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进亮
(河北省迁安市人民医院心内一科,河北 迁安 064400)
正常高值血压人群动脉硬化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
宫进亮
(河北省迁安市人民医院心内一科,河北迁安064400)
目的 探讨正常高值血压人群亚临床动脉硬化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将高脂血症组72例、非高脂血症组114例按照口服糖耐量试验结果分为IGT组88例、非IGT组98例,分别比较两组间脉搏传导速度(baPWV)、踝臂指数(ABI)、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 正常高值血压人群中,血脂影响IMT的发展,糖耐量受损(IGT)明显影响IMT、baPWV、ABI的发展。结论 血压正常高值人群中,IGT是影响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血脂可能是影响因素之一。
血压正常高值;动脉硬化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high-normal blood pressure group of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as well as of prehypertension population sub-clinical lesions associated risk factors and clinical evidence.Methods According to 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were divided into IGT group(n=88),non-IGT group(n=98),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aPWV,ABI,IMT.Results Prehypertension crowd,lipids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IMT,IGT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IMT,baPWV,ABI's.Conclusion On highnormal blood pressure group,IGT is the impact of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atherosclerosis and lipids may be one of the factors.
【Key words】High-normal blood pressure;Arteriosclerosis
近年来研究显示,正常高值血压人群代谢综合征的聚集程度明显高于正常人群[1],多代谢异常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的先导。因此,进一步深入地对正常高值血压人群进行系统研究,加强对亚临床动脉硬化病变的筛查,早期识别高危人群并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对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1年01月我院门诊、住院治疗以及各单位健康体检者正常高值血压者18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2例,女74例。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基层版)[2]的诊断标准血压正常高值为收缩压120~139 mmHg和(或)舒张压80~89 mmHg;年龄18~70岁,性别不限,自愿参加调查且能积极合作;首次发现的高于正常者,未接受任何药物干预。将其分为高脂血症组72例和非高脂血症组114例,口服糖耐量试验后,按结果分为IGT组88例、非IGT组98例。
1.2IGT及高脂血症诊断标准
IGT:符合1999年WHO关于IGT的诊断标准,OGTT 2 h血糖≥7.8 mmol/L,<11.1 mmol/L。高脂血症:血浆胆固醇(TC)及/或甘油三酯(TG)浓度增高,超过正常高限[3](正常值:TC:3~5.17 mmol/ L;TG:0.4~1.8 mmol/L;HDL-C:0.83~1.96mmol/ L;LDL-C:<3.12 mmol/L)。
1.3方法
采集受试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血压、IMT、baPWV、ABI、血脂,其中血脂包括TC、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a,受试者均行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于服糖后2 h抽血测定血糖。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高脂血症亚组一般情况比较
高脂血症组和非高脂血症组间SBP、DBP、年龄以及性别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高脂血症亚组一般情况比较(±s)
表1 高脂血症亚组一般情况比较(±s)
注:*为t检验;#为检验,P>0.05
指标 高脂血症组 非高脂血症组 t P SBP(mmHg) 127.09±9.23 125.92±7.91* 0.891 0.374 DBP(mmHg) 80.21±6.58 78.61±7.16* 1.558 0.121 BMI(kg/m2) 27.75±2.69 27.92±2.54* 1.241 0.135 WHR 0.91±0.05 0.91±0.03* 0.786 0.121年龄(岁) 58.94±7.95 58.36±9.53* 0.435 0.664性别(男/女) 44/28 68/46# 0.029 0.864
2.2高脂血症组和非高脂血症组baPWV、ABI、IMT比较
高脂血症组IMT高于非高脂血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20,P=0.000);而baPWV、ABI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60、1.303,P=0.120、0.194)。表明血脂影响IMT的发展,但对于baPWV、ABI影响较小。见表2。
表2 高脂血症亚组baPWV、ABI、IMT比较(±s)
表2 高脂血症亚组baPWV、ABI、IMT比较(±s)
指标 高脂血症组 非高脂血症组 t P baPWV(cm/s) 1724.90±307 1652.69±296.43 1.560 0.120 ABI 1.07±0.13 1.10±0.18 1.303 0.194 IMT(mm) 0.97±0.06 0.93±0.082 3.820 0.000
2.3IGT亚组一般情况比较
IGT组与非IGT组之间SBP、DBP、年龄及性别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IGT亚组一般情况比较(±s)
表3 IGT亚组一般情况比较(±s)
注:*为t检验;#为x2检验,P>0.05
指标 IGT组 非IGT组 t P SBP(mmHg) 126.66±9.32 127.27±7.78* 0.473 0.637 DBP(mmHg) 82.14±5.34 81.36±7.08* 0.376 0.717 BMI 28.15±2.17 28.22±2.14* 1.213 0.126 WHR 0.89±0.04 0.89±0.03* 0.698 0.119年龄(岁) 60.08±8.43 56.31±8.78* 3.475 0.001性别(男/女) 52/36 56/42# 0.183 0.669
2.4IGT亚组baPWV、ABI、IMT比较
IGT组baPWV、IMT高于非IGT组,ABI在IGT组低于非IG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IGT亚组baPWV、ABI、IMT比较(±s)
表4 IGT亚组baPWV、ABI、IMT比较(±s)
指标 IGT组 非IGT组 t P baPWV(cm/s) 1863.02±263.121526.29±239.38 8.935 0.000 ABI 1.05±0.12 1.12±0.17 3.224 0.002 IMT(mm) 0.98±0.06 0.93±0.07 4.731 0.000
血压正常高值是从正常血压到确诊高血压的过渡阶段,目前认为血压正常高值是高血压病的前期表现,它既是发展成为高血压病的一个过渡阶段,也是预防高血压病的最后关口。
高血压早期的血管损害主要表现为大动脉顺应性下降、小动脉硬化及血管重构。动脉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是临床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和共同病理基础,早期动脉僵硬度的检测与干预对于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脉搏传导速度(PWV)是反应大动脉顺应性的重要指标之一,综合地反映各种危险因素对血管的损伤,可以显著预测高血压的进展[4]。本研究表明血脂对于baPWV、ABI影响较小;而IGT明显影响IMT、baPWV、ABI的发展,即对正常血压高值人群而言,IGT是影响动脉硬化的独立因素。
颈动脉作为大动脉的一个窗口,IMT可定性和定量的反应动脉硬化病变,是全身动脉硬化的窗口,与高血压关系密切。本研究表明血脂影响IMT的发展,亦显示,在正常高值血压阶段颈动脉IMT已经发生了结构改变,随着血压的升高IMT逐渐增大,动脉粥样斑块增多。
人们对血压正常高值人群的研究还比较少,本研究旨在探索高血压亚临床病变的预测因子,早期识别高危人群,以便采取积极有效地干预措施,减少高血压病以及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与发展。
[1] 周 慧,胡晓抒,郭志荣,等.高血压前期的血压水平与多代谢异常的关系[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11): 892-896
[2] 刘力生,王 文,姚崇华.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18(1):11-30
[3]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
[4] Yambe M,Tomiyama H,Yamada J,et al.Arterial stiffness and progression to hypertension in Japanese male subjects with high normal blood pressure[J].J Hypertens,2007,25(1):87-93.
本文编辑:吴玲丽
Study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arterial stiffness in normal high blood pressure
GONG Jin-liang
(Hebei Province Qian'an City the People's Hospital,Hebei Qian'an 064400,China)
R544
B
ISSN.2095-6681.2015.18.1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