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研究

2015-10-17 06:21刘志洋宋玉颖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信用风险负债流动性

刘志洋,宋玉颖

(1.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吉林长春130117;2.中国农业银行长春培训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研究

刘志洋1,宋玉颖2

(1.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吉林长春130117;2.中国农业银行长春培训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2006—2013年中国上市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总量大幅增长。流动性创造越多,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会越大。运用中国上市商业银行数据实证分析表明,中国上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越高,银行流动性创造越低,越会降低银行流动性风险,即金融脆弱挤出效应占据主导地位。中国上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越高,银行流动性创造量越多,银行流动性风险越大。

流动性创造;流动性风险;偿付能力风险

一、引言

根据金融中介理论,银行在经济体中扮演了两个角色:流动性创造与风险转化。根据Bryant[1]和Diamond与Dybvig[2]的研究分析,流动性创造是银行的基本职能。在表内方面,理论研究表明银行通过流动性负债为非流动性资产融资从而创造流动性;在表外方面,Holmstrom与Tirole[3]和Kashyap等[4]的研究认为银行通过发售流动性负债对贷款承诺融资来创造流动性。Imbierowicz与Rauch[5]认为商业银行向经济体输送的流动性越高,即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越多,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越大。

流动性创造是指银行将流动性负债转换成非流动性资产,从而向经济体提供流动性。Diamond与Rajan[6]和Gorton与Winton[7]认为银行流动性创造功能仅仅通过负债结构。Thakor[8]认为资本会影响银行资产构成,从而影响银行流动性创造能力。Deep与Schaefer[9]对流动性创造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构建了流动性转移测度指标,并对美国1997—2001年200家大型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进行测度。Deep和 Schaefer将流动性转移缺口定义为流动性负债与流动资产的差除以资产总额,他们视一年期到期的贷款为流动性资产,将贷款承诺以及其他表外业务排除在测度之外,研究发现流动性转移缺口大概占据样本银行资产总额的20%。据此,本文认为,银行并没有创造太多的流动性,存款保险、信用风险和贷款承诺等对银行创造的流动性产生影响。

一些学者从商业银行信贷承诺与存款的协同效应角度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进行实证研究。Kashyap等[4]研究贷款信贷承诺与存款之间的流动性风险对冲效果。Gatev和Strahan[10]认为商业银行天然具有对冲经济体流动性风险的能力,因为在危机期间存款会大量流入商业银行,使得商业银行有更多的资源发放信贷承诺,向经济体提供流动性。Pennacchi[11]认为信贷承诺与存款流入之间确实存在协同效应,但对于美国来讲,这种协同效应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成立存款保险制度之前并不存在。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成为国际银行业的共识。流动性风险成为中国商业银行主要面对的风险之一,中国银监会也出台了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相关指引。从宏观角度看,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能力肩负着向实体经济“输血”的重担,从微观角度看,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关乎着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因此研究中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对于保证金融体系稳定,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流动性风险与偿付能力风险

流动性风险与偿付能力风险高度相关。陷入流动性危机的银行很快会陷入偿付能力危机,而偿付能力吃紧的银行也会面临很高的流动性风险。当前国际主流的偿付能力监管是资本监管,而银行信用风险是银行最古老,又是风险资产占比最高的偿付能力风险来源。

(一)流动性风险与银行资本充足率

银行资本充足率是表征银行偿付能力的核心指标。资本是银行风险承担的底线,是吸收损失的最后屏障。银行持有资本的主要原因是承担风险,避免银行遭受挤兑。而银行的主要功能是创造流动性,因此银行流动性创造越多,银行流动性风险越高。资本会影响银行流动性创造能力。大量文献研究了银行资本与流动性创造之间的关系。

