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计算机专业学生应用能力较弱的原因,指出竞赛对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作用,提出通过竞赛来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竞赛 计算机专业学生 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C-0029-02
2014年10月,教育部公布了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其中计算机专业的排名靠前。为什么几年前就业率非常高的计算机类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在市场受到冷遇?目前计算机专业人才到底是短缺还是过剩?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计算机专业人才在市场上是短缺的,只是各企事业单位不愿意招聘刚毕业毫无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因为刚毕业的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应用能力较弱,要适应企事业单位的工作往往要经过半年到一年的专业培训,这就导致计算机人才远远不能满足计算机产业发展的要求。
一、计算机专业学生应用能力较弱的原因
导致计算机专业学生应用能力较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学习兴趣不强。报考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一部分并不是因为本人对计算机专业感兴趣,而是出自家长的意愿或者是未来就业前景的影响,所以对学习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热情不高,提不起学习兴趣,只是为通过课程考试而学,因此这部分学生在考试过程中,遇到应用能力题解答时无从下手,得分较低。而有一部分学生对计算机专业感兴趣,但是他们感兴趣的不是学习计算机专业的知识,而是计算机能够为他们带来的娱乐休闲。还有一部分学生真正对计算机感兴趣,但是由于计算机专业的知识比较抽象難懂,所以当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选择逃避,学习热情一点点地减弱,最后提不起学习兴趣。
(二)没有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虽然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系统地学习了计算机专业的各门课程,但是并没有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以至于往往感觉所学的课程没有用。
(三)过分依赖网络。网络中流传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Google知。”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网络中的信息检索工具如Google、百度等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从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到毕业设计的系统,只要上网通过信息检索工具进行检索就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标准答案或系统成品,根本不用费尽心思去想,从而导致学生缺乏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竞赛对于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作用
通过分析导致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较弱的原因,笔者认为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的方法之一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计算机专业的各类竞赛。因为竞赛对于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竞赛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学生都是从小学到高中经过层层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他们心里有一种优越感,渴望在学习中获得更多更高的荣誉,所以他们对于参加竞赛是充满热情的,都非常希望自己能够在竞赛中取得优秀的成绩。他们清楚地知道要想在竞赛中取得优秀的成绩,就必须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从而激起了他们对于学习的热情。
第二,竞赛题目以开放式题型为主,没有标准答案,解答题目必须运用到学过的各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知识,为了在竞赛中取得优秀的成绩,学生必须复习学过的各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知识,自己将知识进行整合,融会贯通,应用到竞赛题目的解答过程中,才能完成竞赛,从而促进学生整合所学知识,学以致用。
第三,竞赛题目虽然每一年都不一样,但是每一类竞赛都有相应的目标,所以学生如果在课本中找不到想要的答案,则可以通过网络中的信息检索工具来检索与竞赛相关的资料,或者在网络中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来参与讨论,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从而促进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竞赛的措施
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计算机人才,学生通过学校的课程学习后步入工作岗位,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得心应手。围绕培养目标,本文提出以下实施竞赛的具体措施。
(一)构建“全民参与,共同提高”的竞赛平台。在学生学完相应专业课程后,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相应的竞赛,要求计算机专业学生一定要参加,其他专业学生只要具备相应的能力也可以参加竞赛。如学完计算机导论或计算机一级课程后,可以开展计算机基础技能大赛、计算机硬件识别大赛和计算机装机大赛;学完网页制作课程,可以开展网页设计大赛;学完Flash动画制作课程,可以开展Flash动画设计大赛等。竞赛可以不分专业和年级同时进行,通过比赛提高学生对计算机操作技能的熟练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也让计算机专业学生意识到计算机专业学生并不一定比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强,加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危机感。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学习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还可以组织优秀学生参加全国或全区的权威计算机专业竞赛,如“华梦杯”全国大学生开源软件技术创意大赛(国家级)、“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国家级)、全国计算机仿真大赛(国家级)、中国软件杯全国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国家级)、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国家级)和广西计算机应用大赛(省级)。通过各级各类的计算机专业竞赛,不断地持续增加学生的信心和斗志,形成“以赛促学”的良好学习氛围,达到“以竞赛提高应用能力”的目的。
(二)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培训方式。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国外关于工程教育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的缩写,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等四所大学通过几年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建立的工程教育模式,它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所以采用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培训方式对参加竞赛的学生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是主要是往年的竞赛题目,根据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实践过程,将培训过程分为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四个时期,每个时期又可划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布置一定的任务,具体划分情况和主要任务如表1所示。
表1 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培训过程
时期 阶段 主要任务
构思 定义项目 定义项目要解决什么问题
可行性研究 在现有技术和时间限制条件下是否可行
需求分析 项目的目标系统要完成什么功能
设计 概要设计 完成目标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接口设计和数据设计
详细设计 完成目标系统的过程设计
实现 编码 编写正确的、可维护的程序代码
测试 发现目标系统中的问题
运作 维护 对目标系统进行适当变更或修改
布置的任务主要与学生学过的专业知识相关,学生可以通过课本、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除此之外,还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知识除可以应用于项目的目标系统外,还可以应用于哪些方面,扩展知识的应用范围。
(三)采取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共同负责制。竞赛实质上就是一个项目,参加竞赛就是要完成一个项目,在实际项目中每一个项目都是由一个团队来负责的,所以学生参加竞赛也应该为每一个学生组织一个团队来协助他完成比赛。级别越高的竞赛,所涉及的知识越广,所以对于每一个学生在入校时就必须为他组织一个团队,团队成员除学生本人外,由至少4名老师和4名高年级的学生共同组成,团队成员可以属于多个团队,团队的组成如图1所示。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实践过程主要包括了四个阶段,即构思阶段、设计阶段、实现阶段和运行阶段,根据这四个阶段的特点,将全体老师依据所上的课程分为四类,即构思导师、设计导师、实现导师和运行导师,每个团队都安排一位不同类别的导师负责,以上课教师为主,以便学生在不同时期遇到困难时能及时与导师进行联系。由于老师少,学生多,老师对学生的指导可能不是太多,所以同时安排4名高年级的学生来辅助老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其中2名大学三年级学生和2名大学二年级学生,安排指导学生的这些高年级学生必须具有参加竞赛的经验,能够向所指导的低年级学生介绍竞赛经验,而且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会比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顺畅。除此之外,还通过网络聊天工具如QQ、飞信或微信等建立群组,方便组员之间的联系,当组员遇到困难时可以及时进行讨论。通过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共同负责指导低年级学生,可以让低年级学生尽快进入竞赛状态,少走弯路,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得到及时的帮助。
图1 团队的组成结构图
(四)竞赛获奖可获得一定的学分。当学生通过竞赛获得荣誉后,就意味着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方面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学校应该对学生获得荣誉表示肯定,所以可将竞赛获奖与获得学分相联系,以竞赛获奖换取一定的学分,而不是一定要通过考试,因为考试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学到知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使学生更加乐于参加竞赛,热爱学习。
实践表明,经过全体师生不断地努力参与各级各类计算机的竞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竞赛确实是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一个好方法。
【参考文献】
[1]杨夏妮.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研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2(2)
[2]魏明君.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改革,2012(11)
[3]杨夏妮.基于Competition-CDIO的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32)
[4]查建中.工程教育改革战略“CDIO”与产学合作和国际化[J].中国大学教学,2008(5)
[5]马晓梅,张剑飞,乔付.CDIO模式下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1(12)
【基金項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3JGB214);玉林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1410606150)
【作者简介】杨夏妮(1980- ),女,广西玉林人,硕士,玉林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
(责编 卢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