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儿童社会认知及其发展

2015-10-16 11:49钱文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规则心理儿童

钱文

“社会认知”这个概念对于大部分幼儿园教师而言是既熟悉又陌生。之所以说“熟悉”,是因为他们可能听说过并且知道社会认知是关于“社会”的认识;之所以说“陌生”,是因为他们对于社会认知具体指的是什么、幼儿表现出的典型行为具体有哪些等问题并不十分清晰。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社会认知这个概念,但是在社会领域中提到的许多典型行为正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反映。本文主要对社会认知的定义、作用与儿童发展特征等方面作简单介绍。

一、什么是社会认知

1.社会认知的定义

对社会认知的界定有许多种,通常我们比较倾向于采纳沙兹(Shantz,1984)的定义,即社会认知通常是指对人、自我、人际关系、社会群体、社会角色和规则的认知,以及对这些观点与社会行为的关系的认识与推论。从这个定义不难看出,社会认知在内容上主要涉及三个层面的认知活动,第一是关于个体的认知,包括对自己和别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如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情感、动机、意向等)及思想观点、个性品质等的认识;第二是关于人与人之间各种双边关系的认知,如对权威的服从、友谊、冲突、合作等关系的认知;第三是对群体内部或群体之间各种社会关系的认知等,如对社会规则、职业、集体中不同角色等的认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的社会认知发展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下列典型行为的描述就涉及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关心尊重他人,能注意到别人的情绪,知道父母的职业;在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中,感受规则的意义,并能基本遵守规则;在提醒下,能遵守游戏和公共场所的规则,等等。

2.社会认知的条件

对于学前儿童而言,完成一项社会认知活动必须具备三个前提条件:存在、需要和推论(Flavell,1975)。

“存在”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一种基本认识,即知道社会领域中某一特定的事实或现象是作为生活的可能性之一而存在的。这一点对于学前儿童而言非常重要,如果幼儿还没有意识到人是有着诸如感知、思维、动机等心理活动的,那么他就不可能试图去了解自己的动机和想法,更不可能去推测他人内心世界的感受了。例如,只有当幼儿意识到自己内心存在着情感,能够意识到这种情绪的存在,他才能认识情绪,从而推及别人也有情绪。

“需要”是指试图进行某种社会认知行为的倾向或觉察到的需要。换言之,儿童可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情绪,也知道别人有情感体验,但是他并不清楚在什么特定的场合或特定的时间需要去觉察他人的情感体验。要成功进行一个社会认知活动,儿童首先要知道做这件事的必要性。例如,幼儿为了加入角色游戏,必须知道该游戏的规则,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任何社会认知过程都是思维的过程,人们最终形成的对他人的认知结果几乎都是一个推论。儿童要进行成功的社会认知活动必须具备推论能力,因此所谓“推论”指的是涉及成功执行某些形式的社会认知所必备的思维能力。例如,幼儿可能觉察到了母亲面有不悦之色,由此推断母亲不高兴了,并且试图推测母亲不高兴的原因,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当然,幼儿的观察力和生活经验都很有限,他们还只能做出初步的推论。

综上所述,社会认知发展是正在形成中的关于各种可能的心理状态和活动的觉知(存在),也是一种发展中的关于个体何时和为何应该试图认知这类对象的觉知(需要),还是各种用以认识这类对象的认知技能的发展(推论)。

3.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表现

儿童的社会认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早期表现又是什么?众多的研究都表明,人类第一个社会关系——依恋,便是儿童社会认知的发端。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表现在能力的提升与知识的获得两个方面,其中能力的提升主要是指儿童心理理论能力和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

心理理论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能力,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内在心理状态与外在行为的认识能力,表示儿童对心理世界(mental world)的理解能力,即儿童是如何理解推理、信念、意图和目的等心理现象的。比如,儿童是否意识到心理世界和非心理世界之间的区别——思想是存在于我们的心理世界中的,并不是现实物理世界的一部分。儿童心理理论就是儿童对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理、推知他人的意图和信念、通过推测心理状态预测他人行为的能力。

