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彦龙 廖益
摘 要:创新能力不强是目前普通院校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文对当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作者的人才培养和科研教学经历,从优化研究生培养方式、改革研究生课程教学、营造科研创新氛围三个角度,对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出对策。
关键词: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人才培养
1 概述
在国家制定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加快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研究生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承担者和生力军;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全民创业、万众创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保障。因此,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创新教育。
2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近年来,中国的研究生教育规模逐渐扩大,但与此对应的是研究生的就业率却连续下降。2009~2011年,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率连续三年低于本科生[1]。究其根源,主要因为目前所培养的研究生缺乏社会所需要的创新能力。与此同时,从2014年秋季开始,全国的研究生实行全面收费制度,这让许多研究生不得不开始计算自己的投入产出比,考研的热情急剧下降,一时间“生源荒”弥漫于全国各大高校。作为研究生的培养单位,如不主动进行改革,必然会造成生源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硕士生导师无学生可带的艰难困局。因此,加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与提升,提高毕业研究生的市场竞争力和适应性迫在眉睫。
笔者在给研究生授课、指导研究生实验及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发现,许多研究生均存在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发现问题环节,缺乏自主探索性;分析问题环节,局限于表面现象和局部现象;解决问题环节,习惯于对别人研究方法的简单移植和做一些简单的推理;习惯于被动思维,提出问题的能力还比较欠缺。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折射出研究生教育存在三方面主要问题。
第一,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自主创新意识培养不足。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教学方面,相当多普通院校研究生的课堂教学与本科课堂教学没有本质区别。研究生教学依然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课程的学习效果以考试或小论文形式测试。学生知识局限于课本,科研能力训练不足,同时研究生也缺少学习方法的指导及自学能力的培养。这种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学生方面看,现在的大部分研究生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急近功利,以获取文凭为自己研究生阶段的最终目标,对学习过程和阶段目标没有清楚认识,学习是盲目和严重缺乏动力的。
第二,研究生培养重理论、轻实践,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我国理工科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现象。研究生课程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但在课程设置上理论课比重大,实践课、实验课比重小;讲授型课程多,研讨型课程少。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培养体系大同小异,学生主要跟随导师从事理论创新方面的课题研究,对企业工程实践背景缺乏深刻体会。一切科学问题均来自于实践,最终运用和解决实践问题。一旦脱离了工程实践,自然难以发现科学问题。
第三,研究生学术视野还不够开阔,创新思维受限。目前很多普通院校给予研究生在国际化合作、国内外学术交流、参与各类学术活动的机会还不多。大多数研究生对国内外前沿信息的把握主要来自研究生课程教学中专业老师的前沿讲座、文献资料的查阅以及本校内部的学术交流。研究生学术视野狭窄,对本学科在国际上的状况缺乏了解,无法做出创新性的工作。
3 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思考
针对以上现状,国内诸多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开展了一定的理论探索:金立等构建了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2]; 高英彤等提出严格规范的科研训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路径[3]; 徐玮等从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所必需的基本个人素质和给学生提供不断增长创新才能的氛围两方面,提出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4]。笔者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例,从硕士研究生导师的视角,提出三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3.1 优化研究生培养方式
3.1.1 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
主动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灵魂与基础。如果没有主动创新意识,依赖于权威、書本和文献,创新无从谈起。从导师层面,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研究生三年,涵盖文献阅读、实验方案设计和构思论文研究内容、方法、目标等各个环节,要求研究生不能简单重复别人的观点,力求有新的内容和观点。从学校层面,为研究生科研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制度激励和支持。笔者所在学校设立了研究生创新基金,支持研究生申报和开展各层次科研创新项目,极大调动了研究生主动创新的积极性。
3.1.2 制定并完善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的个性化研究生培养计划
研究生入学之初,导师通过与学生交流,制定一套针对单个学生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就业需求的研究生个人发展计划,然后进行目标管理。
3.1.3 改进导师指导方式,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所谓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指实现老师和学生在学术上的平等,避免导师的“权威性”,导致学生在学术上的被动和依赖性,缺乏大胆探索精神。导师对研究生多以启发式、引导式和讨论式为主的指导交流模式,以研究生的独立研究和学习为主,导师的适当点拨为辅。
3.1.4 改变导师“一对一”学徒式培养模式,实行导师团队共同培养研究生制度
单一的导师指导,容易受到导师个人思维、知识经验的局限性影响,研究生打不开视野。为了充分发挥学术群体的整体优势在培养研究生中的作用,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和育人环境,笔者所在学科组建了研究方向相近的导师团队,实行定期交流制度,对所带的研究生在选题、研究方案设计、论文写作等方面进行统一指导。研究生能博采众长,导师之间进行学术探讨,取长补短,容易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3.2 改革研究生课程教学
3.2.1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
一方面,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应当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转变;
另一方面,探索多种课程教学方法,如将单一的“教-学”的方法转變为积极的“引导-探讨”式、以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方法。
3.2.2 改革研究生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研究生学习阶段强调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因此研究生课程学习考核既要注重结果性评价工具的科学性,又要注重开发过程性评价工具。应该形成一套“突出实践能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的科学的研究生考核评价体系。
该体系的构建,一方面服务于创新能力培养过程的改革,另一方面可以为创新能力培养过程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提供反馈。
3.3 营造科研创新氛围
3.3.1 搭建学术交流和科研创新平台,营造科研创新氛围
广泛深入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笔者所在的研究生导师团队已经将学术交流活动定为常态,每两周定期开展一次研究生研讨会,围绕工作进展、研究困惑、思想动态等开展沟通交流。每学年举办一次研究生学术会议,教师代表和研究生或以学术报告或以海报形式,对其所做的工作给予呈现;导师和学生共同点评;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奖励,对优秀学生给予激励和肯定。在学院和学校层面,开展了“引进来,走出去”的学术交流活动。“引进来”即通过人才引智项目等多种途径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校开展学术交流,让研究生学习学术前沿理论和创新成果;不仅引进专家,学校还开展了“海外博士重理工行”系列活动,让具有海外博士以上学历的优秀青年人才不定期来校开展学术交流。“走出去”即鼓励研究生参与国内外的各类的学术会议和研究生论坛,开拓学术视野。
3.3.2 推动具有良好科研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实验室建设
实验教学是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实验室建设水平将直接制约和影响研究生科研工作开展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加大了实验室科研经费投入,围绕优势学科和研究方向购买了先进的分析测试仪器设备,部分领域已经接近国外知名大学和研究中心的研究条件。先进的仪器设备使学生看到以前“看”不到的东西,进而刺激他们大胆设想、大胆实验,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4 小结
研究生培养质量是整个研究生教育的核心,而研究生创新能力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指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仅取决于研究生培养方式、研究生课程教学、科研创新氛围几个方面,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效果还需要更加深入地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http://career.eol.cn/kuai_xun_4343/20130809/t20130809_999295.shtml,近年来研究生就业率持续走低,中国教育在线,2013.
[2]金立,史建君,张晓波,李小云,董文钧, 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3,3:419-422.
[3]高英彤,刘亚娜,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术交流,2012.2:201-204.
[4]徐玮,刘煜,张茂军,王炜,工科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37(1):63-67.
基金项目:
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yjg2014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