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民族文化认同调查与分析

2015-10-15 15:51:36潘雪玲薛敬梅
广西教育·C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调查与分析大学生

潘雪玲 薛敬梅

【摘 要】以普洱学院为例,从民族身份的认同、民族语言的掌握情况、民族历史文化的了解程度等三个方面对边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

【关键词】边疆少数民族 大学生 民族文化认同 调查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C-0020-03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8%,云南省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而且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地处边疆的普洱市是典型的民族地区,民族成分众多,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较大,全市人口将近250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将近150万,占全区人口的60%,包括汉族在内有25个世居民族。其中人口超过十万的有哈尼族、彝族、拉祜族、佤族、傣族等5个民族。超过一万的有布朗族、回族、白族,其余人口在万人以下,少数民族人口比例之大,在省内和国内都是罕见的。普洱学院位于云南西南部边疆城市普洱市,地理位置决定了该学院的学生大多来自省内的民族地区,当他们带着求知的欲望和理想来到学校时,也带来了他们各自的文化习俗和传统。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是该民族及其文化和发展的前提。为了让学生在多元文化碰撞和沖突中不迷失自我,懂得呵护、珍惜自己的传统,弘扬优秀文化,同时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他族他人的文化,尊重他族的民族传统,形成多民族学生和谐共处、团结友爱的局面,本文试以普洱学院为例,从民族身份的认同、民族语言的掌握情况、民族历史文化的了解程度等三个方面对边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对象

我们借鉴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编制了《普洱学院少数民族同学民族认同情况调查问卷》,问卷分成不定选择题和综合题两部分,选择题主要考察学生的民族身份认同、民族归属感和民族态度,而综合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态度,同时还运用观察、访谈等方法搜集原始资料。

在普洱学院就读的大学生来自云南各县市及部分省外学生,少数民族学生涵盖了23个以上的民族,2008年为1109人,占全校总人数的35%,2010年为675人,2011年为656人,都占到全校总人数的34%。2012年随着学校办学规模扩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少数民族学生人数也随之增加。2012年为1109人,占全校总人数的比例高达57%;2013年为1025人,占37%,2014年为1037人,占36%。因此,普洱学院可以说是个典型的边疆民族高校,对学生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状况的调研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将在校的所有少数民族学生都纳入调查范围,目的是为了全面客观地了解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状况。我们共发放问卷890份,回收718份,回收率达到80%,回收有效率为100%。这里我们选取了来自不同地州较有代表性的彝族(255份)、哈尼族(105份)、佤族(21份)、拉祜族(38份)、傣族(47份)作为考察分析对象。

二、数据分析

在对原问卷进行整理后,抽取了其中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考察分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民族身份的认同

表1 你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意识到自己的民族身份吗?

备选

答案 彝

(人) 比例

(%) 哈尼

(人) 比例

(%) 佤(人) 比例

(%) 拉祜

(人) 比例

(%) 傣(人) 比例

(%)

A.是 120 0.47 56 0.53 13 0.62 17 0.44 27 0.57

B.否 41 0.16 18 0.17 2 0.1 7 0.18 4 0.09

C.有时 92 0.36 31 0.30 6 0.29 14 0.37 16 0.34

表2 你为自己的民族身份感到:

备选答案 彝(人) 比例

(%) 哈尼

(人) 比例

(%) 佤(人) 比例

(%) 拉祜

(人) 比例

(%) 傣(人) 比例

(%)

A.骄傲 205 0.8 83 0.79 18 0.86 32 0.84 42 0.89

B.自卑 — — 1 0.01 — — — — — —

C.无所谓 49 0.19 21 0.2 3 0.14 6 0.16 5 0.11

表3 你在陌生人面前会隐藏你的民族身份吗?

备选

答案 彝(人) 比例

(%) 哈尼

(人) 比例

(%) 佤(人) 比例

(%) 拉祜

(人) 比例

(%) 傣(人) 比例

(%)

A.会 12 0.04 8 0.08 — — 3 0.08 5 0.11

B.不会 243 0.95 97 0.92 21 1.0 35 0.92 42 0.89

表4 如果有人的言语和行为冒犯了你的民族,你会认为:

备选

答案 彝(人) 比例

(%) 哈尼

(人) 比例

(%) 佤(人) 比例

(%) 拉祜

(人) 比例

(%) 傣(人) 比例

(%)

A.可以

容忍 95 0.37 29 0.28 7 0.33 12 0.32 13 0.28

B.不可以

容忍 153 0.6 70 0.67 14 0.67 24 0.63 31 0.66

C.无所谓 7 0.02 5 0.05 — — — — 2 0.04

表5 在你所属的民族和其他民族发生矛盾时,您的态度?

