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非 匡素芳
[摘 要]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贯穿于整个社会发展的始终。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主要建设者,对大学生思想起着引导、示范作用。因此,做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改革方向、人才输出质量。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高校需按照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讲话精神要求对辅导员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路径进行探究并落实。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现状;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3 — 0147 — 03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大致表现在爱生包容、尊崇公德、廉洁自律、履职尽责、民主公正五个方面〔1〕。师风即教师的教学、学术作风,是教师道德的外在反映。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不仅仅是要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为师作风的建设,还要不断增加新观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德”充实于辅导工作之中。在庆祝第三十个教师节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于北京师范大学发表了《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的重要讲话。他明确提出成为一名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要以“四有”为标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主要建设者也是直接教育者,是大学生形成理想远大、追求真理、知行统一等品质的航标。为此,高校辅导员应该以“四有”为标准塑造高尚的师德,并落实在自身的行动上,营造出良好的风气。
1.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是高校教育改革的保证〔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上的知心朋友,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入。”这就指明了高校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当是辅导员,只有高校辅导员的品德高尚才能保证教育改革的有效开展,切实达到教育改革的目的,以提升高校竞争力。
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关系着高校人才输出的质量。“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直接关联者,辅导员应该首先带头坚定理想信念、培养道德情操、关爱每位学生,不触碰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中的高校教师师德七条“红线”。“环境决定着人们的语言、宗教、修养、习惯、意识形态和行为性质”,辅导员带头营造良好的师风氛围,创造有利的成长环境,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辅导员高尚的道德也能感染学生,从而在是非曲直、善恶、得失等方面为学生作出榜样,培育出拥有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健康青年,进而保证高校人才输出的质量〔3〕。
2.当前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现状
从我国高校教育质量以及人才输出的现状来看,当前高校辅导员的师德师风主流思想处于较好的状态,主要表现在:拥有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损害国家利益;配合基本的教育活动,不违背职业要求;关注优秀的学生表现,不侵犯学生权利。
然而,近几年来,在这些良好的师德师风现状下却渐渐蔓延出一些令人担忧的迹象。一些大学领导搞起了贪污腐败,将教育改革经费、科研经费不当使用;少数高校以扩招的名义乱收费;个别教授的研究生论文弄虚作假;极少数教师惨无人道地把黑手伸向无辜少女等,这些现象的产生引起人们对教育者师德师风问题的倍加关注。分析发现部分高校辅导员也或多或少存在这些方面的师德缺失行为,造成了一些较为消极的风气:
1.政治理论浅薄,核心价值观尚未内化
五四青年节时,习近平在北京大学的座谈会上阐述:“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德”是否深入教育工作者的意识形态乃至日常工作呢?目前,多数高校辅导员都能够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在国家主权问题上能够认清要害,不做损害国家利益的事。但是政治理论知识尚且浅薄,而且不能将理论转化为内在观念,還不能让这种政治素养对自己的日常行为形成潜移默化的规范作用。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活动中不够严谨,经常性地以工作忙、理论学习枯燥等为由逃避学习;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导致一些辅导员的个人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渐长;自身的道德素养尚且缺乏,对学生的教育也不具有深度,不能在学生面前起到为人之师的模范作用。
2.岗位意识淡化,职业目标感有待提升〔4〕
高校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工作的引导者、监督者、实施者。然而对于某些高校辅导员,他们在选择辅导员这个职业就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偶然性〔5〕。对于某些高校辅导员而言,他们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尚未规划,有满足于现状的思想,创新意识不足,缺乏职业目标感。
“不主动找事做,不愿意找事做”是工作多年后的高校辅导员普遍的懈怠症状。工作处事不谦和、工作要求不严格、上下班时间随意等都是岗位意识在淡化的现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应该采取措施激发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建设更好更有效地发挥他们的独特作用。
3.业务内容繁杂,师生间交流还需加强
辅导员工作本身日常事务繁杂,再加之个别辅导员还要承担院(系)党务、行政等工作,于是“杂”成了辅导员工作的突出特点〔6〕。工作长期繁杂化,辅导员要兼顾的事情虽小却多,最终的结果就导致了“累”。一是没有时间二是没有精力去与学生进行单独谈话或者下寝,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更为缺乏。日积月累的,辅导员能够了解到的学生情况只有个别在学生工作中接触较多的,与学生的接触方式大多用QQ、微信、电话、短信等快捷平台直接进行工作安排部署代替了面对面的思想交流,其间缺乏了真实情感的交流,不能很好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3.高校辅导员不良师德师风产生的原因分析
1.市场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新时期的改革下,部分高校辅导员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变化,职业道德观产生偏差〔7〕。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物质产品分配采取按劳分配的基本分配方式。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具有长期的复杂性,理应获得相应的社会经济回报,但现实获得的报酬与所应得的存在一定的差距。高度社会压力下的高校辅导员工作却未劳有所值,这对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存在着较大的冲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但是辅导员的未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群体中开始弥散着着奢靡之风,出现享乐主义,对工作的热情度渐消,不愿意干繁而杂的工作。
2.高校制度不健全、不够人性化