观点采择能力是指儿童能够认识到对于同一个事物或事件,别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并试图站在他人的立场去看待问题的能力。观点采择能力是与个体的去自我中心化联系在一起的,随着去自我中心的发展而发展。应该说,心理理论的发展与观点采择能力的水平密切相关,幼儿只有对心理世界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后,才能意识到他人的立场、观点可能与自己不一样,从而去了解他人的立场、观点,体验从不同立场看待同一个问题。

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另一个主要表现是通过教育获得了关于与其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社会规则、社会角色和社会群体及其关系的相关知识。这部分内容与幼儿所处的地域、社会和家庭环境以及所受到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密切相关,是他们形成对社会关系看法的基础。

简言之,社会认知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一环,是幼儿对于个体(自己)与他人的心理世界、群体内部与群体间的关系的认知与看法。

二、社会认知的作用

社会认知对于儿童社会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社会认知是儿童建立最初人际关系的基础

研究表明,婴儿最初的社会关系——依恋的形成机制便是以社会认知为基础的。在其后的发展中,幼儿的人际交往都建立在对他人的认知之上,幼儿只有看懂他人的表情、行为,才能理解对方,才能发生有效的人际互动。

2.社会认知是儿童了解社会的基础

幼儿在社会领域的学习中,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了解社会结构,理解不同社会角色的作用,并且认识到不同场合的社会规则,只有在此基础上,幼儿才会产生尊重他人、遵守社会规则的行为。endprint

3.社会认知是儿童获得社会性行为的基础

儿童的社会行为水平与其社会认知水平高度相关,行为水平有赖于社会认知的水平(庞丽娟,2002)。一般而言,一个不能理解周围社会关系、不能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作出合理解释与评价的儿童,他在人际交往中的行为很难做到合理。反之,良好的社会认知能力能帮助学前儿童获得正确的相关信息,并以此指导、协调自己的社会性行为。由此可见,社会认知对于幼儿社会性发展,尤其是社会性行为的获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认知是广义认知的一种,是认知对象局限于社会领域的认知活动。因此,社会认知发展的特点本质上与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是一致的,但是由于社会认知对象具有特殊性,因此它也有其特殊的规律。

1.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总体特征

学前儿童对心理世界的认识同样遵循认知物理世界的规律,即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概括,由不稳定到恒常性获得。在社会认知领域,儿童对于他人观点的认知从外在行为判断向内部想法推论发展。例如,3岁的幼儿在判断周围人是不是喜欢他时,是以外表行为作为判断依据的,他会说老师喜欢我,因为她抱了我一下,因为她拍拍我的头,等等;到了5~6岁,幼儿会这样表达,老师喜欢我,因为我很聪明,判断的标准从外在的转向内在的。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在社会认知中也逐渐表现出思维的抽象性。他们能将不同的人抽象到人类去理解,而且既能理解人类的共性,也能理解人类个体的特性,例如不同省份、不同民族人群的特质等。5~6岁的幼儿会理解少数民族儿童有他们自己的语言、外貌和特征,但是他们都是中国人。与此同时,儿童还逐渐发展起一种关于自己及他人具有稳定性的概念,了解到人的某些特点是跨越时间和情景而稳定不变的,如性别角色及气质特点等。幼儿在6岁的时候获得了关于性别概念的恒常性,即人的性别不会随服饰、形象或活动的改变而改变。而在3岁以前,幼儿甚至会认为性别是不稳定的,虽然我现在是男孩子,但是长大了我要做女孩子。