备选

答案 彝(人) 比例

(%) 哈尼

(人) 比例

(%) 佤(人) 比例

(%) 拉祜

(人) 比例

(%) 傣族

(人) 比例

(%)

A. 57 0.22 25 0.24 7 0.33 8 0.21 11 0.23

B. 196 0.77 77 0.73 13 0.62 28 0.74 34 0.72

C. 1 — 3 0.03 1 0.05 2 0.05 2 0.04

注:A为挺身而出,为本民族兄弟帮忙;B为谁有理帮谁;C为与我无关,谁也不帮。

表6 有时你希望你是汉族吗?

备选答案 彝(人) 比例

(%) 哈尼

(人) 比例

(%) 佤(人) 比例

(%) 拉祜

(人) 比例

(%) 傣(人) 比例

(%)

A.是 17 0.07 17 0.16 1 0.05 4 0.11 7 0.15

B.不 238 0.93 88 0.84 20 0.95 34 0.89 39 0.83

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學生经常意识到自己的民族身份,傣族回答“是”的占到总人数的53%,佤族高达62%,而“有时”意识到的选项也占到全部人数的三成以上,说明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很快地标定自己的民族,在潜意识里记住自己的民族身份。而且80%以上的学生为自己的民族身份感到骄傲,90%以上的学生在陌生人面前不会隐藏自己的民族身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归属感。在此项问题中只有一个哈尼族学生对自己的民族身份感到“自卑”,通过访谈,了解到这与该学生所生活的环境有关。他从小生活在本民族的聚居区,村寨中传统文化保留较为完整,日常生活中的交流语言是本民族语言,一直以来几乎没有和外界交流的机会。直到上学后才与其他民族学生接触,开始学说汉语方言和普通话,由于其发音不准常被同学笑话,因此给他带来很长时间的困扰,使他从心底觉得是自己的民族闭塞落后,处于边缘位置,这实际上内心里升腾的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危机感与改变民族落后状况的迫切感。

对民族身份感到无所谓的学生比例在20%以下,这部分同学的家庭住址基本上都在城镇,父亲和母亲也大多是国家工作人员,他们处于远离民族聚集区,所受民族文化的熏陶浸染相对较少,因此如果不是刻意提醒或被询问,几乎意识不到自己的民族身份,对于“是”与“不是”没有太多的感觉,因此也谈不上民族归属感。超过60%的学生不能容忍他人的语言和行为冒犯自己的民族,民族自尊心较强,对民族的尊重感较重,有时甚至出现对抗语言或行为。

超过70%的学生,没有表现出狭隘的民族心理,表现在当自己的民族与其他民族发生矛盾时,他们能比较理智地看待和处理,认为“谁有理帮准”。但也有同学出于民族义气、弟兄情感,不管青红皂白、不分是非对错,只要自己的民族弟兄有难,一律出手相助。在一些民族中,民族情感、弟兄情谊是很深厚的,他们或许曾经相约过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即使没有约定,也是从民族本身的利益出发而义气地站在民族兄弟之列。

少数民族学生对汉民族及其文化的态度,80%以上的学生不希望自己是汉族,佤族学生的比例甚至高达95%,彝族也达到93%,民族自身文化认同感很强。在综合题中,所有的学生都认为保持本民族的文化个性有意义,但这与认同汉文化没有矛盾,认为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一样历史久远,各有长处,应共同发展。确实,每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的一元,五十六个民族休戚与共,荣辱相依。在现今社会,他们认识到要不断地努力适应主流文化——汉文化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尤其是从小生活在本民族聚居地的学生,他们受汉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影响较小,在稍大进入学校时深感适应的困难,特别是语言方面,哈尼族和拉祜族学生在学习汉语拼音时稍觉吃力,以致在他们的小学阶段,教师的课堂用语除普通话外,还须说汉语方言,甚至还须熟悉一些少数民族语言。

(二)民族语言的掌握情况

表7 你会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吗?

备选答案 彝(人) 比例

(%) 哈尼

(人) 比例

(%) 佤(人) 比例

(%) 拉祜

(人) 比例

(%) 傣(人) 比例

(%)

A.会 91 0.36 44 0.42 10 0.48 7 0.18 29 0.62

B.不会 90 0.35 34 0.32 4 0.19 13 0.34 7 0.19

C.会一点 73 0.29 27 0.26 7 0.33 18 0.47 10 0.21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目前我校少数民族学生会使用本民族语言的人比例不均,最高的是傣族,达62%,依次是佤族48%,哈尼族42%,彝族36%,拉祜族最低18%,“不会使用”的人数也不少,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达到30%以上。一般来说,生活于民族聚居地的少数民族学生会讲本民族语言,生活于杂居地或城镇当中的少数民族学生不会讲。但也有例外,并不是生活于本民族聚居地的少数民族学生就会讲本民族的语言,这与我们的设想不相符。其个中原因或是由于该地区受汉文化影响较深,在经济、生活、语言等多方面都已同化于汉族,或是部分家长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讲本民族语言,而是刻意地教他们说汉语方言,因为他们觉得,唯有如此自己的孩子与别人交流和在学校受教育时才没有障碍,将来走向社会发展的空间也更大。但实际上,语言是一个民族外在的表征和文化的载体,许多民族文化就体现语言、词汇上,同时语言在人们年幼时就通过心理机制、习俗规约、文化氛围等传递存入大脑,如果不掌握本民族的语言,就不会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很难说个体对本民族的文化能有多少了解。

(三)民族历史文化的了解程度

表8 你对本民族的历史了解吗?