金融脆弱挤出(Financial Fragility-Crowding Out)效应假设认为高资本充足率降低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功能。银行从投资者处获取融资,并对企业进行融资。企业可能不会非常努力地生产,因此其获得银行融资能力是有限的。然而银行也存在不履行其责任的可能,这对银行获得资金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存款合约可以解决银行不努力的问题,因为一旦银行出现问题,存款者会从银行取出存款,进而最大化银行的流动性创造。但银行股东却无法取回资金,这会降低股东出资意愿,进而降低银行流动性创造。因此,Diamond和Rajan[6]认为高资本充足率会降低银行流动性创造水平。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研究结论是建立在存款保险制度不完备基础上的,如果存款保险制度完备,存款合约的监督作用将会大为降低。Gorton与Winton[7]认为高资本充足率会对存款产生挤出效应,他们认为存款是投资者对冲流动性风险的有效工具,高资本充足率无疑将资金从存款向资本转移,从而降低整体流动性水平。

Berger和Bouwman[12]研究认为金融脆弱挤出效应假设对于小型银行更为适用。Diamond和Rajan[6]模型的核心假设是银行会运用其特殊技能监督借款人。Berger等[13]的研究表明小型银行往往存在大量的关系型借款,从而需要银行更多的监督。虽然Gorton与Winton[7]的模型理论上适用于所有银行,但实证分析表明其对小型银行适用性更好。Gorton与Winton[7]的模型存在单一的、无法分割的资本市场,所以更多的股本投资意味着更少的存款性资金。Berger和Bouwman[12]认为在现实中资本市场处在分割状态,投资者投资风格迥异,对银行股本投资的增加可能会挤出其他股本投资,但对存款资金总量却没有影响。也就是说,银行资本总量的改变可能会导致均衡的调整,但调整的范围可能没有波及银行存款。Berger和Bouwman[12]还认为银行资本总量占资本市场的比率很低,即使存在Gorton与Winton[7]提到的挤出效应,该效应对大银行的影响也比小银行要小许多,因为小银行的经营地域狭小,不存在市场分割,投资小银行股权和存款的投资者会存在重复,挤出效应也更容易发生。此外,小银行资本结构简单,基本是存款加股本型,但大银行还可能存在其他负债形式,因此资本要求的增加可能会对其他形式的负债出现挤出效应。

风险吸收(Risk Absorption)假设认为高资本充足率会增加银行流动性创造能力。一方面,Allen和Gale[14]指出流动性创造会增加银行风险敞口暴露。银行流动性创造越多,为应付存款人流动性需求所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就越高。另一方面,银行资本可以用来吸收损失,增加银行风险承担能力。Berger和Bouwman[12]认为风险吸收假设对大型银行更为适用。第一,大型银行受到更为严格的监管,作为风险管理核心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对银行的重要性显而易见。第二,大型银行受到资本市场市场纪律的约束也较大,因此资本对于大型银行的融资也是有价值的。第三,大型银行往往会发放大量的信贷承诺或者其他表外业务,表外业务的风险使得银行需要大量的资本来承担。此外,Peek和Rosengren[15]认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量贷款违约对银行资本的侵蚀是银行信贷供给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二)银行流动性风险与信用风险

在过去的50~60年,对银行经营行为和风险收益特征的研究文献主要有两个分支:经典金融中介理论(以Bryant[1]和Diamond与Dybvig[2]为代表)以及行业组织理论(以Monti-Klein的银行组织模型为代表)。这些研究均表明银行流动性风险与信用风险具有密切关系。Monti-Klein研究框架认为借款人违约会降低银行盈利能力。在给定外部再融资利率、借款人随机违约、存款者随机取款给定且所有者权益、债务融资以及交易性证券均给定情况下,Monti-Klein研究框架认为银行最大化利润的基本选择是最大化存贷差。Dermine[16]认为贷款违约会降低银行的现金流入进而会降低银行盈利水平。Iyer和Puri[17]认为由于存在纯粹恐慌,银行资产的信用风险与经济体的流动性需求共同决定着银行是否会遭受挤兑以及银行的稳定。

