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瑾
1 前言
内疚感是指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像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内疚者往往有有良心和道德上的自我谴责,并试图做出努力,来弥补自己的过失。
大学生内疚感的研究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促进我们对大学生内疚感程度、形成原因、解决内疚感方式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大学生了解自我,运用心理学方法降低消极的内疚感,从而以更加良好的心理状态面对学习和生活。
目前国外研究有LynnOeonnor和他的同事(1997)编制了人际内疚问卷 (IGQ) 以及KlassET编制我国学者樊召锋等人研究内疚则多采用自我报告法,至于内疚量表的使用较少,目前只有胡金生等修订的中文版大学生SGI,关于中文版大学生内疚问卷的修订和开发较少。关于自陈量表,有W.K.Zung(1965)编制的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W.K.Zung(1971)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
本研究重点在于分析大学生内疚感的社会性影响,如个体内部道德感的培养,寝室学校家庭环境的影响,调查内疚感所造成的优缺影响,如社会补偿等助人行为,以及攻击性行为。并且我们将对社会内疚感进行量化,制成内疚自评量表SGS(Self-Rating Guilty Scale),并给予受测者辅导意见以促进其人格全面发展。本研究的具体调查情况如下:
1.调查目的
研究大学生社会性内疚产生原因及其对行为认知的影响,并对其量化编制内疚自评量表,反映当代大学生内疚心理现状,给出指导意见。
2.调查对象
安徽农业大学各年级学生,男女各100名,年龄在21+-2.5,大概以21岁为中心呈正态分布。且近1年内有内疚感的大学生。
3.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初测于安徽农业大学图书馆当场有奖励式发卷填写,并当场收回的形式。初测共发出调查问卷150份,收回93回收率62%。二测为不拘泥于图书馆人群,采用图书馆门口为来往人群提供纸笔,有奖励式发放收回形式,二测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99份,回收率66%。据估计有效率颇高。
4.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了大学生内疚感的生理心理反应、应对方式和个体对内疚感的理解。问卷包括20个问题,采用五级评分,其中7题为反向评分。
5.调查时间
2015年3月—5月
2 编制
目前国外研究有LynnOeonnor和他的同事(1997)编制了人际内疚问卷 (IGQ) 以及KlassET编制我国学者樊召锋等人研究内疚则多采用自我报告法,至于内疚量表的使用较少,目前只有胡金生等修订的中文版大学生SGI,关于中文版大学生内疚问卷的修订和开发较少。关于自陈量表,有W.K.Zung(1965)编制的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W.K.Zung(1971)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
在确立的编制原则指导下,我们从量表的初步框架出发,结合由因素分析法分析出的3个维度,以及国外研究报告,编制了大学生内疚感第一稿,作为第一次正式量表。这一稿有测试题目20个,其中正向题十三个,反向题七个,采用的是5点量表法。
我们选择了安徽省安徽农业大学图书馆作为测试地点,其中第一次测量选摘,农业大学图书馆室内自习室,第二次测量选在图书馆门口流动人群,在对我们的大学生内疚感量表结构的探索和测题挑选中我们采用的是逐步排除的方法,作为草稿我们编制了几十道测试题,根据第一次测试的结果对,此次测试题进行挑选以及一些修改,在我们的问卷回收当中发现,问卷有效率较高。
根据我们两次测试的统计中我们得出以下的结论,初测及二测统计后,均分在65分左右,除去峰差值后最低分46,最高分81,我们将其划分为3个等级:
1.45-54分:考虑加强道德学习
2.55-74分:正常,便于以轻度内疚感加强自我道德规范.
3.75-88分:重度内疚,影响生活学习,建议进行心理咨询。
分析:对我们的问卷结果进行分析时我们发现,影响大学生内疚感的因素可能包括如个体内部道德感的培养,寝室学校家庭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课业压力,以及社会交往关系,例如伙伴关系恋爱关系,都有可能导致大学生不同的内疚感。也不同程度的内疚感可能带来不同程度的生理心理反应,倘若反应过于激烈,有可能影响某一个体的社会交往,对此个体造成,不良的影响。
但是内疚感过低也不是件好事,根据我们的分析与内疚感过低有可能是由个体内部道德感较低,我们希望培养大学生一定程度的内疚感,不仅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而且又能以轻度内疚感加强自我道德规范,有利于自立自强。
3 结尾
本次调查自编量表信效度良好,我们实现了本次调查的目的,通过因素分析法编制的大学生内疚感调查问卷经实际调查证明信效度良好,能较准确地测出大学生的内疚感并且测验题目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良好。此问卷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和使用。
当然,我们在调查过程中也有不足,我们更多关注的是问卷的编制和施策,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没有过多关注大学生内疚感对行为认知的影响,没有对降低大学生内疚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不过我们的这些调查结果也可以引导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内疚感水平,了解自己在内疚时的心理生理反应和行为倾向,通过自评量表,而不是口头的建议,或许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对内疚感的觉知和处理。
此外,在此自评量表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继续研究各种心理现象或行为与内疚感的关系,比如,结合EPQ人格问卷,我们可以着手研究大学生内疚感与其人格结构的关系研究,结合生活事件量表(LES)我们可以研究大学生内疚感与应激的关系。我们编制此量表,一方面希望对大学生内疚感的结构和成因、个体对内疚行为的反应和认知等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希望可以以此量表为工具,方便将来有机会进行更多相关的研究,来真正为大学生如何应对内疚感提出更多建设性的建议,这也是我们着手此项调查研究的初衷,我们希望越来越少的人受内疚感的困扰,至少能培养意识到内疚感造成的困扰的觉悟,从而有一个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摆脱内疚感的困扰,或者学会如何将内疚感转化为前进的动力而不是任其困扰生活成为压力。
就我们的量表本身来说,虽然信效度都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但由于知识水平有限、科研能力不足,我们并不能保证我们的内疚感维度涵盖了目前所有存在的内疚感类型,或许还存在一些复杂的内疚感形式无法用我们的问卷测出它真正的内疚分值,在将来的研究中,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在统计方法上,我们使用的是样本的原始分数,没有转化为标准的Z分数,因为问卷中的内疚感水平维度不同,题目性质可能不同,如果使用Z分数可能有更好的可比性,在将来的完善中,我们可以将内疚感结果分析的记分方式改为Z分数记分。
总的来说,我们的调查结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基本实现了研究目的,但因为时间和能力尚不足等各方面的原因,还有一些缺陷需要在将来的研究中不断完善。争取我们的结果能有更好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