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072-01
一
什么是真正的教师备课?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果不能静下心,坐在办公桌前,用一种虔诚的态度,认认真真地研读教材,平心静气地思考怎么去教更简单、更明白、更有效,那么,即使写出了教案——确切地说,只能说是写出了些“文字”,但这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备课”——就如同一个人如果不能够“沉潜”下去,融入书中,看到字里行间和文字背后的东西,那只能叫读“汉字”、抑或叫读“文字”,而不能叫读书是同样的道理,宝山一游,空手而归,毫无所得。
二
每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新知识时,自己都要首先弄清楚四个问题:知识从哪里来?这是源头和起点问题;知识将走到哪里去?这是方向和去向问题;知识怎么个去法?这是方法和发展姿态问题;最后是,知识到达了目标吗?这是真实的目标达成与效果问题。这其中,问题1主要指向知识的渊源和学生认知的起点在哪里?是什么?问题2指向“行进”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问题3回答的是方法的选择与运用;问题4指向效果与知识的归结点。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对一个将要教学的新知识,需要着重思考的是,作为教师的“我”是怎么想的?作为幼小的学生们会怎么想?“我”如何设法搭建起二者知识和思维之间沟通的桥梁?教师还要清楚一节课的教学,究竟要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学生学之何用?教材上有什么就教什么,——那是数学教学的最低层次,那是教知识;我们应该设法引导和组织学生,去探索和发现新知识中蕴含了什么思想、方法、规律,经历和体验思想、方法、规律的形成过程,并回归现实世界,学以致用,进一步研究和改造现实和未来世界,这才是数学教学的最高境界。
三
现在诸多的课改模式都提倡在出示“教学目标”之后,先由学生自主探索——自学探究。这个“自学环节”对学生而言,实际上体现的是这样四步:“看了吗”——“看完了吗”—— “看懂了吗”——“学会了吗”。“看了吗”——这是自学的基础,教师首先应关注学生是否真正投入而专注地看书思考,必须是“身在教室”、“心在书中”。“看完了吗”——主要体现了教师把心和目光放在对学困生的关注上,了解学困生的“前行”速度,确保这一部分学生能跟上队伍。“看懂了吗”——是对整体自学效果的了解和关注,同时也是为“二次备课”、调整教学方向、教学重难点打下基础。“学会了吗”——是自学效果的呈现和实际检验,教师可以藉此完善“教”的内容和方法,以及拓展提升的空间。
四
课堂是一个交往互动的地方。交往首先表现在思维和认知的交流上。我们教师最困惑的一个问题是“学生不会说,说不好”。
好问“是不是?”、“对不对?”的老师,在课堂上一定擅长自己的“讲”,而不关注学生的“学”。在他在自言自语似的前行中,偶有醒悟,回头发觉自己若不再关照一下“追随者”,前行的队伍将越来人越少时,才被迫地装模做样的问候一声大家!其骨子里仍然想的让学生夸赞一下自己演“独角戏”的技能和水平,而非真正去关照学生。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变“聪明”的,只要老师问,不论灵魂在何方游弋,神思在何方做梦,必定得肯定的回答!“对——!”,“是——!”,你若不信,你提出一个错误的问题来试一试,结果自明。对此,我们应该认真反思一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了?
我追踪思考的结果是“六问自身”——1.我们提出的问题需要思考吗?2.我们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了吗?3.我们给学生提供过单独表达的机会了吗?4.我们教给学生说(表达)的方法了吗?5.我们真正认识到“说“(有根据、有条理的表达)也是学生的一项基础而又重要的能力了吗?6.我们采用过什么办法激发、点燃学生的表达欲望了吗?如果否定的回答多于三个,那么,这不是学生的问题,是我们教师的“教”出了问题,需要我们首先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方法。
怎么改?——戒除“满堂问”和滥竽充数的“齐答“。
五
数学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积极对话交流,勇于和乐于表达自己的认识想法和观点的良好学习习惯。
一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思维跳跃度,有一定的思维难度和深度,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必须经过思维或操作后才能述说表达,力避提出“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
二是要学生思考的问题是什么必须具体明确;下达的学习任务有哪些提示性的要求(包括思考的方法等要求指令)要一次性说完、说清楚,不要等一会,说一句;再等一会又来一句,容易干扰和打乱学生的思维过程,导致学生无法集中精力去想问题。
三是一定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经历困惑,并尝试独立解决问题,这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教学时别着急,只要问题设计得好,学生乐于思考,当确实解决不了时,你再讲解,他更注意听,也更愿意听,这比不想听硬要“灌”效果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次就是从孔子的这句话中缩略而来的。
四是教给学生一个表达的基本范式,回答一个问题一定要说出“是什么”、“怎么样”或“是什么”、“为什么”这两个方面。使学生真正学会“有理有据、以理服人、以据作证”地表达,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知其然,知其然所以然”的教学目标。
数学教师还要教会学生熟练使用表示先后顺序的两组词“第一,第二,第三”和“首先,其次,最后”;来有序而完整地表达出一个事件、一种思维、一个经历的过程,并应成为一种能力。
六
优化教学生态,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环境,总体标准是 “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静为主”。数学课堂的“动”,一是反映在“动手”方面——进行操作,练习;更多的应蕴含在“动脑”方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思考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才抓住了数学教学和数学课堂的核心;然后是体现在“动口”上——老师与学生间的启发与引导,归纳与概括,判定与评价;学生与学生间的对新知识学习建构的经验交流,互相的启迪与肯定,从而习得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分享思维的成果,体验成功的快乐与成就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与“动”相对应,数学课堂的“静”,一是反映在静心思考有意义的问题;其次,在完成一个新知识的建构后,要巩固训练,进行练习,此时,教室内应是和考场一样,只听到笔尖划纸的“唰唰”声——在肃静的环境中,每个学生都在紧张地动笔操练。一般不主张、不提倡“棒棒乱舞、掌声阵阵、吵吵嚷嚷、齐答声震天”的数学课堂。年级越高,越应该慎重、有限次数地运用鼓掌这种激励评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