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 玺
昆明亮出扶贫时间表
文/叶玺
贫困人口一日不脱贫,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无从谈起。
因病因灾因学致贫问题尤为突出(图/CFP)
在昆明市区生活的都市人群,居住工作在楼房、驾车驰骋在宽阔的马路。可能很少人想到,地处市中心东北方向仅仅100多公里的东川区阿旺镇,还有不少群众刚刚走出大山,离开生活了几辈人的土坯房,住进了有窗户有楼梯的砖房。大山环绕,他们因为交通不便而困,因无法发展规模产业而贫。截至去年底,人均年收入在2300元这个贫困线下的人口在昆明还有20.75万人。
该如何扶贫?最近,昆明市举行扶贫开发、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挂包帮”“转走访”及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推进工作会议,亮出时间表,倒排工期,要求昆明贫困县的脱贫时限是2018年底。
作为集大都市、大农村、大山区、大贫困四位一体的省会城市,昆明有东川、禄劝、寻甸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倘甸扶贫开发试验示范区,是全国有3个以上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省会城市之一,贫困人口共有20.23万,占总数近98%。其余5000多人,在富民、宜良、石林等各县区,甚至在主城5区之一的盘龙区也有零星分布。
截至去年底,贫困发生率达到7.1%,北部“两区两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57.23%,全市还有3个国家级贫困县区和倘甸扶贫开发试验示范区,18个省级建档立卡贫困乡,17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边远山区、高寒山区,生态环境脆弱,生产生活条件恶劣,扶贫开发难度较大、成本很高,因病因灾因学致贫问题尤为突出。
逐一制定实施到村到户减贫计划,真正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涉农资金向北部“两区两县”和其他县区的贫困乡、贫困村倾斜。对于省级建档立卡识别认定的18个贫困乡和170个贫困行政村,力争每个乡镇投入2亿元以上,每个行政村投入1000万元以上,集中力量一次性解决贫困乡村的脱贫发展问题,逐步实现“摘帽”退出。
到2017年,昆明基本解决20.75万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到2018年底,贫困县全面实现脱贫“摘帽”。其中,2016年禄劝县“摘帽”,2017年寻甸县“摘帽”,2018年东川区“摘帽”。盘龙、富民、石林、宜良等其他县区要完成好分散零星贫困人口脱贫任务。
年内,要实施好续建的7个整乡推进项目和新建的3个整乡推进项目、245个整村推进项目;实施1万户以上宜居农房建设、1400人易地搬迁和1100户安居房建设,完成东川区、禄劝县2座索改桥建设任务。
未来几年,要确保每年实施市级到户贷款1亿元以上,实施省级贴息贷款2亿元以上,扶持3万户以上贫困户,让更多贫困群众走上致富道路。
“绝不能把具体扶贫工作简单等同于完成指标、实现‘摘帽’,而要把所有贫困群众过上好日子,作为我们扶贫开发工作的最终目的。”昆明市委书记程连元要求,把连片开发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着力提高扶贫开发的质量效益。
昆明不断探索新的帮扶方式——对重点贫困地区实行包乡、包村对口帮扶。由市级主要领导牵头,分别联系“两区两县”中的一个县(区),并具体挂钩所联系县(区)中的1个贫困乡镇(街道)、1个贫困村,结对帮扶不少于2户贫困户;其他市级领导分别挂钩联系“两区两县”中的1个乡镇(街道)、1个贫困村,结对帮扶不少于2户贫困户;包乡对口帮扶的主城5区、3个国家级开发(度假)区和市级部门单位领导成员,在本部门本单位对口帮扶的乡镇(街道)内挂钩一个贫困村,结对帮扶不少于2户贫困户。
去年以来,昆明市先后出台政策,共安排“一板块”区县和117个市属单位,协调动员中国农业银行省分行营业部、昆明市农村信用合作联合社、富滇银行和昆百大集团公司参与,共129个单位,对“两区两县”的38个乡(镇)实行包乡、包村对口帮扶,明确规定包乡、包村对口帮扶单位的工作任务是:2015年到2017年,通过包乡、包村对口援建,促成帮扶点实现自然村100%通公路、50%以上通硬化路,村庄内道路硬化率达到80%以上,五小水利建设覆盖率达到98%以上、人畜饮水安全有保障等目标。截至今年6月底,各单位深入帮扶点,初步明确投入(含项目整合)的帮扶资金总计达6.9亿元,其中2015年计划投入资金4亿元以上。
目前,昆明已基本形成了“发达县(市)区对口帮扶、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挂钩、驻昆部队携手援建、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和处级领导挂钩联系到村、厅级领导联系到乡镇”的社会扶贫工作格局——上至市级领导,下到机关普通干部,全市广大干部在穷乡僻壤都有了“穷亲戚”,特困户都有了来自机关单位的“贴心人”,从而实现了贫困户和干部的双向“全覆盖”。
在嵩待高速东川龙潭收费站,远远就能看见阿旺镇岩头村一座小山包上刚刚建好的两排新居。那是岩头村马家小组12户人家和其他村小组村民的新家。32栋新砖房从削平的山头上拔地而起,从房子背后的山崖边探头出去,垂直俯瞰到的800多米山谷河边,是他们原来的家园。
此前,雄峻的山脉绵延不绝,路不通、信息闭塞等困住了村民的脚步和思想,很多山里人仍在过着“住旧房、没新娘、种包谷、晒太阳”的生活。但如今,有修路条件的都通了水泥路,没有条件的就给他们搬迁,阿旺镇岩头村马家小组就是一个典型。
“原来的山路土路有多难走?最形象的表述是猪都不敢养太胖,拉猪去镇里卖,太胖的猪半路就累死了。”马家小组组长马德云说,村里人想买卖东西,交通是第一难事,再说一年一两千的收入,大家也买不起啥。但去年,小组12户人家全部搬迁,在削平了的山顶上建起了新家。这归功于小龙潭易地搬迁工程,涉及新建宜居农房32套,通过市级宜居农房专项补助每户3万元、整合抗震安居每户1.3万元、扶贫安居1万元、财政贴息贷款4万元,有效解决了群众建房筹资难的问题。
阿旺镇依托整乡推进项目,全力参与当地扶贫攻坚产业项目,采用“政府+合作社+示范基地+农户”的模式,扶持、带动全镇范围条件适宜的农户进行菌类种植。目前,阿旺镇的产业扶贫孵化器雏形初现,300多平米的食用菌大棚里飘着菌香。“我们每公斤单价3~4元,最高产量每天4~5吨,由于是无添加产品,出口到欧洲国家很受欢迎。”大棚负责人秦师傅说。
而这样收益颇高的大棚有望建造更多,并成为产业扶贫孵化器。据介绍,整乡推进项目一次性扶贫资金每户只有3000元,阿旺镇目前的产业扶贫意向是在征得各方同意的前提下,拟集中300户贫困的整乡推进项目资金,加上镇政府、昆明勋伟牧业有限公司的投入,建设100个110平米的人工菌大棚,企业运作,贫困户占最大股份。孵化器项目如果能顺利实施,每年能保证100户最少3000元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