备选答案 彝(人) 比例

(%) 哈尼

(人) 比例

(%) 佤(人) 比例

(%) 拉祜

(人) 比例

(%) 傣(人) 比例

(%)

A.了解 40 0.16 11 0.1 4 0.19 9 0.24 7 0.19

B.不了解 31 0.12 17 0.16 1 0.05 6 0.18 3 0.06

C.知道一些 183 0.72 77 0.73 16 0.76 23 0.61 36 0.77

表9 你从什么途径了解本民族的文化?

备选答案 彝(人) 比例

(%) 哈尼

(人) 比例

(%) 佤(人) 比例

(%) 拉祜

(人) 比例

(%) 傣(人) 比例

(%)

A. 147 0.58 70 0.67 18 0.86 24 0.63 23 0.49

B. 6 0.02 2 0.02 — — 2 0.05 — —

C. 41 0.16 11 0.1 2 0.1 2 0.05 — —

D. — — 12 0.11 1 0.05 3 0.08 — —

AC. 9 0.04 — — — — 1 0.03 — —

AD. 10 0.04 — — — — 3 0.08 — —

注:A为家中长辈的教诲;B为学校教育;C为电视、广播、报纸和杂志;D为通过书本知识的阅读。

表10 你对本民族的习俗了解吗?

备选答案 彝(人) 比例

(%) 哈尼

(人) 比例

(%) 佤(人) 比例

(%) 拉祜

(人) 比例

(%) 傣(人) 比例

(%)

A.了解 99 0.39 23 0.23 9 0.43 14 0.37 27 0.57

B.不了解 7 0.03 12 0.11 — — 3 0.08 1 0.02

C.知道一些 149 0.58 70 0.67 12 0.57 21 0.55 19 0.4

表11 村里人经常会主动地把本民族的传统知识告诉给您吗?

备选

答案 彝(人) 比例

(%) 哈尼

(人) 比例

(%) 佤(人) 比例

(%) 拉祜

(人) 比例

(%) 傣(人) 比例

(%)

A.会 149 0.58 59 0.56 15 0.71 22 0.58 28 0.6

B.不会 106 0.42 46 0.44 6 0.29 16 0.42 19 0.4

表12 您对本民族历史文化资源的总体评价是什么?

备选

答案 彝(人) 比例

(%) 哈尼

(人) 比例

(%) 佤(人) 比例

(%) 拉祜

(人) 比例

(%) 傣(人) 比例

(%)

A. 75 0.29 20 0.19 12 0.57 9 0.24 15 0.32

B. 53 0.21 24 0.23 3 0.14 11 0.29 11 0.23

C. 124 0.49 60 0.57 6 0.29 18 0.47 21 0.45

注:A为非常丰富也非常有价值;B为比较丰富也比较有价值;C为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有一定价值;D为历史文化资源不够丰富,价值也不大。

表13 你对保存本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

备选答案 彝(人) 比例

(%) 哈尼

(人) 比例

(%) 佤(人) 比例

(%) 拉祜

(人) 比例

(%) 傣(人) 比例

(%)

