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林,兰竹虹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成都610000)
我国城市老年人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
陆林,兰竹虹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成都610000)
本文基于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以60岁及以上的城市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探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健康状况、是否空巢老人、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经济保障、给予子女支持、社会参与、情感孤独等因素对城市老年人就业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低龄老人更愿意就业,就业意愿受健康状况影响,身体不健康会削减城市老年人就业的热情。解决经济压力和排遣情感孤独仍是城市老年人就业的主要动机,就业作为老年人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是社会其他参与无法替代的。
老年;就业意愿;城市
根据“六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7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3.86%;同时,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19亿,占全国总人口的9.28%,已经超过国际老龄化标准线(10%/60或7%/ 65),标志着我国从2010年开始就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的就业问题日益成为我国当前关注的焦点。与城市相比,农村劳动力市场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1],农村老年人群体的劳动供给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与自由性,而城市劳动力市场由于充分竞争性的特点,进入门槛相对较高,这给老年人群体的再就业问题造成一定困难。在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的中国,城市老年人就业问题已不容忽视。
在我国养老保障尚不健全、空巢老人日益增多的状况下,无论是从经济需要还是情感需求,老年人对再就业的意愿应该是强烈的。但从“四普”、“五普”和“六普”的调查显示可以看出,我国城市老年人就业率在1990年、2000年和 2010年分别为 17%、10.10%、6.7%,城市老年人就业率在20年间急剧降低。那么城市老年人就业率持续降低的事实背后,是否受老年人就业意愿的影响,或者说就业意愿是否也是很低的?而老年人就业意愿又受哪些因素影响,这些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目前已有的研究多集中在老年人的就业事实上,从个人、家庭和社会等不同的层面分析老年人就业的影响因素。个人层面上,经济压力和实现个人价值是促使老年人就业的主要动机[2],虽然“养儿防老”是大多数老年人都具有的传统观念和思想,但并不是每一个老年人的家庭供养都是充裕的,这就促使了老年人再次投入劳动力市场,以寻求经济保障。田艳芳的研究结果显示,丰厚的家庭财产有利于老年人的健康保障,同时也会降低他们参与劳动的概率[3],从反面证实了经济压力会促使老年人投入就业中去。健康、受教育程度等因素会阻碍老年人的就业行为[4][5],因为相对于年轻群体,老年人无论是在健康程度上还是受教育程度上普遍都要低,这就增加了就业的难度系数。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的劳动参与不仅无损于健康,反而有利于健康[6],而健康状况较差与过度劳动参与,会使得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出现恶性循环[7]。同时老年人的强关系网也有助于老年人群体的再就业[8],因为由家庭或家族关系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与老年人生活更为密切,老年人在与社会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时,想再次融入社会,大多是靠强关系而非弱关系。家庭层面上,老年人子女的个数和是否有配偶对老年群体的就业影响比较大,就业的老年群体,其平均子女数略低于未就业的老年群体,同时,有配偶的老年群体就业率高于无配偶的老年群体[9]。子女外出务工会增加农村老人的劳动参与率[10],因为农村老人一旦成为空巢老人,一些必要的生活劳动或其他的农业劳动不得不由老年人自己承担。老年人的居住空间在老年人的劳动参与上出现差异,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比生活在福利院的老年人的就业意识和就业率都高得多[11]。社会层面上,经济水平越高的农村,因为收入效应的存在,使得该地中老年群体的劳动参与率降低[12],因为经济水平高的农村,其不必全以投入自身劳动而获得收入,也有可能以投入资本的方式获得增值,从而减少自身劳动的参与。养老保障上,社会养老保障的缺失会增加老年群体再就业的可能性[13],并且老年人的就业意愿是否付诸实践,也跟国家的退休政策密切相关[14]。