多数文献研究表明,流动性风险与信用风险正相关。Diamond和Rajan[18]认为如果银行贷款对象大都陷入困境,银行则无法满足存款者的取款需求,且随着资产逐渐贬值,越来越多的存款者将取回其存款,银行高的信用风险转化为高流动性风险。Acharya和Viswanathan[19]假设银行负债需要不断地向前滚动以对资产进行融资。当金融危机爆发资产质量下降时,银行很难进行滚动负债,银行流动性风险变高。He和Xiong[20]也研究了债务滚动风险,认为在正常状态下,短期债务的到期时间不同,银行不会遭受债务同时到期的风险;但一旦银行资产质量下降到一定程度,银行很难进行债务展期。Gorton和Metrrick[21]研究银行将贷款证券化之后恐慌如何造成银行挤兑风险,他们的研究表明2008年金融危机中,预计的信用风险(Perceived Credit Risk)使得银行间市场再融资利率和折扣率大幅上升,从而使得银行流动性风险上升。上述文献研究的基本结论是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与信用风险正相关。但也有些文献表明两者负相关。[22-26]然而Imbierowicz和Rauch[5]认为这些研究仅仅关注流动性风险或者信用方向的某一特定方面,仅仅适用于特定情景;整体上,流动性风险应与信用风险仍正相关。

理论上对信用风险与流动性风险的研究比较清晰,但我们关注的是流动性风险对银行偿付能力风险的影响,即流动性风险如何影响银行的违约概率。许多文献研究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影响银行违约的因素,基本结论认为信用风险对银行违约概率的影响最大。Imbierowicz和Rauch[5]却认为这些研究忽略了流动性风险对于银行违约概率的影响。在研究流动性风险对银行违约概率的影响方面,Acharya和Mora[27]从流动性供给者的角度研究了银行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的角色,发现在危机中倒闭的银行都在银行贷款违约发生之前遭遇流动性危机。在危机期间,陷入困境的银行即使在金融市场中以高息吸收存款,也很难解决流动性危机。Acharya和Mora[27]研究表明流动性风险与信用风险共同将银行推向死亡。He和Xiong[28]从批发融资视角分析流动性风险与信用风险如何联合影响违约率。他们认为债务展期是流动性风险与信用风险共同导致违约的主要渠道。由于公司债务的流动性风险,投资者往往要求流动性风险溢价。为了能够将债务展期,企业所有者需要支付新发行债券的高流动性溢价与到期债务低流动性溢价之差。如果债券市场流动性冲击使得流动性溢价非常高,则公司所有者会选择让公司破产。Imbierowicz和Rauch[5]认为虽然He和Xiong[28]从一般的角度研究了公司债务融资,但其结论适用于银行。Brunnermeier和Oehmke[29]认为银行大量依靠短期融资的后果是频繁的债务展期,而一旦债务展期的成本过高,则银行面临流动性风险,进而导致银行违约概率的上升。

三、流动性创造测度

本文主要借鉴Berger和Bouwman[12]的研究方法测度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这一方法可以测度银行对经济体创造的流动性总量。Berger和Bouwman[12]测度流动性创造主要包括三个步骤:分类、赋权、计算。

(一)银行经营活动的分类

本文根据银行资产出售难易程度将银行资产分为流动性资产、准流动性资产和非流动性资产。同理,根据投资者从银行取回债务和股本的难易程度将银行债务和股本分为流动性、准流动性和非流动性。本文对银行表外业务的分类与表内业务的分类准则一致。对于银行来讲,资产占比最大的类别为贷款。Berger和Bouwman[12]认为一年期以下的贷款比一年期以上的贷款流动性更强,且由于住房抵押和消费贷款更容易被证券化,因此其比商业贷款流动性更高。然而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不发达,银行证券化贷款的渠道有限,因此本文不对住房抵押和消费贷款与商业贷款进行区分。考虑到贷款期限,本文从贷款种类与贷款剩余期限两个维度对贷款类资产进行分类。

资产分类。由于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并不发达,商业银行贷款并不容易出售,因此本文将商业银行贷款总额统归为非流动性资产。在期限维度方面,将期限小于一年的贷款归为准流动性资产,一年以上的贷款为非流动性资产。本文将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存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拆出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作为商业银行流动性资产;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归为准流动性资产;贵金属、应收利息、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应收款项类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其他资产、商誉与贷款总额归为非流动性资产。

债务和股本分类。活期存款、同业和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向中央银行借款、拆入资金和交易性金融负债归为流动性负债;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和定期存款归为准流动性负债;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应付债券、递延所得税负债、预计负债和其他负债归为非流动性负债。本文认为股本具有非流动性的性质,因为投资者无法取出其投资总额,投资期限也是无限长的。虽然投资者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转让股票,但毕竟不是通过银行,因此投资者交易股票是从资本市场获得了流动性,并不是从银行获取流动性。

