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豫剧艺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传承与发展

2015-10-17 21:30朱风朝
人间 2015年16期
关键词:戏校党和政府豫剧

摘要:本文分析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五、六十年代豫剧艺术是如何革故鼎新,走上辉煌高峰的。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047-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数年戏改,豫剧艺术乘着东风,革故鼎新,承前启后,堪称豫剧史上最完美、最全面的传承与发展,创造了豫剧艺术较为辉煌、较为灿烂的时期,也将豫剧艺术推向了一个高峰。

第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随着豫剧艺术的全面革新,尤其是豫剧电影《花木兰》在全国的放映,让豫剧艺术风靡影响了大半个中国,外省很多地方开始成立了专业的豫剧团,豫剧开始成为中国的第一大地方戏剧种。

第二,由于党和政府对豫剧事业的高度重视,许许多多的旧戏班纷纷转身为党和政府领导下的职业剧团。最为著名的豫剧院团有:河南豫剧院一团、二团、三团,郑州市豫剧团,开封市豫剧团,洛阳市豫剧团,安阳市豫剧团,商丘地区豫剧团,陕西省西安市豫剧团等等。这些豫剧院团的成立,为豫剧艺术的传承建立了更多的基地。

第三,大批文化人的引进,推动了豫剧的革故鼎新,开创了豫剧编演现代戏的先河。樊粹庭先生、陈宪章先生本是民国时期的旧文人投身于河南梆子戏的革新之中。经过党和政府的改造与指引,又通过学习毛泽东主席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他们的思想境界得以升华,他们对豫剧艺术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为豫剧编创了大量的经典之作。比如,樊粹庭先生为西安市豫剧团创作了《席永平》《汉江女》《红珠女》等。在编剧方面,出现了王景中、赵籍身、杨兰春等一批豫剧作家,为了豫剧创作了大量的传世经典之作,如:《花木兰》《拷红》等。特别要提的就是杨兰春先生,以他为中心,开创了豫剧编演现代戏的先河,他是豫剧现代戏之父,豫剧现代戏的奠基人。王笑声、常警惕、许欣、刘凌等一批导演的进入,让豫剧在舞台上的呈现典雅细致化了。让豫剧艺术脱去了陈旧、粗俗、粗野,换来了雅致与精细,让观众赏心悦目。在作曲上,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豫剧音乐工作者,如:张生金、姜宏轩、鲁本修、赵再生、周律、王基笑、梁思晖、张北方、赵毅等。豫剧在民国时期,没有作曲,唱腔都是艺人口传而来。当豫剧作曲家出现之后,他们就开始帮助演员们设计唱腔、修改唱腔、创造唱腔。一批文化人成长为剧团的管理者和戏剧评论家,让豫剧走上了正规,接受了理论的指导与引领。著名戏剧评论家、活动家、豫剧六十余年的发展见证者荆桦先生。在几十年的豫剧工作中,荆桦先生积累了大量的剧团管理经验,书写了大量的宣传豫剧的文章和豫剧评论文章,为豫剧艺术留下了宝贵的文字资料。编剧、导演、作曲、音乐伴奏员、剧团管理者、评论家这些文化人的介入,促进了豫剧的成熟、完善、完备、完整,推动了豫剧艺术向全国的发展,都是新时期豫剧传承的功臣。

第四,排演了数量众多、质量上乘的推陈出新之作和新的作品。比如:陈素真先生的《梵王宫》《宇宙锋》《拾玉镯》,常香玉先生的《花木兰》《大祭桩》《断桥》《拷红》《梁山伯与祝英台》,马金凤先生的《穆桂英挂帅》《窦娥冤》《花打朝》,阎立品先生的《秦雪梅》《五凤岭》《蝴蝶杯》《刘胡兰》《刘巧儿》《柳荫记》《碧玉簪》《盘夫索夫》《西厢记》,崔兰田先生的《秦香莲》《卖苗郎》《桃花庵》《二度梅》,桑振君先生的《打金枝》《白莲花下凡》,李斯忠先生的《包青天》《下陈州》《司马貌告状》《探阴山》《跪韩铺》,高兴旺先生的《推磨》《喝面叶》《跑汴京》,王秀兰先生的《茶瓶计》,王敬先先生的《刘金定下南唐》《狮子楼》,以及宋桂玲的《抬花轿》,吴碧波的《白蛇传》,河南省豫剧院三团的《朝阳沟》《小二黑结婚》《李双双》。正是由于豫剧推出了这些优秀的经典作品,证明了党和政府领导下进行的戏改的成功,才让豫剧艺术开始走向了全国。