就业意愿与就业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关联的,但绝不可混淆。前者是个人对自身劳动的选择性,而后者是对劳动状况的表现。就业意愿转化成就业行为会受到许多其他客观条件限制,同时就业行为也不全能反映就业意愿。就目前而言,有关老年就业意愿的研究很少。研究发现,在控制其他的影响因素情况下,城市老年人的就业意愿受性别、年龄、是否有技能、健康状况和经济状况影响,但受教育程度对其不产生显著影响[15]。廖煜娟的研究却提出相反的结论,老年人的就业意愿受其文化程度影响,同时还受退休前单位性质的影响[16]。
1.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使用数据来源于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的10%子样本。该调查以2010 年12月1日0时为调查时点,以年满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为调查对象,采用与规模成正比的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展开调查,样本在160个市县(区)中的640个乡镇街道的2000个村委会和居委会中获得,总计访问了2万名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共获得有效样本19986人。本文以城市老年人口为研究对象,经过样本筛选后,城市老年人共计961人,其中男性491人,女性446人,缺失值24。
2.变量设置
(1)因变量。因变量为城市老年人的就业意愿,是指老年人根据自己的综合情况对是否愿意就业做出的一种主观判断。该问题由问卷中“您现在愿意从事有经济收入的工作吗”来进行操作化。回答选项包括“愿意”和“不愿意”,而对于原问卷中的“无所谓”选项,因其主观意愿不明确,故将“无所谓”选项剔除。
(2)自变量。已有文献一般是将健康状况、养老保障、医疗保障、情感孤独作为对就业影响的自变量,但如今空巢老人增多,空巢老人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情感上,都相对欠缺。我们假设是否空巢老人也会对老年人就业意愿有影响。我国对城市老年人的养老和医疗保险覆盖面已经很广,在这种条件下,养老和医疗保障对老年人的就业意愿影响会减弱,而为了更好测量老年人的经济保障,我们采用自评经济保障的方法来分析,因为每个人的生活标准不一样,对经济保障的解读就不一样,因此自评就显得更合理些。另外,老年人也有可能出现虽然自身经济状况好,但为了给予子女经济支持,也愿意就业的情况;就业是社会参与的一部分,老年群体为实现个人价值而参加工作也属于合理现象。相对于参加社会组织等活动的参与,老年人更倾向于哪一个,这是值得探讨的。因此,我们将社会组织参与作为变量进行分析。总的来讲,我们将是否空巢老人、健康状况、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经济保障、给予子女支持、社会参与、情感孤独作为自变量,将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作为控制变量。
其中,是否空巢老人通过题项“您现在有几个子女?同吃、同住的有几人?(儿子、儿媳、女儿、女婿)”来操作,利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只要调查对象与儿子、儿媳、女儿、女婿中的一人同吃、同住,就定义为非空巢老人,否则为空巢老人,最后选项为“是”和“不是”。健康状况由题项“现在,您觉得自己的健康状况怎么样”来操作化,选项为“不健康”、“一般”、“健康”。养老保障由题项“您是否享受以下社会保障待遇”来操作化,我们根据原问卷中的五个选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金”、“居民或农民社会养老保险金”、“城乡无社会保障老年居民养老金”、“最低生活保障金或贫困救助金”进行数据处理,将有一项或多项社会保障的老年人定义为有养老保障,将一项社会保障都没有的老年人定义为无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由题项“您享受下列医疗保障吗”来操作化,因其也是复选题,在此将一项医疗保障都没有的老年人定义为无医疗保障,其他的定义为有医疗保障。经济保障由题项“您觉得自己目前经济上有保障吗”来操作化,选项为“有”和“没有”。给予子女支持由题项“您在经济上是否给予子女支持”来操作化,选项为“是”和“否”。参加社会组织由题项“你现在是否经常参加公益、兴趣、联谊、民间团体等组织”来操作化,选项为“是”和“否”。情感孤独由题项“我常常感到孤独”来操作化,选项为“是”和“否”,对于原问卷中的“不好说”进行剔除。
控制变量中年龄被划分为 “60-69”、“70-79”、“80-98”三个年龄段,受教育程度划分为“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四类,婚姻状况将原选项“有配偶同住”、“有配偶不同住”、“丧偶”、“离婚、“未婚”进行合并划分为“有配偶”和“无配偶”。
3.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交叉表描述城市老年人就业意愿在不同自变量间的分布状况与差异。其次,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城市老年人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最后,对城市老年人就业意愿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进行相关讨论。
