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红,崔荣荣
近代徽州地区诞生礼仪习俗中的服饰文化
郑 红,崔荣荣*
(江南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诞生礼是人一生的重大礼仪,服饰礼俗作为其重要内容之一,成为诞生礼仪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代徽州地区的诞生服饰礼俗着重体现在催生、三朝、满月、百日、出生后第一个端午以及周岁六个环节上。徽州的诞生服饰礼俗寄托着人们祈求孩童平安健康、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功能寓意,同时也体现了徽州地区重礼、重教以及重商的文化特点。
近代徽州;诞生礼;服饰文化
诞生礼仪是人生四大礼仪之一,“它作为人类群体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涵盖着诸多文化现象,几乎每一个民族都传承着一套与婴儿的新生、妇女产子息息相关的民俗事项和礼仪规范。”[1]历史上的徽州包含今安徽省的歙县、休宁、绩溪、黟县、祁门和江西省的婺源县,地处万山之中,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文化单元,不仅环境优美,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自明清以后国内众多学者纷纷对徽州文化进行研究,并形成了徽学,涉及内容有宗族、徽商、建筑、镌刻、民俗等等,在民俗内容中有部分涉及到徽州的诞生礼仪,但对诞生礼仪中与服饰相关的部分并没有做详细的系统介绍。文章依照诞生礼仪的时间顺序,对各环节中与服饰相关的部分进行叙述分析,以更好的理解徽州地方民俗文化。
一、催生:送“外婆衣”
催生是在婴儿出生前发生的,催生的时间多选在孕妇要生产的月份,娘家需要为即将出世的孩子准备“催生担”,多是婴儿衣物。据曹霞①口述,“送‘催生担’必须要选在双日子,送时路上要撑伞,并且不能说一句话,因催生衣物有神灵护送,能够保佑孩童日后平安长大,说话会惊扰到神灵。”“催生担”又被称为“外婆衣”、“催生衣”,数量依家境而定,以五件、九件、十三件居多。其包括婴儿帽、和尚衣、开裆裤、软底鞋袜、包背、背带、抱裙、兜肚、腰带、尿片。“催生担”中除了婴儿的衣物外,还有催生的食品,有鸡蛋、长面、红糖、桂圆、红枣、朝糕、鸡子糕来催生,见图1,其寓意得贵子。
图1 催生礼中的糕点
(笔者拍摄于徽州糕饼文化博物馆)
“外婆衣”均用颜色鲜艳的红、黄色布缝制而成,布料多为土布、花布,只有条件较好的家庭选用丝绸缝制,衣服样式为大襟系带,全身上下不能有一颗纽扣。鞋上要绣老虎,称为“虎头鞋”。图2所示“虎头鞋”是笔者在采访鲍凤英②时发现的,其是她早年时所做,鞋为一层面料与一层里料缝制而成,鞋为软底,鞋面绣虎头,鞋底后跟处绣虎尾,鞋底中间绣万字纹。还有贫寒人家的“外婆衣”中的婴儿尿片、和尚袍、包被多是用长辈的破旧棉质衣裤,经过清洗、暴晒后改做而成的,一边做嘴里还一边说着:“穿了和尚袍,往后日子好,小时穿旧衣,往后有粮吃。”[2]歙县习俗,“催生衣”中必须有一套男孩穿过的旧衣服,以祈求孕妇能生得男孩。屯溪习俗中,婴儿催生衣中还需有一件用高寿老人旧衣物改做的“套帽衫”,即“毛衫”,以此希望能够沾上长寿老人的福气。据说“毛衫”是明代服饰样式,因清人入关时迫汉人更改衣冠,其中一条为“生从死不从”,因而清代至民国徽州人生死之时“毛衫”,谓“生死不降清”,至今农村此俗依旧。婴儿出生后剪完脐带,用抱裙包裹,直至三朝后才可穿胎衣。
图2 软底“虎头鞋”(笔者拍摄)
二、三朝:“洗三朝”、行穿衣礼
婴儿出生第三天,俗称,“三朝”。这一天大人要给婴儿洗澡,俗称“洗三朝”。其意为洗去婴儿前世带来的污垢,使之今生平安吉利。[3]洗三朝十分讲究,通过对鲍凤英、曹大伟③、曹霞三人的口述记录,总结歙县“洗三朝”程序如下:第一,准备工序:首先要燃放鞭炮,叩拜祖先;其次洗澡用的澡盆内要放一撮葱,一个铜钱,并兑些生水,“葱”与“聪”谐音,放葱是希望孩子长大后聪明,《徽城竹枝词》云:“才试啼声争门锁,洗儿盆内祝青葱;习知何物代汤饼,苏木染成鸡蛋红。”[4]放铜钱则是希望孩子长大后富贵多金,而兑生水则是寓意婴儿长大后不“怯生”。第二,“洗三朝”的操作工序:首先将手沾湿在在婴儿前胸摸三下,后背摸三下,再将秤砣在婴儿的前胸触三下,据说这样可以使婴儿长大后“走路不喘气”;然后再用秤砣在婴儿的屁股上触三下,这样可时其“读书有坐性”;接着再洗手、头、足。
