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翊翔
摘 要:根据思维导图的特点,尊重教材的主体地位,合理高效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让学生掌握绘制思维导图的步骤、标准和原则,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力、掌控力、思考力和创新力,实现高效教学,推动高中地理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中地理 思维导图 运用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有利于人们从复杂的文字中抽离出来,进而将文字转化为直观、清晰的图像,这种形象化的记忆方法与传统的记忆方法相比,记忆难度较低,能够保存更长时间的记忆效果。因此,提高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必然能够提高高中地理的教学效果,推动高中地理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托尼·巴赞在研究了人的大脑构成、大脑所具有的能量以及大脑所具有的无限潜能的基础上,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型思维工具。自思维导图问世以来,备受世人关注,人们在对其使用的过程中也取得了良好的记忆效果。思维导图俗称脑图,是将传统意义上的发散性思维进行具体化的一种方法。它将停留在大脑皮层的所有资料(语言、数字、图形、色彩、空间等)进行了有效整合。在有效整合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性思考,从而更好地刺激人的各个感官,进而提高人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促使大脑的最佳表现。
二、思维导图的特点
1.有利于刺激神经元。思维导图的形状与大脑的神经元分布图极为相似,因而有利于刺激大脑神经元,促进大脑快速地掌握各个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2.迎合了大脑的思考方式。思维导图与传统的思维方式相比,更加多元化,更能够契合人脑对事物的多元思考。
3.有利于促进左右脑的协调合作。左脑与右脑的思考方式有所区别,而思维导图科学地利用了文字、图像、空间等,较好地协调了左右脑对事物的思考维度。
4.有利于知识的无限延伸。思维导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接触新知识的过程中,人们能够不断地美化自己的知识分支,使知识得以不断地延伸。
5.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思维导图在遵循一定原则的基础上,每个人所绘制的思维导图都有其个人主义色彩,有利于独立思维导图风格的形成。
三、思维导图引入高中地理教学的原因
当前高中地理教学目标明确规定: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中,要深刻认知区域地理知识,能够运用基本的地理知识,了解浅层地理形成的原因以及一定的地理规律等内容,但并未涉及较深的地理成因等方面的知识。能够对地理知识进行简单的运用,是当前社会对人才最基本的要求。由此可见,高中地理教学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多数学生认为地理知识过于枯燥、乏味,地理课堂没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高中地理的教学效果呢?有一位学者曾指出:只有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综合性,提高学生对地理各知识点之间内在联系的把握,并结合一定的人文地理知识教学,才能有效地提高高中地理的教学效果。根据高中地理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教学显得极为必要。
除此之外,曾有人对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效果做过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图1 学生对思维导图的兴趣感
图2 思维导图是否有助于学习
图1显示,67%的学生对思维导图非常感兴趣,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打破当前沉闷的课堂氛围。图2显示,50%的学生认为,教师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高中地理知识,既降低了他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难度,又提高了他们对高中地理知识的整体认知。
由此可见,将思维导图引入高中地理教学,不仅与这门课程的特有属性有关,很大程度也与思维导图的特有优点有着紧密联系。
四、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1.尊重教材的主导地位引入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能够有效地推动高中地理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它是一项辅助性的教学手段。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时,要尊重教学的指导地位,以教材为基础进行思维分支的延伸。例如,我们在讲解《宇宙中的地球》这一章节内容时,就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首先,我们要明确这一章节中的每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运动以及地球的结构等,这一章节主要是围绕“地球”展开论述的。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时,就要将地球置于整个思维导图的中心位置(见图3),根据地球逐步展开分支的延伸。第一层次的分支主要是:地球与宇宙环境之间的联系、地球所受太阳的影响、地球运动的类型以及地球的结构等;其次,在第一层次分支的基础上进行第二层次分支的延伸,如地球与宇宙环境中的具体联系是怎样的,地球主要受太阳哪几方面的影响,地球的运动类型主要分为哪几种以及地球的结构主要有哪些等。按照这样的顺序,逐步进行思维导图分支的延伸。
图3 “宇宙中的地球”思维导图
学生通过思维导图进行这一章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整个章节间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实现高效学习。与传统的高中地理学习相比,学生在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中更充满了乐趣。在上述案例的展示中,我们要清晰地理解教材内容与思维导图间的客观联系,只有尊重教材的主导性,在教学中有效地利用思维导图才能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选择合适的教材内容引入思维导图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我们使用思维导图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提高其发散性思维能力。但纵观整个高中教材,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使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思维导图教学。例如,在对《人口与环境》这一章节内容教学时,就可以利用思维导图不断地引导并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把核心内容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就能很快地发现本章节的核心问题就是“人口”。第一层次的分支主要是:人口的增长模式、人口的合理容量、人口的迁移以及人口的地域文化;第二层次的分支主要是在第一层次分支的基础上进行的延伸: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合理容量的数量、迁移的方式以及地域文化的特点等。在这两大层次分支的基础上,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发散性思考:“按思维导图中某种模式的发展类型进行第三次发展,人口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人口的最大容量将是多少?”“人口的迁移方式有什么进步性?”等问题,教师通过这些问题引导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根据自身的想法来丰富思维导图的分支,而且还有利于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养成,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3.选择恰当的时机引入思维导图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时机引入思维导图,能够更大化地凸显思维导图教学的效果。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对章节的主题进行教授;其次,根据主题进行知识点的分类讲解;最后,在这些知识点的基础之上进行课堂习题的练习。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知识点分类讲解结束之后引入思维导图是最恰当的时机。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对分类知识点有一个二次记忆的机会;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理清这些分类知识点与整体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整合运用。
五、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
1.绘制思维导图的基本步骤
(1)将所要表现的主题绘于整个思维导图的中心位置,并以此展开论述。
(2)在不受任何条件、因素的影响下,根据主题进行不同分支的延伸和发散,其内容要具有一定的思考意义。
(3)在分支内容的制作过程中,要适当留有一定的空白,以便于内容的增添。
(4)寻找每一个分支之间的特有联系,根据不同的联系,采用不同的符号进行相连。符号可以为箭头、颜色、图形等。
(5)在思维导图绘制结束后,把自己的思维导图与其他同学的进行对比讨论,查缺补漏,不断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
2.绘制思维导图的标准
(1)简洁明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要简洁明了,在思维导图上只需标注必要的关键词。
(2)层次分明,逻辑性强。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应有较强的逻辑性与层次性,既要起到引导学生思考的作用,又要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因此,层次性与逻辑性也是衡量思维导图标准化的重要因素。
(3)图形与文字有机结合。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一定要将文字与图形进行有机结合,只有“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协调学生的左右脑平衡,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
3.绘制思维导图的原则
(1)突出重点。为了提高学生对思维导图的记忆,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必须突出重点,尽量使用一些明显的图案进行标注,进而加深学生对重点内容的记忆。
(2)形成个人风格。在绘制思维导图时,一定要突出个性化,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特联想与独立思维能力,进而对传统的思维导图进行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
(3)注重美观。思维导图在保持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的基础上,也要注重整个图案的美观,要给人一种美的感受。
六、结语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科学地掌握高中地理知识,还有利于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形成,全面素养的综合提升。因此,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完善教学手法,根据学生和教材的特点,合理高效地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真正推动高中地理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逢春.高中地理教学策略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0).
[2]谢放梅.浅析高中地理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应用[J].科技展望,2014(18).
[3]付小英.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探索[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08(6).
中学课程资源2015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