表外信贷承诺与金融衍生产品。本文将表外信贷承诺(包括贷款承诺、信用证等业务)归为非流动性类别,这些业务与银行贷款类似,是银行必须履行的义务,对于银行来讲很难出售。本文将衍生金融负债和衍生金融资产(包括利率、货币、股票和商品类金融衍生工具)统一归为流动性资产和负债,因此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灵活,其履行的功能与流动性证券区别不大。

(二)银行各类经营活动权重设定

根据流动性创造理论,当银行将非流动性资产转化为流动性负债时,其资产负债表上创造了流动性,背后逻辑是银行持有非银行企业的非流动性资产,为它们提供了流动性。基于此,本文对非流动性资产和流动性负债赋予正的权重,对流动性资产和非流动性负债和股本赋予负的权重,因为银行将公众的流动性转化为银行的流动性。值得一提的是,本文对股本赋予负的权重只是刻画股本对流动性创造的直接影响,而并没有刻画间接影响。比如,股本越多,银行贷款能力越强,这种正效应体现在对贷款正的权重赋予上。根据Berger和Bouwman的研究方法,[12]本文对非流动性资产和流动性负债赋予1/2权重,对流动性资产和非流动负债赋予-1/2权重,对于准流动性资产和负债,赋予0权重。由于表外信贷承诺的性质与贷款类似,均是向经济体提供流动性,因此对其赋予的权重为1/2。金融衍生资产由于可以自由买卖和交易,因此与流动性资产一样,赋予-1/2权重,而金融衍生负债赋予的权重为1/2。

(三)计算银行流动性创造

本文根据是否包括表外信贷承诺和金融衍生产品以及贷款的不同分类处理方式,组成四个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指标,指标I:包括表外信贷承诺和金融衍生品,将贷款统一作为非流动性资产的组合;指标II:不包括表外信贷承诺和金融衍生品,将贷款统一作为非流动性资产的组合;指标III:包括表外信贷承诺和金融衍生品,将一年以上贷款作为非流动性资产,一年以下的贷款作为准流动性资产的组合;指标IV:不包括表外信贷承诺和金融衍生品,将一年以上贷款作为非流动性资产,一年以下的贷款作为准流动性资产的组合。每个指标的数值为权重与银行具体科目的乘积。

四、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测度结果

本文以中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06—2013年的年度数据为研究样本,包括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和交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和浦发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从规模因素来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规模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相对规模较小。根据规模因素进行研究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在研究银行流动性创造问题上,规模因素的影响较大,比如Berger等[13]认为大银行和小银行在处理不同种类的信贷信息时具有比较优势,会发放不同种类的贷款。Kashyap等[4]认为不同规模的银行活期存款与信贷承诺之间的协同效应是不同的。第二,Berger和Bouwman[12]认为不同规模的银行,其资本对银行流动性创造能力的影响是不一样的。Imbierowicz与Rauch[5]认为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越多,商业银行持有的非流动性资产越多,则银行流动性风险越高。图1显示,在2006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平均流动性创造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8倍,但到2013年仅为4倍,这也反映了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垄断地位的下降,金融市场化进一步加深。

图1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与股份制商业银行比值(指标Ⅰ)

表1为各类商业银行各年度流动性创造与资产和所有者权益比值的平均值。从流动性创造与资产总额比值来看,城市商业银行均显著小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且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该比值基本相当。从流动性创造与所有者权益比值来看,城市商业银行均显著小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但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略小于股份制商业银行,这说明股份制商业银行每单位资本创造的流动性略高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意味着资本的运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股份制商业银行资本运用效率略高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但其单位资本所面临的流动性风险也可能略高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

