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希君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心理世界和社会关系的认知。作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社会认知是幼儿园学习活动不可或缺的内容。而游戏作为幼儿最重要的活动、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对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游戏构成了一种最好的社会制度,包括了规则制度和裁判制度等”。幼儿在游戏中获得了与他人相处、竞争和合作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了移情、心理理论和观点采择等能力,而这些能力是社会认知能力在学前期的主要表现。因此,通过游戏发展幼儿的社会认知能力对教师而言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游戏中如何平衡幼儿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这对矛盾,一直是教师实践的难点。笔者观察过许多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也和教师进行过面对面的交流,深感在解读游戏、解读游戏中的幼儿、指导幼儿游戏等方面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本文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就如何在游戏中促进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谈一些体会。
一、在游戏中,当幼儿发生矛盾冲突时,教师要不要干预,如何把握干预的时机?
现实中,教师一旦发现幼儿间发生矛盾,常常会马上介入进行干预。其实,这种做法虽能防止矛盾激化,但也使幼儿失去了一个理解他人的立场、观点与情绪的机会。在大部分情况下,幼儿在游戏中发生矛盾很正常,而且引发具有伤害性后果的几率并不大。因此,教师在发现幼儿发生矛盾时,可以提醒自己先观望,不要马上介入,然后再仔细观察,找出矛盾的源头。
首先,幼儿在游戏中发生矛盾大多是因为对规则的理解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耐心等待幼儿自己阐述观点,然后观察同伴能否理解他的立场和想法。如果同伴不能理解,甚至可能因此导致游戏进行不下去,教师就可以适度介入,引导幼儿去理解他人的想法,最终达成对规则的统一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可以学习理解他人的想法,发展观点采择能力。
其次,缺乏游戏材料也是引起矛盾冲突的重要原因。对此,教师也可以先观望后观察,不立即介入。据笔者观察,从中班开始,幼儿在没有成人帮助的情况下也能解决此类问题,他们能够制定出临时的规则,虽然很多时候这些规则并不公平,因为有些强势且聪颖的幼儿往往会制定出有利于自己的规则,但是在游戏中,这些在成人看来并不公平的规则却能解决问题。只要在场的幼儿能接受这些规则,使游戏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延续下去,那么教师不介入也是可以的。依据具体情况制定规则、理解规则是幼儿社会认知发展中的重要内容。要制定新规则,就要认识到游戏材料与游戏者人数之间的不对应,认识到游戏中人际关系的特点;而新规则制定后,又要自己去理解或让同伴理解,这些都有助于幼儿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
再次,游戏中还有一个容易引发冲突的原因就是角色的分配。例如,幼儿往往会在竞赛类游戏中争做裁判,在角色游戏中争当娃娃家中的妈妈、医院里打针的医生、理发店里的理发师等有吸引力的角色。观察发现,冲突发生后,最后“说了算”的常常是班级中几个“具有领导力”的幼儿。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适当介入加以干预,因为进行角色分配对于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非常有价值。要合理地分配角色,就需要对同伴的性格、能力有所了解,并且要比较同伴与角色之间的契合性。而让更多的幼儿得到这种学习机会,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正确地认知他人,正是教师指导幼儿发展社会认知的有效途径。
二、教师要不要直接参与到幼儿游戏中?
