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丹 蔡冬冬(沈阳工业大学,辽宁 沈阳 110870)
对于系统协调程度及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目前常用的大致有以下几种:第一类是专家评价法,主要有评分法、优序法等;第二类是经济分析法,包括指标评价法、一般费效分析法和可能满意度方法;第三类是运筹学和其他数学方法,如多目标决策方法、AHP方法、模糊总体评价法和数理统计方法等。在这些评价方法中对方案静态评价的多,时序性评价的少。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是一个交叉学科的研究领域,它汇集了管理学、运筹学、数理经济学三个学科。根据多项投入和产出指标,并利用线性规划方法,对具有可比性的同类型单位进行相对性、有效性评价。
DEA中并非每一种模型都适合目标DMU的相对性评价,一些模型仅适合特殊项目,还有一些模型具有不同的特点,DEA中的CCR模型可用于计算总效率值,表示该企业的技术创新总体表现,而BCC模型可用于求解规模效率。
具体到本文,采用DEA方法中的基本模型CCR对辽宁省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协调性进行评价。CCR模型用来评价决策单元是否同时达到技术有效和规模经济状态,同时无效单元的改进方案是应用CCR模型在生产前沿面上的投影完成的。
由以上的分析,可得CCR模型如下:
则X0与Y0是调整后满足DEA技术有效性的新的投入和产出资源数量。
在用DEA方法进行评价时一般要求DMU数量不要少于输入输出指标总数的2-3倍,本文选取2004-2014年的数据组成11个DMU,故制造业和物流业指标的总数应不超过5个。因此,为了方便分析,物流业和制造业可以各选取两个指标。为此选取物流业指标为:A货物周转量(亿吨·公里),B物流业增加值(亿元)。选取制造业的指标为:C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亿元),D制造业增加值(亿元)。
在选择输入输出系统时,本文将物流业与制造业分别取做系统的输入与输出,选用DEA模型中的式(2-1)进行评价。
(1)选取物流业的指标作为系统的输入,制造业的指标作为系统的输出,得到如下的结果:
从结果可以看出,在以物流业为投入,制造业为产出的情况下,十一个DMU中,有三个是DEA有效的,即2009年,2011年和2013年,说明在这三个年份中物流业基本上能够满足制造业的需求,通过对制造业物流投入的增加,制造业可以获得同等水平的收入增加。
(2)选取制造业的指标作为系统的输入,物流业的指标作为系统的输出,得到如下的结果:
从结果可以看出,在以制造业为投入,物流业为产出的情况下,十一个DMU中,有四个是DEA有效的,即所选年份的前四年,也即说明在辽宁省开始发展物流业的早期,对其设备设施等方面的投入都是基本能满足其技术需求的,且一定的投入规模下,也能获得同等水平的收入即规模恰当。近七年的七个DEA无效的DMU都是技术无效且规模递减的,说明现在对于物流业的投入要从技术层面有所提高;规模递减也告诉我们要改变传统的粗放式的(如大量基础设施重复的兴建)投资方式,而是应该向着集约式的方向发展,充分利用己有资源,加大科技含量。辽宁省的实际情况也表明,物流业基础设施并不匮乏,只是缺乏有效的整合、统一的管理。
为了进一步的对辽宁省不同区域内的物流业和制造企业的协调发展进行分析,本文充分搜集了辽宁省的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锦州、营口、阜新、辽阳、盘锦、铁岭、朝阳、葫芦岛14个地区或城市,结合2004-2014年的辽宁省的这14个城市的物流业以及制造业的相关数据,按照上述的步骤进行DEA模型的实证分析,最终得出的实证结果如下所示:
(1)选取物流业的指标作为系统的输入,制造业的指标作为系统的输出,得到如下的结果:
根据上表的数据分析可知,从整体的趋势来看,近七年来,除了沈阳之外,其他的城市的DEA模型都是无效的,由此可知近七年,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的协调性较差,这可能与辽宁省的近几年来的物流投入不断加大有关,另一方面,从2014年的沈阳的DEA模型又回归有效,说明这几年的物流投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根据上述的分析可知,不同的城市的DEA有效性检验结果不一致,几个经济发达的城市,例如沈阳、大连等城市的DEA模型有效性较好,这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其他的一些城市,由于区位经济处于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因此制造业设备设施等方面的投入都是基本能满足其技术需求的。
表2-6 区位因素影响下的两业协调发展
(2)选取制造业的指标作为系统的输入,物流业的指标作为系统的输出,根据上述的数据分析可知,从2004年到2008年,辽宁省的所有城市的制造企业的发展要优于物流企业的发展,到2009年开始,沈阳的物流业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逐渐满足了制造业的发展,到2014年几乎全部的城市的物流业都获得了飞速的发展,逐渐满足当地的制造企业的发展需求。但是由于不同城市的发展速度不一致以及针对两个行业的相关政策不同,导致物流业和制造企业的发展速度不一致,从而达到协调状况的时间也不同。
本章选取DEA分析的方法,从投入产出效率的角度对辽宁省2004-2014年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协调状况进行了评价,分析的结果表明到目前为止,两者的发展还没有达到一个协调的状况,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现代物流业发展落后于现代制造业,制造业物流释放不足导致供需不畅,以及对物流业投入方式的粗放性。
[1]张艳,苏秦.中美物流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动态比较分析[J].经济地理.2011(11).
[2]苏秦,张艳.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现状分析及国际比较[J].中国软科学.2011(05).
[3]张江华,李晓晨.我国物流业的投入产出分析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10(05).
[4]魏江,周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需求结构及发展态势[J].经济管理.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