制度的健全性及人性化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监督管理体制的不健全。高校在对辅导员的思想素质教育管理上依然偏形式化,管理力度不到位。虽然开展了较多的思想教育活动,但是活动过程中由谁来监督、由谁来总结都不够明确,最终的收效不尽人意。二是辅导员工作的分配不够人性化。辅导员本身工作存在多而杂的特点,还有个别辅导员要担任院内的其他行政工作,导致自身没有精力去充实思想道德精神。再加之近年来,各大高校的扩招,学生明显过多,辅导员不够用,一个辅导员面对的工作不再是一个班级而可能是好几个班级。辅导员本职工作的完成不够到位,不能够顾及学生的整体发展。总之,这种工作安排的不人性化在一定程度辅导员上对师德师风建设产生了影响。
3.辅导员职业道德意识不强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工作或劳动中所应遵循的与其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道德规范的总和〔8〕。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职业信念动摇、思想政治理论薄弱、敬业精神淡化等。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本身具有盲目性,有些辅导员最初的职业定位并非在学生工作上,只是因为诸多原因而被迫选择了这个岗位。在入职后把辅导员的岗位当做临时岗位对待,能强化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或不乐于学习思想道德理论知识。大体上,多数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意识还处于薄弱阶段,成为了师德师风建设的一大阻碍。
4.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路径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尺,实现优良品质的内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涵盖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标准的同时也是整个中华民族道德的标尺〔9〕。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中谈到,只有價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才能被称之为品德。高校辅导员的某些品质还存在于表面,且不能稳定的长期表现出来。高校在对于辅导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路线活动时,要加强辅导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通过这种认识的加强来实现辅导员对待职业的优良品质内化。也就是把辅导员观念里“讲政治、懂教育、敬业、有责任心”等优良品质真正转化成内在的、稳定的道德品质,与此同时加强新观念、新品质的塑造转化。
2.以政治经济制度为调控,带动职业归属感形成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只有人的生理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才会去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长久以来,高校辅导员被誉为“生活保姆”“高校消防兵”“服务员”忙碌于日常工作中,但是由于多劳却并没有多得的缘故,一些辅导员达不到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而缺乏职业归属感,失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财富的动力〔10〕。生理需要的满足就要求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分配,加大教育投入,让高校辅导员工作者能够劳有所得。只有平衡了政治经济制度的杠杠,让辅导员劳有所得,辅导员才能专心致志地投入教育工作,形成职业归属感,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为教育事业出更多力。
3.以学校人文关怀为基础,促进职业可持续发展
在高校辅导员师风师德建设中,要注重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11〕。学校通过营造人文关怀的温馨氛围,完善辅导员培训机制,给辅导员职业较多的发展机会。学生工作是一项要求细致而繁杂的日常性工作,需要辅导员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高校辅导员多数处于而立之年,将最美的青春投入在大学生教育事业中。学校应切实关怀,明确为辅导员提供在职级、岗级、培训等上的发展机会,适时给辅导员的学生工作提供支持与鼓励,以保证教育工作的质量。
人文关怀之下,高校还应建立健全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实施合理的辅导员管理、考评体制,保证辅导员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各高校应将辅导员的角色恰当定位,由特定的部门给辅导员部署相应的工作,而不是各个部门均直接给辅导员安排工作,导致辅导员成了学校的“勤务兵”〔12〕。只有让辅导员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才能使得辅导员能够认可本职业、并且体验到职业幸福,从而更愿意去保证以持久保持高尚的师德、良好的师风来完成教育工作〔13〕。
4.以外力监督示范为辅助,形成双向推进的机制
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的建设还离不开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社会群体的外力监督〔14〕。教育部制定出台的《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提出,高校应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激励和惩处相结合的高校师德建设六大长效机制,将师德教育摆在高校教师培养首位,贯穿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在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的建设中,各大高校也应该根据《意见》精神制定符合本校的考核制度,构建高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来促进辅导员精神境界的提升。利用监督制度将辅导员职业道德的他律过程转化为自律,从而形成自身真正的道德品质。
〔参 考 文 献〕
〔1〕程德华.高校辅导员师德心理结构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3):71-75.
〔2〕张雪霞.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D〕.河南大学,2006.
〔3〕徐坤鹏.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0,(06):41-43.
〔4〕曹砚辉,谭来兴.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初探〔J〕.教育探索,2010,(04):115-116.
〔5〕陈占芳.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研究〔D〕.厦门大学,2014.
〔6〕周静,于葳.提高辅导员师德修为做好学生成才引路人〔J〕.成功(教育),2011,(06):220-221.
〔7〕王利,刘群英.市场经济条件下师德师风建设热点难点问题及应对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3,31-32.
〔8〕朱大琴.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现状及对策研究_朱大琴〔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08):69-70.
〔9〕王洁.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培育和践行研究〔D〕.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13.
〔10〕姚勤.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05):43-45.
〔11〕余小军,雷鹰,蔡繁,等.浅议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师风师德建设〔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06):73.
〔12〕陈宏建,李素梅.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思考〔J〕.职业时空,2009,(01):73-74.
〔13〕曹砚辉,谭来兴.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初探〔J〕.教育探索,2010,(03):115-116.
〔14〕傅之平,吴明永.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机制探析〔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06):88-91.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