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小心“视频陷阱”

2015-10-17 13:40吴小钢魏昀翊
甘肃教育 2015年17期
关键词:研读语文教学

吴小钢+魏昀翊

【关键词】 语文教学;视频陷阱;研读;

感悟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7—0074—01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发达的视频媒体传输使得今天的学生有更加便利的条件通过形象阅读浏览大千世界,语文教学所依赖的文字符号系统越来越多地被形象系统所替代。在各大互联网的门户网站中,视频信息点击率远高于文字信息的点击率。越来越多的出版物往往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出现,更多的卡通读物充斥着同学们的阅读生活,而文字阅读却很难受到青少年们的青睐。

基于此,我们尤其是语文老师应该认识到:自从人类发明创造了人类所特有的文字符号系统,人类就从原始的形象系统中解放出来,使得人类能够超越时空的局限,进行自由、便捷和准确的交流。人们从粗略和浮泛的形象交流中走出来,符号系统使人们的思维变得更为缜密和深刻,也使得人类的文明有了质的飞跃。人类文明通过文字符号系统一代一代传承了下来,在这一点上,语文教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然,今天的我们,由于电子媒体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便利地利用视觉形象来了解世界、认识世界。因此,形象系统似乎将逐步替代文字符号系统成为人们交流沟通的主要工具。这种挑战对今天的语文教学的确是存在的,正因为如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出现由形象系统代替文字符号系统的教学现象。笔者认为:当今语文教学要小心“视频陷阱”。

有位小学语文老师在上《桂林山水》时,一上课,就用视频向孩子们展示真实的桂林山水。《桂林山水》语文教学的本意究竟是什么?是让学生不用想象,直接看到真实的桂林山水吗?显然,这位老师的语文教学一不小心掉进了“视频陷阱”。《桂林山水》语文教学的本意应该是让孩子们通过对课文文字的阅读掌握;通过作者惟妙惟肖的描绘;通过小读者的想象来获得对桂林山水自然风光的认识和了解。采用视频先入为主的方式,显然取代了文字符号系统学习这样一个重要的过程。

还有的老师在进行《草船借箭》这一课的教学时,不惜花费近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相关片段。也许这样可以加深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理解,但是这种理解不是靠文字符号系统来完成的,而是靠视频形象来完成的。显然,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电视剧视频的介入,使其成为了同学们与课文原作者之间的障碍和干扰,使得同学们满足于对视频形象理解,而忽略了对文本文字符号系统的解读。从而不知不觉得掉入了“视频陷阱”中。

在中学的语文教学中,同样会碰到类似的现象。有位高中语文老师在上新诗名篇《雨巷》时,在深入解读文本之前,就借助网络资源,向学生呈现伴着“唯美”MV的朗诵视频。这虽然有助于读者更快进入某种情景,但是,对于意涵多元的经典文本来说,过早地“先入为主”向学生固定一种印象,无疑会剥夺学生通过品读、吟味诗歌语言而产生的混沌而难以名状的美感——“雨巷”的江南况味、“姑娘”的“愁怨”、“丁香”的清雅。简言之,只有通过文字才能产生接受美学意义上的体验被单一化的具象化阐释剥夺、遮蔽了,这无异与对语文教学的釜底抽薪。无独有偶,有老师在教鲁迅经典小说《祝福》时,甚至用老电影《祝福》代替师生的共同解读,且不说带有浓重意识形态色彩的电影有多大程度的“失真度”,仅仅是电影中原小说的叙述者“我”的缺失就几乎完全失去了小说应该有的深度,而变成了任何庸俗影视剧都不难表现的伤感故事。但是,小说文本在祥林嫂的悲剧之外,还有作为新式知识分子的“我”对乡土中国旧传统的无力感,“我”在道义意义上的自责和负疚以及对旧传统的再次逃离,这是鲁迅对知识分子“启蒙”价值的深刻怀疑,是小说深刻性的体现。此外,小说中最惊心动魄的闲人们“咀嚼鉴赏”祥林嫂悲剧的入木三分的描写,是镜头根本无法表现的。影视作品只能帮助学生更快记住“情节”,但“情节”仅仅承担小说的“叙事——能指”功能,而不是其所指功能。实际上,不同的“能指”所带来的“所指”也是完全不同的——简言之,语言文字的精致、微妙处是肤浅的形象所无法代替的。这节课中,形象系统的作用显然大于符号系统的作用,成了一节无语文教学的语文课。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电视剧视频的介入,其实已经成为了读者与课文原作者之间的障碍和干扰,使得读者无法直接与作者进行深度接触和对话。电视剧的再创造固然很可贵,但它替代不了读者对文本的个性化研读和感悟。

编辑:刘於诚

猜你喜欢
研读语文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的两个关键点
浅谈如何研读合唱作品
例谈“一文一字尽风流”
西风凋树惆何处,灯火阑珊情满路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