也有在“洗三朝”时,用扎有棉花球的筷子沾上黄连水轻轻地将新生儿的上下鄂、上下唇、舌头和牙床的污垢洗去,谓之“吃黄连”[5]。柯灵权在《古徽州村族礼教钩沉》一书中也写到:“先用温水洗双眼,谓‘开天门’,次洗鼻子,围‘点龙鼻’,再用黄连水洗嘴,一谓‘开龙口’,二谓‘开乳’,最后洗头及胸、手、足。[6]173”用黄连水洗嘴,一方面是为婴儿的健康成长着想,另一方面也具有另一层含义,黄连为苦,用黄连水洗嘴其意是期待后代长大能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在婺源,“洗三朝”的水是用艾叶和橙叶泡的,婴儿擦洗好之后,要为孩童穿上胎衣,形穿衣礼,这是婴儿第一次穿衣服,穿好衣服后要在婴儿的衣袖袖根处用红头绳系缚,当地称其去为“缚手”。“缚手”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处于实用目的,因婴儿胎衣袖口宽大,在袖根处用红绳系缚以防止婴儿的手被屈在衣袖里,造成不适之感;另一种说法则是说,“缚手”的目的是为防止孩子将来好动“手多”,即爱乱拿东西,乡间见到“手多”的儿童则说“小时没有缚手的”。在绩溪,洗三朝时,要请所谓的白虎,其意为何不知。
三、满月:剃“福头”
满月,即婴儿出生一个月,这日孩童要剃头,徽州当地称为剃“福头”,“福头”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和尚头,一种是“嘻嘻旦”,以后者为多见。和尚头,即光头。“嘻嘻旦”,是在头顶心留一块不剃,徽州当地称为“留兽尾”,俗称“性命瘩”,歙县雄村人称之为“鬼见愁”,见图3,说是“留有兽头尾,出门不怕鬼”,用于辟邪,农村孩子常以“光头老板一块铁”之语戏之。
图3 儿童“留兽尾”发型
(笔者拍摄于徽州古城曹氏二宅内)
剃“福头”时,先用三个染红的鸡蛋在孩子的头上各辘三圈,谓辘成“圆头圆脑好品貌”。边剃边说:“宝宝乖,宝宝胖,宝宝高,宝宝乐,剪个聪明好头脑。”[7]有的剃头师傅边剃边赞好话:”金钩挂起银落账,请出小倌来剃头,昨日朝中剃宰相,今朝又剃状元头”。剃掉的胎发不能丢,要用锦囊或红纸包起来挂在窗前保存,也有人家特别是书香门第将儿童胎发收集交于匠人,制作成“胎毛笔”。
四、百日:穿“百凑鞋”、戴“辟邪手串”
百日又叫“百睟”。孩子过百日时,亲友要行“百日礼”,当天孩子会收到各种礼物,如“百家锁”、“百家银项箍”、“圆铜镜”、“百凑鞋”、“辟邪手串”、“银手镯”、“罗汉帽”等物品。在众多礼物中当属“百凑鞋”与“辟邪手串”最有特色。百凑鞋是集各家之布拼缝鞋面而成,其意是告阴司,“此孩为百家之子,非我一家之儿。”“辟邪手串”是用铃铛、棒槌、甘草段、鸡锁骨、老虎爪组合的红绳手串,其中鸡锁骨具有“锁命”之意,棒槌为“降魔杵”,老虎爪则具有驱邪的作用。外婆家送的银手镯、脚镯之意也是“锁命”之意,希望圈住孩子不被邪魔带走。
五、出世后第一个端午:着“拿端午”、戴“端午锦”
孩童出生后的第一个端午,一般是年头出生的小孩,穿着打扮也十分讲究。首先孩童的额头上要贴上一个“王”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雄黄酒在孩子额头写”王”字,以驱瘟、解毒、防病;一种是做母亲的剪衣片蚕茧壳,写一“王”字,贴于独生子额头。其次孩童要身穿“拿端午”,这是外婆给外甥的一套礼品,包括端午衣、虎头帽、两个红肚兜、一双虎头鞋、一个香包。清人吴梅颠《徽城竹枝词》中的词句“儿童谁不喜端午,要带花花红包肚。雄黄涂脸跳钟旭,髻扎红绳摇望虎”[4],记述的就是微州端午节习俗。端午衣是用多种颜色的布缝制而成,颜色较为鲜艳,上装多为大襟系带样式,民国后期也有后背开襟扣纽的,裤子多为开裆裤。富裕人家的端午衣较为讲究,多在衣裤胸前、袖口、下摆等部位绣上各种图案。端午帽,一般为兽头形状,左右各缀有一只耳朵,二内缀有兔毛,图4便是端午帽,虽然端午天气已渐渐暖和,但是因为孩童较小,仍然需要戴帽防风,保暖,有的地方帽前还会缀有罗汉以及银片装饰。最后还要在胸前挂上“端午锦”,端午锦的形式有好几种,一种为灯笼式,就是用五彩丝线织成一个小网兜,里面兜着一个大蒜,下垂10厘米的丝穗;另一种是项圈式,就是先用五彩丝线纸制的底版上扎出一些长约5厘米的小物件,常见的有粽子、铜钱、菱角、莲藕、三角包等。然后再把这些小物件传成串,挂在一个红布支撑的项圈上。歙县又称之为“香牌”。也有地方的“端午锦”是用碎花布缝制寸许大的布娃娃,有小老虎、小布猴等形状的彩色布囊,内装雄黄、白芷、花椒、蒜头、香末等,俗称“推掇哥”。