由于认知对象与物理世界不同,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又具有特殊性。例如,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在速度和水平上更易表现出差异性而非同步性(庞丽娟,2002)。学前儿童对于自我、社会关系以及他人的情绪情感、行为动机、个性品质等的认识不是同时开始的,而且发展也不是等速的。研究表明,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从认识他人到认识自我,再到认识相互关系;先认识情绪,然后认识行为,最后认识心理状态;先认知身体,然后认知心理,最后认知社会。例如,儿童在还是婴儿时就能感受到情绪状态,但是对行为的认识就要相对晚一些,对他人行为原因和意图的认识要到3岁后才开始,4岁时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但是对他人行为的归因要到5~6岁时才开始。除此之外,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受环境、教育、文化等外在因素的影响更大。很多研究都证实,儿童智商与观点采择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并不高。在儿童的一般认知达到一定水平后,个体社会认知能力就会更多地受到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幼儿园教育能对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因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或者主要照料者往往更注重儿童认知的发展,而对社会认知的发展则相对忽视,幼儿园教育则更为全面,并且更注重幼儿对社会规则、社会角色和社会事件的理解。

2.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具体表现的年龄特点

学前儿童对于他人、自我的内心世界以及群体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的认知呈现出如下年龄特征。

(1)3~6岁儿童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知特征

●3岁左右的儿童开始知道每个人内心都有愿望,愿望能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儿童认识到,个体如果实现了愿望,就会表现出满足、高兴;如果没有达到愿望,就会失望。

●3~4岁儿童能认识到人的大脑中会发生思考,人不仅有愿望,还有信念,即对世界的看法。

●4岁以后的儿童能认识到信念和愿望能决定行为,而且越来越相信信念对行为有重要影响。

(2)3~6岁儿童对他人想法与观念的认知特征

对他人想法与观念的认知,心理理论与观点采择理论都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综合这些研究可以归纳出3~6岁儿童对于他人想法与观念的发展特征。

●3~4岁儿童还不能站在他人的立场理解对方的想法与观念,但是知道别人的想法和自己不一样。

●4~5岁是转折期,儿童开始理解站在不同的立场就有不同的看法。

●5~6岁的儿童开始试图站在他人的立场理解对方的观点。

(3)3~6岁儿童对社会事件和社会规则的认知特征

根据皮亚杰道德判断发展理论和柯尔伯格的相关研究,学前儿童对于社会环境、事件和规则的认知受到道德实在论的影响。皮亚杰在20世纪20年代分别使用自然观察法和对偶故事法来考察儿童对游戏规则的制定、完善、认识和执行的情况,儿童对过失和撒谎的道德判断,以及儿童的公正观念。根据这个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学前儿童对于社会规则的认知特点。

●3~4岁儿童对社会规则已有初步的认知,能做简单的道德判断,判断时往往依据后果的大小,而忽略背后的动机。

●4~5岁儿童知道更多的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并且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反应。

●5~6岁儿童能够从事物背后的动机来进行道德判断,但是仍然相信权威。

(4)3~6岁儿童对社会角色的认知特征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担当着不同的社会角色,每个社会角色都有其权益、义务与规范,而社会角色规范是指角色扮演者在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或准则。因此,对于社会角色的认知是学前儿童社会领域学习的重要内容。

●3~4岁儿童知道有不同的社会角色,对职业开始有了初步的认知,但是受到其生活环境的影响。

●4~5岁儿童知道更多的职业及其特征,并开始对不同社会角色形成基本观念,比如领导、家长等。

●5~6岁儿童对社会角色有了更为全面和客观的认知,并且对自己将来所要承担的社会角色有了基本的期望。

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研究的权威J.Flavell曾经这样写道:社会认知在个体发展中十分重要,它让我们建构起关于他人与我们自己的概念,将我们自己与他人联系在一起,又将彼此区分。学前期正是社会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系统地理解儿童社会认知及其发展特征,将有助于教师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促进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endprint

猜你喜欢
规则心理儿童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让规则不规则
不如吃茶去
留守儿童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六一儿童
心理小测试
二则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