1.城市老年人就业意愿状况
通过统计分析,2010年我国城市老年人就业意愿的比例为13.2%,而同年我国城市老年人就业率仅为6.7%,两者相差巨大。从图1的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我国城市老年人中63岁的群体就业意愿最强,愿意就业的比例达到了47.6%,其中男性为28.6%,女性为19.0%。63岁到75岁之间随着年龄的增大,就业意愿呈波段性下降趋势;在88岁之后就业意愿趋于0。男性愿意就业的比例总体上高于女性,值得注意的是,男性与女性的就业意愿比例在78岁及以上几乎完全重合状态(86岁、87岁除外),说明78岁及以上,男女就业意愿比例没有差异性可言了。另外,86到88岁之间的就业意愿比例之所以出现一个小高峰,是由于样本少而出现的统计偏差的缘故。总的来讲,我国城市老年人就业意愿中表示愿意就业的群体主要集中在60—70岁中,也即是低龄老人更愿意就业。
图1 我国城市老年人就业意愿比例分布
2.不同就业意愿的老年人特征对比分析
表1为影响城市老年人就业意愿的相关变量统计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愿意就业的老年人平均年龄都比不愿意就业的老年人平均年龄低。而不论是愿意就业还是不愿意就业,男性的平均年龄略高于女性。大专及以上的老年群体,其愿意就业的比例比高于不愿意就业的比例;而不论就业愿意与否,其男性老年群体都普遍比女性老年群体的的受教育程度高,这跟我国教育在性别上的差异有关。愿意就业的老年群体中,初中及以下的学历占的比重最多,大专及以上的最少。而有配偶的老年群体更愿意就业,其中有配偶的男性老年群体愿意就业的比例高于有配偶的女性老年群体愿意就业的比例。
表1 影响城市老年人就业意愿的自变量取值分布
以上是控制变量特征下老年人不同就业意愿的分布。我们再看看自变量特征下老年人不同就业意愿的分布,可以看出:男性空巢老人愿意就业的比例高于女性空巢老人愿意就业的比例,而不愿意就业的男女空巢老人在比例上是相同的。在健康状况特征上,健康状况好的男性愿意就业的比例比相同条件下的女性比例高,但在健康状况一般条件下,则结果相反。说明男性就健康状况来考虑就业意愿要更谨慎些。有养老保障的城市老年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其愿意就业的比例远远高于不愿意就业的比例。这与以往研究中老年人因为养老保障不足而被迫工作的事实相反,说明我国城市养老保障在逐渐健全,养老保障这一因素对老年人是否愿意就业的影响越来越小。同样,愿意就业与不愿意就业的老年群体中,有医疗保障的占绝对多数比重,没有医疗保障的比例不到5%,说明我国城市医疗保障覆盖率已经很高;相反,在有医疗保障的前提下,更能促进城市老年人愿意就业的决心。是否有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是一个客观指标,由于个体的差异,每个人对生活的保障程度要求不同,因此自评的“是否有经济保障”更能反映出经济状况对就业意愿的影响。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有经济保障的老年群体其愿意就业的比例相对于有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的老年群体有明显的下降,尤其是女性,下降的幅度超过10%,这意味着没有经济保障的老年群体更愿意就业,也就是新条件下的“被迫就业”。社会其他参与很少的老年人,其愿意就业的比例占绝大多数,说明社会其他参与(比如参加兴趣、公益等组织)对就业的可替代性较弱。老年人愿意就业的群体中经常有孤独感的比例占25%,而不愿意工作的老年人没有孤独感的占了80%以上。
表2 城市老年人就业意愿的logistic回归模型相关系数
3.模型结果描述与分析
为研究城市老年人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本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为避免出现过度多重共线性,在进行回归之前,先对所有自变量做双变量相关检验,因为大多自变量都是定序类变量,故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进行双侧检验。结果显示大多数R值小于0.1,最大也不超过0.3,说明自变量间相关性很弱,不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然后对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的结果显示H-L指标为3.412,其概率为0.906,说明城市老年人就业意愿的logistic回归模型对数据的拟合度非常高。变量的具体分析结果如下表2。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城市老年人就业意愿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是年龄、健康状况、是否有经济保障、是否经常有社会参与、是否经常感到孤独。其中年龄在60-69岁的老年人,其愿意就业的可能性是80-98岁的3.650倍,其P值为0.039,具有显著性意义。70-79岁的老年人,其愿意就业的可能性是80-89岁的1.350倍,比60-69岁群体有所降低,但其统计结果不显著。总而言之,低龄老人和中龄老人愿意参与就业的可能性比高龄老人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城市老年人的就业意愿会逐步降低。这也和低龄老人成为老年人就业的主体的观点相吻合[17]。健康状况方面,健康状况为一般的老年人,其愿意就业的可能性是不太健康的老年人的4.080倍,而身体为健康的老年人,其愿意就业的可能性是不太健康的老年人的4.718倍,比健康状况为一般的老年人要高,并且两者在统计学上均具有显著性意义,说明健康状况是城市老年人就业意愿的重要考量因素,身体不太健康会打消老年人对参与就业的积极性,这与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老年人明显比身体健康状况较差的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率高的观点相对应[18]。