图4 端午帽(方建平提供)
六、周岁:着“抓周衣”、戴银锁算盘
新生儿过周岁中一项重要的仪式与活动便是抓周。在歙县,新生儿过周时,母亲要给婴儿准备一套“抓周衣”,包括“抓周衣”、“抓周鞋”。抓周衣为青布长褂,男孩与女孩的女青布长褂有个小小的区别,即男孩抓周衣的衣领处钉一块三角形的红布,而女孩的衣领则钉一块方形红布,其主要起到辟邪的作用。穿好抓周衣后,要将事先借来的一双年高长寿、子孙满堂的老者鞋给孩子套一下,边套边赞:“着哩老人鞋,百年福禄安,行得万里路,挑得千金担!”[6]175然后再穿抓周鞋,这天是孩童第一次穿鞋,俗称“着鞋”[3]。套好之后换上“抓周鞋”,鞋有两双,一双为鞋面与鞋底相连的软底鞋,其取“连戴(胎)交弟(底)”之意,希望再生男孩,有的鞋底还会绣上柏枝图案,寓意“绵延柏枝(百支)”;另外一双是外婆家送的白布裹边的软底鞋,附送一百个硬米馃,名曰“着鞋馃”,希望孩子“硬筋硬骨”之意。
然后便是抓周,抓周是在一个竹篾的盘子里放上弓箭、印章、算盘、钱币、剪刀、八卦盘、文房四宝、珠花等,由小孩任意抓取,“儿满一岁谓之周岁,周岁必以尺、秤、升及杂物置儿前,任其乱搅,谓之‘揸周’,而揸何物即谓将来必喜何事”[8]。抓到笔赞:“握笔学圣贤,将来中状元”;握称赞:“手拿一把称,称金又称银”;抓到尺赞:“有尺又有寸,做官秉公正”;抓到剪刀赞:“剪刀快灵灵,一生做大人”;抓到珠花赞:“珍珠连金华,富贵万年长!”、抓到算盘赞:“精打细算大发财”等。笔者在实地调研时,采访到方建平④,在他家中拿出了5件银锁算盘,起初并不知道它为何物,只是其样子确是抓周时用具的样子,直径约为55毫米,高约5毫米,盘内镶有八卦、算盘、书、剪刀、尺、笔、砚台、称等物品,见图5,左图银锁算盘中间为凹,算盘在下,为女孩所用,右图银锁算盘中间为凸,算盘在上,为男孩所用,这与徽州男女地位悬殊有关,认为即使女孩长大能够操持算盘也只是理理家中小财,而男孩长大要理的却是经商之大财。银锁算盘中的算盘多为上二下五珠的7档或9档算盘,算珠在珠杆上活动自如。笔者在徽州文化博物馆也拍摄到一件银锁算盘,见图6,由项链、簸盘和悬垂饰无三个部分组成。据张建平介绍,在古徽州,人们把孩童周岁雅称为“晬盘之喜”,起初是在桌上摆放物品由孩童抓起,至明清时期银锁算盘诞生于徽州,徽州的抓周习俗发生了改变,不少家庭用银锁算盘作为抓周的工具,抓周时,用红绸布蒙住孩童的双眼,将外婆赠送的银锁算盘放置于圆桌上,孩童的母亲将孩童伸直中指的小手引进银锁算盘,在众目睽睽之下,孩童中指最先触碰到银锁算盘上何物便如同旧时孩童抓到了什么,这种习俗在明清乃至民国时期均比较常见,也是徽州极具地方特色的诞生礼仪习俗内容之一。
图5 银锁算盘(方建平收藏)
图6 银锁算盘
(笔者拍摄于徽州文化博物馆)
七、结语
从“催生”到周岁举行的礼仪,构成了徽州地区诞生礼仪的全过程。服饰作为人类文化心理的一种反映,成为人们情感传播的载体,是徽州诞生礼仪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通过服饰这种形式化外在的表现来满足内心对孩子的期许与憧憬,展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出于传宗接代目的的抓周软底鞋;有出于辟邪观念的“辟邪手串”、“罗汉帽”、“端午锦”、虎头鞋等;有出于望子成才目的的“胎毛笔”;有期望孩童长大后能够精打细算、努力从商的银锁算盘等等均是徽州民众思想观念的反映,寄托了民众无限的厚望,同时也顺应了徽州的地域文化观念。直至今日,催生送糕饼、满月剃“福头”、抓周习俗等在徽州地区依然存在,这些习俗的遗存是传统习俗对民众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对近代徽州诞生礼仪服饰习俗的研究,以期丰富徽州传统民俗文化,为现代童装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注释:
① 曹霞,58岁,歙县雄村,农民。
② 鲍凤英,93岁,歙县棠樾村,裹小脚,采访时由其孙女做翻译。
③ 曹大伟,73岁,歙县雄村人,黄山歙县曹氏研究会会员,新安《易经八卦》研究会研究员。
④ 方建平,62岁,黄山市屯溪人,黄山市供电公司退休职工,喜好收藏。
[1] 管彦波.头面装饰与生命礼俗[J].民俗研究,1995,(01):49-54.
[2] 姚邦藻.徽州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69.
[3] 程志文.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 目连故里 环砂[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177.
[4] 潘超,丘良任,孙忠铨.中华竹枝词全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177-125.
[5] 程富金.徽州风俗[M].合肥:黄山出版社,1996.47.
[6] 柯灵权.古徽州村族礼教钩沉[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173-175.
[7] 吴莎.徽州民居木雕装饰的民俗审美属性及价值初探[D]. 上海:复旦大学,2010.47.
[8] 王集成.绩溪庙子山王氏谱 卷九 宅里略·风俗[M].民国24年(铅刷本).
Colthing Culture of Birth Ceremony and Custom in Modern Huizhou
ZHENG Hong, CUI Rong-rong
(Institute of Textile and Apparel,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Jiangsu 214122, China)
The birth ceremony is a major ritual in human life. Colthing custom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birth ceremony and become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it.The clothing custom concerning birth in Modern Huizhou is mainly shown in six parts. They are birth celebration, full moon, the hundredth day, Dragon Boat Festival after the first birth, one year old and so on. The clothing custom concerning birth in Huizhou is entrusted with good wishes, like wishing children safety, health and success. All these reflects that Huizhou people place great importance on etiquettes, filial piety, education and business.
Modern Huizhou; birth; colthing custom
J523.5
A
2095-414X(2015)05-0022-04
崔荣荣(1971-),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服饰文化与服装史论.
2012 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MZ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