五、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与偿付能力风险回归分析

表1 各类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与资产和所有者权益的比值各年度均值

本文运用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其中因变量为每家上市商业银行每年流动性创造与银行资产比值的4个指标(A1、A2、A3、A4分别对应着指标I、II、III、IV与资产的比值)和流动性创造与银行所有者权益比值(E1、E2、E3、E4分别对应着指标I、II、III、IV与所有者权益的比值)。自变量包括:表示偿付能力风险的资本充足率Cap、表示信用风险的不良贷款率Npl、对数规模Size、存款资产比率Dep、贷款资产比率Loan、非利息收入占比Nonin。εi,t为随机项,独立正态分布,均值为0,方差为σε2。为了研究规模对银行流动性风险与偿付能力风险之间关系的影响,本文将样本分为两组,一组为大型银行,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和交通银行,第二组为小型银行,包括样本内的其他银行。数据来源为wind数据和上市商业银行年度财务报告。

表2为整体样本回归结果,表3和表4是按规模分组的实证结果。从表2、表3和表4可以看出,资本充足率回归变量均显著为负值,这说明金融脆弱挤出效应假设占据主要位置。资本充足率要求的提高会对银行风险资产的扩张产生约束,进而降低银行流动性创造水平,降低银行流动性风险。从表示信用风险的变量不良贷款率来看,在流动性创造值与资产比值的回归中该变量不显著,但为正值;在流动性创造值与所有者权益比值的回归中该变量显著为正,说明整体上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越高,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越多,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越高。整体回归结果所得到的结论与小型银行回归结果所得到的结论相同。但对于大型银行来看,两类回归不良贷款率的系数估计值都显著为正值,显著性更好,这说明对于大型银行来讲,信用风险越高,银行流动性创造越多,流动性风险也更高。从这个意义上讲,信用风险是流动性风险的一个主要来源。

六、结论

表2 整体回归结果

表3 大型银行回归结果

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本文在西方学者研究基础上,测度了中国上市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总量。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越多,其面临的流动性风险越大。从流动性创造的总量规模来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总量显著高于其他商业银行,但从单位资产和资本的流动性创造能力来看,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能力基本持平,城市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能力较低。

流动性风险和偿付能力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两大核心风险。运用中国上市商业银行数据实证分析表明中国上市商业银行,不论是大型银行还是小型银行,资本充足率越高,银行流动性创造越低,这体现了资本对于银行风险资产的约束作用,从而降低了银行流动性供给,起到了降低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作用。按规模回归分析表明,中国上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越高,意味着银行流动性创造越多,银行流动性风险敞口越大。整体来讲,实证分析表明银行偿付能力越高,其流动性风险越低;金融脆弱挤出效应占据主导地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越高,流动性风险会越大。

表4 小型银行回归结果

[1]Bryant,J.A Model of Reserves,Bank Runs,and Deposit Insurance[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80,(4):335-344.

[2]Diamond,D.W.,P.H.Dybvig.Bank Runs,Deposit Insurance,and Liquidit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3,(91):401-419.

[3]Holmstrom,B.,J.Tirole.Public and Private Supply of Liquidit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8,(106):1-40.

[4]Kashyap,A.K.,R.G.Rajan,J.C.Stein.Banks as Liquidity Providers:An Explanation for the Coexistence of Lending and Deposit-Taking[J].Journal of Finance,2002,(57):33-73.

[5]Imbierowicz Bj?rn.,Rauch Christia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quidity Risk and Credit Risk in Banks[J]. 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2014,(40):242-256.

[6]Diamond,D.W.,R.G.Rajan.Liquidity Risk,Liquidity Creation and Financial Fragility:A Theory of Banking[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1,(109):287-327.

[7]Gorton,G.,A.Winton.Liquidity Provision,Bank Capital and the Macro-economy[R].University of Minnesota Working Paper,2000.

[8]Thakor,A.V.Capital Requirements,Monetary Policy,and Aggregate Bank Lending: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J].Journal of Finance,1996,(51):279-324.

[9]Deep,A.,G.Schaefer.Are Banks Liquidity Transformers?[R].Harvard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2004.

[10]Gatev,E.,P.E.Strahan.Banks’Advantage in Hedging Liquidity Risk: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the Commercial Paper Market[J].Journal of Finance,2006,(61):867-892.

[11]Pennacchi,G.Deposit Insurance,Bank Regulation,and Financial System Risks[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06,(53):1-30.

[12]Berger.A.N.Bouwman C.H.S.Bank Liquidity Creation[J].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09,(22):3781-3837.

