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永晔?张劼
2015年5月,在抗战胜利70周年的前夕,杭州市领导收到了一封信件。作者是浙江省政府参事、本刊副社长何一枫。信中建议再次修复并开放郁达夫故居“风雨茅庐”。何一枫参事说:“具有‘一代文豪和‘著名抗日英烈双重含意的郁达夫故居,作为一个独特的爱国主义课堂,对外开放具有不能低估的教育意义”。建议得到了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市委宣传部和上城区在短时间内就落实了修缮计划和资金,还将“风雨茅庐”纳入上城区“小营红巷”红色旅游基地进行统一管理运营,打造一条红色旅游线。
在郁达夫先生殉难70年之际,杭州市、上城区翁卫军、缪承潮等领导与郁达夫的亲属、有关专家学者、郁达夫文学爱好者济济一堂,共同参观了“风雨茅庐”各展厅,缅怀和感受一代文学大师的爱国主义情怀。
忆往昔:修旧如旧
此前,风雨茅庐曾有过一次修复,著名历史学家毛昭晰可能是其中最具参考意义的见证者。上世纪30年代,毛昭晰的父亲毛路真是浙江大学数学系讲师,毛家就住在大学路的浙大教工宿舍“求是里”。隔着求是里的小竹园和窄窄的场官弄,风雨茅庐就在东南面。
当时,毛昭晰只有六七岁,和郁达夫的儿子郁飞是横河小学的同学。稍后,毛昭晰的妹妹毛雪莹与郁飞弟弟郁云成为同桌。几个孩子是玩耍的伴侣。
在毛昭晰的记忆中,他见到郁达夫的次数并不多。“在我印象里,郁伯伯瘦瘦的,个头一般,常穿一件蓝布长衫,喜欢去浙江图书馆。那时候我们都知道,郁飞的爸爸是个大文学家。”
根据留存建筑的形制和毛昭晰等老人的回忆,风雨茅庐得以重新修缮:院落坐北朝南,分两重。前院有台基高筑的三间正房,围绕木柱回廊,当中一间为客厅,悬学人马君武所书“风雨茅庐”横匾,西壁挂一中国画,东壁挂鲁迅《阻郁达夫移家杭州》一诗的手迹。正房往东连接后院,葱茏掩映着三间客房和郁达夫最爱的书房。书房三面沿壁排列着落地书架,摆满了各国文字的书籍。
抚今日:精神引领
事实上,从何一枫参事寄出信件到风雨茅庐开放,整个修缮过程只有短短三个月,如何能把作家不平凡的一生反映出来?上城区委宣传部长金承涛说:全面修缮风雨茅庐,目的是缅怀这位为中国抗战最后牺牲的文化战士,弘扬他贯穿一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精神。
据负责修缮的工作人员介绍,具体工作分成修缮和布展两个部分,在确保内部结构不破坏和不变更的前提下,风雨茅庐修旧如旧;加快对内部展陈物品包括文物史料和影像资料的收集整理,同时积极争取省市宣传、文化、党史、档案、民政、园林等部门的支持,开展与富阳郁达夫故居的对接,征询郁达夫先生后人及研究专家的意见建议。
走进今天的风雨茅庐,展览内容已经非常完善,分为序厅—杭州足迹、走进郁达夫、杭州情怀、郁与文、尾篇—永恒印记等5个篇章,详细介绍郁达夫的生平事迹,在杭州时期的活动,文学作品与抗日文章、书信来往,各地各界对郁达夫的追忆和评述,以及当今郁达夫小说奖的设立等相关内容,力图既全面再现一代文豪与著名抗日英烈郁达夫光辉的一生,又突出郁达夫在杭州留下的印迹和对杭州的情怀。
慨未来:风骨长存
负责修缮的工作人员,在介绍风雨茅庐的同时,还告诉了一段搜寻史料中发现的轶事史实: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并大举南下。周恩来派胡愈之、王任叔等到新加坡“万里投荒”开展团结华侨抗日工作。曾经的《狮声》主编、后来任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的张楚琨回忆说:“我记得,晚上熬夜编三个副刊的郁达夫,白天眼里挂着红丝,用沙哑的声音,对青训班作朝会讲话(他兼青训班大队长)。敌人轰炸加剧了,第二期青训班一百多人分散在四个地方……他在轰炸中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从不畏缩。他那瘦弱的身体爆发着火一般的生命力,我仿佛看到一个为希腊自由而战的拜伦。”
好一个为自由而战的拜伦,这既是一个无比赤诚的爱国者的形象,同时这个爱国者鲜活的文学性又跃然纸上。
恢复开放风雨茅庐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故居本身。正如何一枫参事在致词中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大背景烘托下,除了早期作品外,郁达夫抗战时期政论、杂文、诗词的宝库,一定会被更多的有识之士所重视、发掘。在未来更长的岁月里,这里要呈现的是一位有着完整人格精神的爱国著名作家形象,让更多人懂得自尊、自强、爱国的真正意义。
(本文照片由作者拍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