学校园中的很多实践活动是不尽相同的,因此他们构建性别身份的不同方式注定了他们选择语言的不同。女生比男生更多地依靠语言形式来表明她们的群体归属,女生的趋众心理也会高于男生,可能女生由于性格或社会环境决定,她们没有男生独立,通过语言证明自己的归属感,是她们选择流行语的另一原因。

(二)地域差异对目标语使用的影响

从表2可以得出,T值为正值,说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在使用语码混合流行语频率远高于来自乡镇的大学生。齐性方差检验总分变量显著性概率为0.262,大于0.05,说明两组在总分变量上方差相等。双尾t检验的显著性概率.000,低于0.05的显著水平,表明两组差异显著。以地域为变量,对十五条目标流行语单独的检验发现,除了“小 case”这个目标语的显著性概率高于0.05、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外,其它所有目标语在地域上的差异非常明显(Sig全为.000)。

表2 目标语总体的地域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地域差异影响英汉混合流行语的使用的主要原因是:城市中出生的大学生们,相比来自于乡镇的大学生们,他们身处的社会环境中的汉英语言接触程度较高;城市的孩子接触流行文化、受传媒的影响都高于乡镇。值得一提的是,现代中国开放的环境让很多城市父母非常重视英语的学习,城市的孩子很小就被送到各类英语补习班,在他们的英语水平还不足以交流的时候,汉英语码混合或是转换成为他们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和合理手段,所以当他们成年后他们对英汉语码混合的认同度也较高,对待英汉夹杂的语言、尤其是流行语态度上更加积极,他们使用混合语码的频率也就会高于农村来的大学生。

(三)英语语言能力对目标语使用的影响

以英语语言能力变量对大学生语码混合流行语使用状况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是因为英语语言能力这个变量要分三个层次,四级水平以下、四级水平、六级及以上水平。从表3可以看到,检验结果F值为7.355,显著水平达到了.001,小于0.05的显著水平,说明各组(即各不同的英语水平)平均值之间有显著差异。两两比较结果还显示,四级水平以下和四级水平的显著水平为.009,存在差异;四级水平与六级及以上水平的显著水平为.940,不存在差异;四级水平以下与六级及以上水平的显著水平为.005,存在显著差异。

表3 目标语总体的英语水平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结果

这充分说明不同的英语学习水平是大学生们在使用英汉语码混合流行语上存在差异的一个非常直接的原因。Grosjean(1982)[8]在总结影响语码选择的多种因素时,他强调最重要的因素是交际者的语言能力。毋庸置疑,通过六级乃至八级的大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可能明显高于未通过四级的大学生,所以他们对语码混合流行语的使用存在明显差异。此外,语言能力因素也可以解释性别、地域对目标语使用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女生的英语能力总体上高于男生,来自城市的大学生英语水平从实际情况上也会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因此,英语语言水平导致不同性别群体和不同地域群体对语码混合流行语的使用都存在显著差异。

(四)年级对目标语使用的影响

以年级为变量对大学生语码混合流行语使用状况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因为年级这个变量要分四个层次,大一一直到大四。检验结果为F值为.651,显著水平为.583,大于0.05的显著水平,说明各年纪平均值之间没有有显著差异。通常在社会语言学中,是以年龄为变量来区分言语共同体使用语言变体的状况,年龄的跨度为五岁左右,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可能年龄相仿,所以年级这个变量对目标语的影响不显著。

表4 目标语总体的年级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结果

四、结语

通过对大学生汉英语码混合流行语使用状况调查和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们比较多的在他们日常交际中使用汉英语码混合流行语;大学生的性别、所来自的地方、生活的社会文化背景、本身的认知能力和英语的语言能力等对汉英语码混合流行语的选择都有影响。研究结果与孙云梅(2006)[4]研究结果类似,她认为在大学生使用流行语方面存在着性别、年级和学科的差异,这些差异与学生的心理状态、知识结构和文化背景有很大的关联。唯一的差别是我们研究的是汉英语码混合流行语,我们选择了英语的语言能力作为了其中一个变量。社会语言学认为,人群的共同的社会分布和共同的语言项目之间存在相关[1](祝畹瑾,2013),在我们研究英汉语码混合流行语这一语言变体时,我们对大学生不同群体的划分正是基于这一理论。我们的研究只是着重在英汉语码混合流行语的使用现状和不同社会特征变量对其使用的影响研究,如要深入的了解受试者对于汉英语码混合流行语的态度乃至于他们的社会认知层面是如何接纳并使用这些目标语的;或者我们要扩大研究群体知道目标语在整个社会的使用情况,我们要利用社会语言学或者是认知社会语言学新的理论、研究思路和统计方法去做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1] 祝畹瑾. 新编社会语言学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 Heath, J. Borrowing. In R. Mesthrie (Ed.), Concise Encyclopedia of Sociolinguistics[M]. Oxford: Elsevier Science Ltd, 2001. 432-442.

[3] 任龙波. 从20世纪的英语流行语看英美社会文化的变迁[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17(4):57-59。

[4] 孙云梅,林巍. 大学生校园流行语使用状况调查与研究[J]. 语言研究,2006,26(4):118-120。

[5] 陆钦红. 英语流行语[J].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

[6] Holmes J.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M]. Harlow Essex: Longman, 1999.

[7] Labov W. Principles of Linguistic Change: Social Factors[M].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8] Grosjean F. Life with Two Languages[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A Survey of the Use of Code-mixing Buzzwords amo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LIU D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200, China)

The survey of the use of the code-mixing buzzwords among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indicates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students of different gender, region and level of English. These differenc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se soc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nguage users themselves.

code-mixing; buzzwords; differences

H315.9

A

2095-414X(2015)05-0086-04

刘丹(1979-),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湖北省教育厅2013 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3g274).

猜你喜欢
语码流行语混合
混合宅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一起来学习“混合运算”
大学流行语考察
巧借 流行语
语码转换探究——以情景喜剧《爱情公寓》为例
报章语码转换与城市休闲文化——以杭州为例
混合所有制
大学生口语语码转换句法形态研究——以维汉语码转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