[13]Berger,A.N.,N.H.Miller,M.A.Petersen,R.G. Rajan,J.C.Stein.Does Function Follow Organizational Form?Evidence from the Lending Practices of Large and Small Bank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5,(76):237-269.

[14]Allen,F.,D.Gale.2004.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and Markets[J].Econometrica,2004,(72):1023-1061.

[15]Peek,J.,E.S.Rosengren.The Capital Crunch:Neither a Borrower nor a Lender Be[J].Journal of Money,Creditand Banking,1995,(27):625-638.

[16]Dermine,J.Deposit Rates,Credit Rates,and Bank Capital:the Klein-Monti Model Revisited[J].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1986,(10):99-114.

[17]Iyer,R.,Puri,M.Understanding Bank Runs:the Importance of Depositor-Bank Relationships and Network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2,(102):1414-1445.

[18]Diamond,D.W.,Rajan,R.G.Liquidity Shortages and Banking Crises[J].Journal of Finance,2005,(60):615-647.

[19]Acharya,V.V.,Viswanathan,S.V.Leverage,Moral Hazard,and Liquidity[J].Journal of Finance,2011,(66):99-138.

[20]He,Z.,Xiong,W.Dynamic Debt Runs[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12,(25):1799-1843.

[21]Gorton,G.,Metrick,A.Securitized Banking and the Run on Repo[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1,(104):425-451.

[22]Wagner,W.The Liquidity of Bank Assets and Bank Liquidity[J].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2007,(31):121-139.

[23]Cai,J.,Thakor,A.V..Liquidity Risk,Credit Risk,and Interbank Competition[R].SSRN Working Paper,2008.

[24]Gatev,E.,Schuermann,T.,Strahan,P.E.Managing Bank Liquidity Risk:How Deposit-Loan Synergies Vary with Market Conditions[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09,(22):995-1020.

[25]Acharya,V.V.,Shin,H.S.,Yorulmazer,T.Crisis Resolution and Bank Liquidity[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10,(24):2166-2205.

[26]Acharya,V.V.,Naqvi,H.The Seeds of a Crisis:a Theory of Bank-Liquidity and Risk-taking over the Business Cycl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2,(106):349-366.

[27]Acharya,V.V.,Mora,N.A Crisis of Banks as Liquidity Providers[J].Journal of Finance,2015,70(1): 1-43.

[28]He,Z.,Xiong,W.Rollover Risk and Credit Risk[J]. Journal of Finance,2012,(67):391-429.

[29]Brunnermeier.M.K.,Oehmke,M.The Maturity Rat Race[J].Journal of Finance,2013,(68):483-521.

(责任编辑:刘同清)

Studies of Commercial Banks'Liquidity Creation

LIU Zhi-yang1,SONG Yu-yin2
(1.School of Economics,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Jilin 130117,China;2.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Changchun College,Changchun Jilin 130117,China)

The amount of China's on-listed bank liquidity creation has increased a lot from 2006 to 2013.The more liquidity creates,the more liquidity risk that banks face.Empirical studies on China's on-listed bank shows that higher capital ratio means lower liquidity creation,and this will lower the liquidity risk that banks face,in other words,financial fragilitycrowding out effect dominance China's on-listed bank.The higher credit risk,the more liquidity creates,and banks will face more liquidity risk.

liquidity creation;liquidity risk;solvency risk

F832.2

A

1672-626X(2015)06-0030-08

10.3969/j.issn.1672-626x.2015.06.005

2015-10-0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5CJY08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412015KJ02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11JJD790009)

刘志洋(1985-),男,吉林松原人,东北师范大学讲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金融风险管理与金融监管研究;宋玉颖(1986-),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中国农业银行长春培训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金融风险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信用风险负债流动性
2020年二季度投资策略:流动性无忧业绩下杀无解
美联储“顺潮”降息或将提升全球流动性
金融系统多维度流动性间溢出效应研究
——基于三元VAR-GARCH-BEEK模型的分析
你的负债重吗?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136家房企负债直逼5万亿万科、绿地和保利负债均超3000亿
彻底解决不当负债行为
京东商城电子商务信用风险防范策略
个人信用风险评分的指标选择研究
彻底解决不当负债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