A.很赞成 242 0.95 89 0.85 21 1.0 35 0.92 41 0.87

B.说不清 11 0.04 13 0.12 — — 2 0.05 3 0.06

C.不太赞成 1 — 3 0.03 — — — — 2 0.04

D.不赞成 — — — — — — — — 1 0.02

对历史文化(习俗)的了解程度反映—个个体对本民族的关切程度和亲近程度。在该项研究中,大约70%的学生对本民族的历史“知道一些”,各民族学生“了解”与“不了解”的比例不均衡,拉祜族有24%的学生了解本民族的历史,佤族和傣族也达到19%。哈尼族“不了解”的比例较大,达到16%,佤族最小,仅占5%。虽然有部分学生不了解,但“了解”和“知道一些”的总比例较高,总计都达到80%以上,说明少数民族大学生比较关心本民族的过去,重视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生活本身即是文化,所以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的习俗比较了解,比例在40%-50%不等,加上“知道一些”的人数比例,达到90%以上,彝族和傣族甚至高达97%。他们了解本民族文化的途径一般是“家中长辈的教诲”,这个选项的比例哈尼族、佤族和拉祜族达到60%以上,佤族甚至高达86%,说明家庭教育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上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少数民族学生的长辈依然本着尊重民族文化与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自觉地承担教育下一代的使命。遺憾的是,在今天民族传统文化不断流失,国家大力倡导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学校教育获得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相当少,比例仅为2%,他们只能通过传媒和书本来了解,这说明学校教育主要是以汉文化传授为主,课程设置极度偏向于主流文化,作为学生有效了解民族文化的课程几乎没有,甚至过去已开设的课程现在已被取消。因此,在所回收的问卷中,大多数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少数民族文化课程,他们为自己处在多民族地区却对其他民族甚至本民族的文化缺乏相应的了解而感到悲哀,希望通过开设相应的课程和活动,达到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从而能更好地相互理解与尊重,进而也能使民族文化更好地长久地传承下去。目前全国高校中只有不多的院校开设有少数民族文化课程,而且多数是选修课,由于课程设置及选修人数限制等因素,也使学生很难选到自己理想的课程,因此,高校教育不应忽视少数民族文化的建设与传承,应该把学生也纳入文化传承人的行列中来,在高校中培养其科研兴趣及科研精神。

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资源的总体评价都较高,认为“非常丰富非常有价值”的比例,佤族最高达57%,最低的傣族也有19%,认为“有一定价值”的比例也不低,都在20%左右。因此94%以上的学生认为应该学习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且对于本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相当积极,85%以上的学生“很赞成”保存本民族文化遗产,佤族甚至是100%赞成,彝族比例也高达95%。在现代条件下,汉族主流文化日益渗入少数民族地区,其社会经济生活发生很大变化,许多民族文化渐趋消失,处在这样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学生感到保存和传承本民族文化的迫切性,渴望本民族的文化个性能与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长期共存。

三、结论与建议

民族认同是世界上每个国家尤其是多民族国家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它也是一种具有文化普适性的心理现象。在云南普洱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杂居、小聚居的现象非常普遍,存在多个民族共居一县一乡的情况,各民族之间由于山水相连,相互之间常常互通有无,互帮互助,甚至打亲联姻,因此,民族认同往往具有多元性。在我们所回收的问卷中,就有好几个同学对自己的身份同时填写了两个民族,究其原因,是因为自己的父母属于不同的民族身份,而他们对两种民族文化都有所了解和认同,因此对于文化的多元性他们并不排斥,而是持一种认同的态度。而佤族学生的文化认同比例最高,其原因与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是分不开的,因为比较而言,佤族主要聚集在云南普洱和临沧的两个边境县,我们通常称他们居住的地方为阿佤山,由于地理原因,佤族与外界的交流较之其他民族相对少一些,自身的传统文化也保留得比较完整。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是否考虑和认识少数民族学生的个性和习俗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有些学生不喜欢个别老师的原因就是因为老师说过不尊重他们的话,甚至由于老师在课堂上举的例子不太恰当或表述不当而引起少数民族学生的反感。在同学的相处中,有时同学关系不够融洽,也是因为某些同学的出口伤人,歧视民族学生、贬低民族文化,不尊重他人他族的文化传统造成的。

从调查情况来看,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受教育的关系,一般能理性地认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意义与价值,他们渴望更多地了解本民族及其他民族的文化,也希望能在文化传承上尽一分微薄之力,对自己民族传统习俗中的一些消极方面也能客观分析对待。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他们中的多数人从小接受学校教育,甚至寄宿在学校,因此,他们对自我民族文化的认知程度与现实文化状况存在着一定偏差,对很多深层的文化内涵了解不多。他们在认同自己民族身份和文化的同时,也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祖国作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母体,同样为他们提供智慧源泉、情感慰藉和精神家园。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质量普遍较低,有很多学生是村里唯一的大学生,他们背负着家乡父老的期望来到学校,渴望通过学习文化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命运,而在文化冲突和碰撞中也不乏困惑和迷惘,但对生养自己的土地和亲人内在的情感依恋却没有减弱,面对很多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遭到冲击而日益流失的現状,他们认识到了在文化传承、弘扬和保护中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丁捷.文化认同,和谐边疆建设之魂[J].群众,2007(9)

【作者简介】潘雪玲(1980- ),女,广西南宁人,普洱学院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民俗文化、民间文学;薛敬梅(1968- ),女,云南思茅人,普洱学院中文系教授,研究方向:文学人类学。

(责编 何田田)

猜你喜欢
调查与分析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新大学生之歌
北方音乐(2017年7期)2017-05-16 00:32:46
中职护生职业能力调查与分析
高中英语词汇词块教学的实证调查与分析
高职学生朋辈关系调查与分析
青少年体育运动现状调查与分析
求知导刊(2016年15期)2016-08-15 12:28:33
工业大关于大连市万达广场停车调查分析
崧厦镇中心小学高年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