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盞燈下異鄉情

2015-10-15 20:45
澳门月刊 2015年10期
关键词:活動社會澳門

澳門有個地方叫“三盞燈”。其實它的正式名稱是嘉路米耶圓形地(Rotunda de Carlos da Maia),澳門人習慣稱它為“三盞燈”是有來歷的。據說是因為圓形地中央有一根燈柱,柱上有四盞圓形燈,三盞朝下,一盞朝上,但無論從哪個方向看來,都只能看到三盞朝下的燈泡,因而得名。另一說法是,多年前燈柱上有一個燈泡壞了,只剩下三盞燈;儘管後來修好了,居民已習慣稱它為“三盞燈”,一直沿用至今。無論如何,三盞燈已成了當地的地標及俗稱,只要說出“三盞燈”,没有澳門人不知道的。

在三盞燈圓形地,一向會有很多居民來此聚集休憩。有媽媽帶著小孩來玩耍,有叔叔伯伯在下棋,也有阿姨婆婆到此閒話家常。晚飯過後,還常有居民來散步、聊天,也有一些下了班的外傭會到那裡碰頭。三盞燈無疑是澳門底層社會的一個縮影。有人告訴我,三盞燈還被稱為“小緬甸”。我感到奇怪,帶著這個疑問,我訪問了一位居住在三盞燈地區的老人。

我約了在三盞燈見面聊天的是一位婆婆。與其稱她“婆婆”,不如叫她“阿姨”更合適。她雖已年過花甲,但外表看起來還是黑髮濃密,精神奕奕。個子雖不高,身材也偏瘦,但行走仍然很靈活,說話時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不停轉動,看起來同五十多歲的阿姨差不多。

這位外表年輕,和藹可親的婆婆是我一位長輩的朋友,朋友們都習慣稱她為“娟姨”。她是緬甸華僑,在緬甸出生,從小在緬甸讀書長大。在她牙牙學語時,爸爸有一次外出做買賣,遭到土匪搶劫,不但所有財物被搶,人也不幸被刺傷,最終命喪黃泉。幾年後,媽媽也因病去世,只剩下她和兩位姐姐相依為命。為了生活,她在很小的時候就不得不學習照顧自己,也學習做家事,分擔家裡的責任。到了十多歲時,緬甸發生排華事件,她和姐姐們經過考慮決定離開緬甸返回祖國內地。娟姨說幸好在緬甸讀書時,學校教她們緬甸文、普通話跟英語,回國後才没有語言障礙。回到中國後不久,文化大革命發生了,娟姨便隨著其他知識青年一起“上山下鄉”。她曾經下地學習耕作,又到修車廠學習汽車維修,還到過電子廠學習電子零件裝嵌,生活過得十分艱苦。我看到娟姨瘦削的雙手佈滿一根根又凸又粗的血管,不難想像這雙手一定幹過很多粗重活兒。

娟姨年紀大一點的時候,趕上了中國巨大的社會變革──“改革開放”,她在親友的幫助下成功申請到澳門定居。初到澳門時,人生路不熟,常常會迷路,又不會看巴士站牌指示,導致經常坐錯車;又由於不會說廣東話,與別人相處時會有很大困難,感到十分不適應。為了生活,娟姨鼓起勇氣從語言入手,主動積極地學習粵語。如看電視、聽廣東話流行曲,經常同工友們聊天,堅持多聽多說多寫,不久便慢慢地適應了。現在聽娟姨說的廣東話字正腔圓,想必她當時一定下了很大的功夫。

娟姨剛到澳門時,澳門的製衣業、針織業、電子業、穿絲花、紮鞭炮等正值興旺時期,她到製衣廠工作,當起了車衣女工。起初一點都不會,工作效率很低,當時又以“計件”方式計薪,所以每月只能拿到澳門元一百多元的微薄薪金,生活十分節儉。晚飯後一般還會到點工廠加班,希望多賺一點錢貼補家用。娟姨說,因為經常加班,食飯不按時,精神又緊張,胃也經常痛,吃了東西也不吸收。我終於明白,原來她身體這麼瘦是年輕時趕工捱出來的後遺症。幾年後,由於她一直刻苦耐勞,慢慢得到老板的賞識,職位也獲得提升,當上了工廠的“指導員”,即現在稱呼的“管工”,主要職責是指導車衣女工作業。管工的工資比以前多一些,生活也有所改善。不久,娟姨機緣巧合地認識了廠裡維修衣車的小伙子,感到情投意合,慢慢發展為情侶,終於成家,結婚生子,真正在澳門落地生根了。

我問娟姨現在否是有想過要再回家鄉緬甸生活?她嘆了一口氣說,緬甸那邊已經没有家人,連親戚朋友也不多了,況且兒女已在這邊長大,回緬甸沒有什麽意思了。但她說起緬甸這個第二故鄉時,露出了一些懷念之情。於是我就請她多講一些關於緬甸的事情,不料竟勾起了她的思鄉之情。我問她還會說緬甸話嗎?娟姨說,會呀,從很小就說,忘不了呢。在澳門遇到緬甸僑胞時,彼此也會說緬甸語呢。娟姨有時候還會幫不識字的緬甸朋友唸緬文家書,甚至代筆寫信。但她慨嘆,現在她們的後代都已經不懂緬甸文了,但緬甸的家鄉菜兒女都喜歡吃。三盞燈地區聚集著許多緬甸歸來的僑胞,也開了好幾家緬甸餐館。“魚湯粉”、“椰汁雞麵”、“緬甸撈麵”等緬甸小食隨處可見。每次家裡一弄,孩子們都要食上好幾碗呢。兒女們都嚷著要學怎麼煮,生怕以後娟姨的秘方會失傳了。說起兒女時,娟姨的神情立即變得輕鬆、快樂和滿足。

娟姨還說,緬甸華僑在澳門為數不少,以前他們多聚居在三盞燈一帶,還成立了“澳門緬華互助會”,會址也在三盞燈。“澳門緬華互助會”每年要舉辦一些活動,比較有名的是“澳門緬華潑水節”和“東南亞美食節”。目的是為了加強澳門緬甸華僑的團結,同時向澳門居民推廣緬甸的特色文化和風俗,展示澳門的多元化社區特色。潑水節是緬甸民眾每年4月中旬過新年時的傳統活動,人們會把一盆盆的水潑到別人身上,弄得大家全身濕透。其寓意是把上一年的霉氣隨水帶走,讓新一年的好運快快到來。緬甸人過年時要吃特色食品,並會預備生果進行拜祭。女士們會梳髮髻,髮髻上還要插鮮花,男女都會穿著特色服裝“沙龍”一起跳舞慶祝。如今“澳門緬華潑水節”已成為澳門特色的節慶活動之一。潑水節期間,會舉辦花車巡遊、圖片展等,在三盞燈還要佈置美食文化街及表演節目,而大型潑水嘉年華則移師路環黑沙公園進行。娟姨說她是“澳門緬華互助會”敬老組成員,不時會協助會方舉辦活動,參加會議,探訪養老院,幫助弱勢群體等,努力為澳門社會出一份力。

娟姨來澳門定居已經40多年,早已融入了澳門的生活,兒女亦已長大成人,艱苦的日子已經過去,生活也隨著澳門的經濟發展而變得充裕。她也真正在澳門落地生根,稱得上是一個老澳門人了。她愛自己的第二故鄉緬甸,也十分熱愛澳門,因為澳門已成為她的第三故鄉。

猜你喜欢
活動社會澳門
活动设计
充满乐趣的秋天
澳门辽宁 携手同行
COMPLAINER’S CALAMITY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