第五,表演艺术人才的辈出和优秀传承者的涌现。虽然说陈素真、常香玉、马金凤、阎立品、崔兰田、桑振君、唐喜成、高兴旺、李斯忠、王秀兰、李景萼、徐艳琴、张敬盟等在解放前已经唱红,成为令人瞩目的明星。但是,在民国时期,他们再红也不过是没有文化的旧艺人。在党和政府的爱护下、帮助下、引导下,他们开始学习文化知识,总结表演艺术,提高思想认识,终于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文艺工作者。陈素真、常香玉、马金凤、阎立品、崔兰田、桑振君、唐喜成、高兴旺、李斯忠正在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形成自己的流派艺术。王秀兰、王敬先、王素君被誉为“汴京三王”,宋桂玲、吴碧波、牛得草、关灵凤、单绍莲也都是继陈素真、常香玉之后的著名演员。这些豫剧大家、豫剧后起之秀,都跟上了时代与社会发展的步伐,引领了豫剧声腔与表演的新走向,当代豫剧人很需要认真学习、研究和传承。

第六,戏曲学校的成立,为豫剧艺术的传承储备着新生力量。在现代豫剧的发展史上,较为著名的教育家就是周海水先生,他培养出的“豫剧十八兰”至今在豫剧史上都深有影响。樊粹庭先生与常香玉、陈宪章夫妇也都分别以班办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表演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豫剧人才的培养,成立了河南省戏曲学校,其他地市也都成立了各自的戏校。比较著名的有:安阳戏校,商丘戏校、洛阳地区戏校、开封地区戏校、许昌戏校。这些戏校的教师都是著名的豫剧演员和音乐家、乐师,保证了教学质量,确保了豫剧艺术的最好传承。

第七,豫剧地域性流派的淡化与融合。民国时期,由于交通的不便和经济的制约,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豫西调,很少交流,因此地域特色非常浓厚。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各地剧团的交流日益增多,四大地域流派开始淡化。这一融合好的一面是豫剧艺术突破了地域的限制,能够走得更远。不好的一面是声腔上的接近让豫剧失去了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盛况。在这里,我想谈一下豫东红脸戏的传承问题。豫东红脸戏最著名的老前辈就是唐玉成先生,他的唱腔以真声为主,以假声为辅,粗狂刚健,质朴豪迈。然而,这种唱法与表演没有跟上时代与社会的发展,显得有些落后。唐玉成先生难以与豫剧旦行六大师以及生行大师唐喜成并肩屹立,也因此使豫东红脸戏在当今豫剧艺术中屈居次要位置。特别是,今天很多豫东红脸戏演员还是按照民国时期的演唱路子,显得与当今的社会格格不入,显得那么落后,那么陈旧,那么粗野,那么粗俗。从另一方面来看,这种演唱路子则又让豫东调红脸唱法得以保留了下来。

猜你喜欢
戏校党和政府豫剧
“场域”下的民国戏校
——读李如茹《理想、视野、规范: 戏曲教育的实验——北平市私立中国高级戏曲职业学校(中华戏校)(1930—1940)》
光明行
走近内心走向爱
民国豫剧唱片探论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不老的豫剧
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探讨
十八大以来反腐制度化研究
凤庆县总工会:慰问困难职工、劳模
论豫剧电影的“影”、“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