游戏中,有些教师会直接参与其中,比如和幼儿一起建构一个城堡,扮演其中的某个角色,和幼儿下棋等。教师直接参与游戏会受到一定的条件限制,如师幼比等。如果游戏时幼儿人数不是很多,教师直接参与游戏,能够深入到游戏中,创设更多的机会,促使幼儿的社会认知获得更好的发展。
首先,教师要明确直接参与游戏是为了支持幼儿更好地开展游戏。教师参与角色游戏时,应该充当那些问题引发者的角色,而不是问题解决者的角色,像饥饿的孩子、需要理发的顾客等。教师通过引发问题,让幼儿逐渐认识到自己所扮演角色的社会职责、角色之间的人际关系,并学习在不同场合中应遵守的规则。例如,在银行游戏中,教师可以扮演取钱的顾客,然后提出各种难题,如没有站在规定的区域内,没有带证件等,让幼儿学习银行里应该遵守的规则。
其次,教师参与游戏时要有意识地帮助幼儿获得更多的社会认知技能。例如,大声地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让幼儿意识到他人的情绪的存在,以及识别相应的情绪表达方式。笔者曾经观察过一位教师和一个孩子一起搭建房子,当孩子将一个三角形积木放在一根竖直、狭长的长方体积木上时,教师便提醒他“这样容易倒哦”,孩子疑惑地看看老师,把刚放上去的三角形积木拿了下来,不知所措。其实,教师即使要告诉孩子这样搭建有点不稳,也应该先让孩子变换不同的视角来观察搭建的积木结构,可以让孩子趴在地上看,从正面看,从侧面看,从上面看等,这样孩子就会意识到从不同角度看是不一样的,意识到坐在自己旁边的教师为什么能一下子发现自己搭的积木要倒了。这有助于幼儿更好地发展去自我中心思维,从而促进其社会认知能力的提升。
再次,教师要学会选择恰当的时机和方式退出游戏。一般而言,教师不可能从头至尾只参与一个小组的游戏,基本上都是在幼儿发生困难时介入,以帮助幼儿将游戏进行下去。如果看到幼儿的游戏能顺利进行下去了,教师就可以选择退出。教师退出的方式可以有如下两种:一是直接告诉幼儿,自己要退出了,自己的角色让某某来承担;二是告诉幼儿自己要恢复做老师了,让幼儿继续游戏。教师的退出其实也能让幼儿获得更多发展社会认知的机会,如识别个体具有的多重社会角色,知道游戏规则需要维护,等等。
三、如何对幼儿游戏进行指导,以发展幼儿的社会认知能力?
笔者归纳了一下教师最常见的游戏指导情境,并对此提出自己的建议。
首先,为了让被同伴拒绝的某个幼儿参与到游戏中,一般教师会使用诸如“小朋友要团结合作”等说教的方式说服其他幼儿让该幼儿加入。其实,更为有效的方法是教师直接表达被拒绝幼儿希望参与游戏的迫切心情,以及被拒绝后的失望与沮丧,让其他幼儿产生移情,体验他人的情感,从而达到去自我中心的目的。但是,教师在采用这种方法时要避免打扰幼儿。如果游戏已经展开,没有新的角色可以加入,那么教师采用这种方法是不适宜的。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游戏之初幼儿在组成团队分配角色时,教师要做的只是引导与建议,要避免强迫幼儿接受,因为游戏归根结底是幼儿自愿的活动。教师也可以通过建议增加一个游戏角色或内容,让被拒绝的幼儿加入游戏。例如,在理发店游戏中,加入理发师的徒弟或清洁工等角色。在这里要注意的是,新增加的角色不能喧宾夺主,否则会招致正在游戏的幼儿的强烈反对与坚决抵制。
其次,教师直接建议幼儿加入那些可以提升社会认知能力的游戏内容。例如,幼儿在玩警察游戏时,常常会将警察的职责定位于罚款与抓坏蛋,那么教师就可以建议幼儿想想警察叔叔还会有什么本领。幼儿可能会想起警察指挥交通、帮助开锁、登记户口等,从而更全面地认识警察这个职业。又如,在娃娃家游戏中,教师可以建议幼儿将游戏与节日联系起来,想想父亲节、母亲节应该怎么过,从而对节日这个社会现象有所认知。
再次,教师对游戏进行评价。很多教师会将幼儿从游戏中学习了什么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而忽略对于游戏中人际关系、游戏规则和理解他人等社会认知方面的关注与评价。笔者对教师的游戏评价做过粗略的统计,发现教师50%以上提到了游戏内容,40%以上提到了互助等亲社会行为,而游戏中的移情、从他人立场来考虑问题、社会规则、游戏规则和社会活动内容等与社会认知相关的内容则不足10%。因此,教师在游戏指导与评价中还需更加重视关于社会认知方面的内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