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真真
钱江潮,汹涌澎湃,惊天骇浪仿佛有神力相助。故老相传,那是春秋吴国大将伍子胥冤死后的魂魄催生出来的怒涛。他乘白马素车驾驭潮头而来,荡激堤岸,势不可挡。为了使伍子胥“息怒”,人们筑庙祭祀、祷告,以求钱江安澜、两岸没有灾患。据宋人记载,每年中秋月圆时,潮水最大,杭州人都要敲锣打鼓地迎接他。
杭州伍公庙在吴山之上,建于中唐之前,可见自春秋以来的潮文化已经深深影响到钱塘江沿岸地区的百姓文化生活。
钱塘江沿线最大的海潮潮神庙是海宁盐官海神庙,清雍正八年(1730)三月浙江总督李卫奉敕建造,正殿祀主神五代吴越国武肃王钱镠、春秋吴国英卫公伍子胥。五代时,吴越王钱镠扩建杭州城,因为潮水冲击无法奠基,他命强弓手射潮头,于是有了“钱王射潮”的传说故事。钱镠用竹笼盛巨石筑塘,杭州城从此有了发展的基础。自然,筑捍海塘的钱镠也成为百姓膜拜的英雄,亦被称潮神。
钱江潮被称为天下奇观,充满美感。然而对于生活在钱塘江边的百姓来说,他们关于这条江的记忆,很多是和钱江潮带来的灾难有关。钱塘江自杭州以下,流入平地,北为杭嘉湖平原,南为宁绍平原。钱塘江江水游荡,杭州湾大潮汹涌。据史料记载,从公元623年(唐武德六年)到1949年的1300余年间,发生潮灾的有183年。钱塘江河口两岸的发展史,也是两岸人民与潮灾斗争的历史。钱塘江海塘的修建,是生活在钱塘江两岸的人民战胜自然的英雄壮举。他们中的代表人物,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尊重和纪念。
在钱塘江南岸,有一位“张老相公”十分有名,他就是宋景祐年间首创用条石建海塘的两浙路转运使张夏。当时杭州一带海塘,多为易腐的柴塘,张夏组织了捍江兵五指挥,专门采石修塘,并创筑直立式石塘十二里,成为钱塘江修建重力式石塘的开端。有了牢固的海塘,就有了安宁的家园。历朝念其修堤功绩,多次追封,民众更是将其尊为潮神。纪念他的相公庙遍及整个绍兴府,其中斗门镇三江(所城)村的最为有名,据说作法事就要一天一夜,各种民俗活动相应异常热闹,可惜其地已归属开发区,以后当只留下文化遗存。萧山有“沿江十八庙,庙庙供张公”之说,甚至还有以此命名的村庄坎山镇张神殿村。直到当今,每年三月初六“张老相公”生日以及八月十八大潮日,钱塘江南岸的百姓仍然汇集到各处的张神庙祭祀祈福,可谓盛事,像衙前镇新林周村就比较集中。
纪念浙海潮神是祈福禳灾活动,带有朴素的民间信仰、实用的民间祭祀的成分,属于地方民俗文化范畴,有一定的思想、社会及艺术的意义。
在萧山闻堰镇黄山村,有一处黄山西南殿,奉祀纪念的是黄山和西南两位修过海塘的治水英雄。这里地处钱塘江南岸、浦阳江右岸。村里的老人说,以前每当海塘出险,村中头人立即发动村民救灾,大开黄山西南殿门,抬出大小如真人一般的宁邦保庆王和保国资化威胜王二王木雕像,拿着全副执事,鸣锣开道,奔向江塘险情地段,百姓无不自带工具,紧随前往抢险。每年农历二月初七到初九,这里都要举行庙会,进行祭祀活动,民间称“祝福”。祝福习俗为钱塘江南岸所独有,绍兴一带尤为隆重。由纪念两位治水英雄的奉祀仪式演变成的年节祈福仪式“西兴祝福”,更是融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延续至今。
钱塘江沿岸还有其他各路潮神、潮王庙,奉祀如杭州转塘修建者、唐代石瑰,萧山临浦麻溪坝修建者、明代戴琥,绍兴三江闸修建者、明代汤绍恩……凡是为人民免受潮患而作出过贡献的,人民都没有忘记。
(除署名外,本文照片由作者拍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