从是否有经济保障上看,有经济保障的老年人,其愿意就业的可能性是没有经济保障的0.239倍,而影响系数方向为负,说明没有经济保障的老年人,愿意就业的可能性更大,经济保障成为城市老年人再就业的动机,这正是迫于经济压力而被动工作的结果[19]。值得注意的是养老保障、医疗保障这些过去对城市老年人就业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在本文已经不具有显著性影响了。其中原因正如前文所说,可能是因为近年来我国城市养老、医疗等保障得到飞速发展,覆盖面已经很广,对一般老年人的个体差异已不太明显。
表中显示经常有社会参与的老年人,其愿意就业的可能性是不经常有社会参与的2.707倍,具有显著性意义。经常参加公益、兴趣等社会组织的老年人更愿意参与就业,这有可能是因为经常参加公益、兴趣等社会组织的老年人,其本身的身体状况较好,心态较为外放不自闭,反而更能激发他们参与就业的热情,并且他们可能认为通过工作这种方式最能实现个人价值,而他们之所以没有在业,是与年轻群体相比竞争力不强的原因导致的,反观没有经常参加社会组织的老年人,其不愿意参加就业的原因可能跟在家做事务支持有关,比如帮带孩子等,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没有经常参加公益、兴趣等社会组织的原因。
从以往的研究看出,情感需要也是老年人就业的动机之一。表中显示经常感到孤独的老年人,其愿意就业的可能性是不经常感到孤独的老年人的3.230倍。老年人越孤独,其就业的意愿更强烈。表明老年人愿意工作的目的之一是排遣精神上的孤独感,而参与就业可以增近与他人、社会之间的交流
另外,本文假设是否空巢老人、经济上是否给予子女支持两个因素会对城市老年人就业意愿产生影响。在进行回归分析后,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两者的影响均不显著。
表3 稳健性检验
4.稳健性检验
为保证本文回归结果的稳健性,有必要对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本文通过控制自变量作用范围,进行逐步回归的方法来检验回归结果的稳健性。首先将本文关注的四个自变量进行回归,然后加入人口学变量,最后加入其他自变量,稳健性检验结果如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文本关注的四个变量——经济保障、社会参与、是否空巢老人、经济上是否给予子女支持在模型1中与上文的回归结果相同,都是经济保障、社会参与影响系数方向不变,并且显著,而其他两个自变量则仍然不显著。在加入人口学变量之后,模型2中年龄显著,同时经济保障显著性增强。最后加入其他自变量,模型3中结果显示健康与情感需要显著,并且模型3中的结果与二元logistic回归中结果保持一致,说明文本的回归结果具有稳健性。
由于退休制度的存在,加之我国老龄化日益严重,大量老年劳动力被剩余。老年劳动力如何“再利用”成为当前关注的话题,而考察老年人的就业意愿也就成为“再利用”的重要准备。本文就我国城市老年人的就业意愿进行探索,具体结论如下:
1.低龄城市老年人更愿意就业;年龄越大,就业意愿随之降低。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年龄增大,城市老年人愿意就业的可能性会逐渐降低。城市老年人中愿意就业的群体大多集中在60-70岁,也就是所谓的低龄老人(非国际标准)。这可能是因为低龄老人是刚从退休岗位中走出来,就业的热情仍然保持,工作成为生活中的惯性,突然失去工作的惯性,显得无法适应。这就要求我国政府在退休制度上设置一个缓冲区,不可立马切断工作与退休之间的关系,在工作与退休之间应有一个半工作半退休的区域,让老年人逐渐习惯或者适应退休状态。
2.健康状况成为城市老年人是否愿意就业的重要考量,身体不健康会削减就业的意愿。如果撇开其他客观条件,就健康因素而言,健康的身体是就业的前提。从分析中可以看出,健康状况是城市老年人是否愿意就业的重要考量,越健康的老年人,其愿意就业的可能性越大,而不健康则会削减就业的意愿。国家和社会如果要充分利用老年劳动力,就需要维护好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制定正确的老年健康福利政策,提高老年人的就业意愿。
3.寻求经济保障仍是城市老年人就业的重要动机。我国城市老年人的养老医疗保障虽然覆盖率已经很高,能确保维持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水平。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保障的标准不再仅仅是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上,城市老年人对“经济保障”的定义有更高的要求。为此,寻求经济保障成为他们就业的重要动机。政府在制定老年人社会保障政策时,应该适当提高保障的标准,而不是仅仅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当然家庭也有义务加大对老年人的供养力度。
4.城市老年人愿意就业的另一重要目的是情感需要。老年人一旦退休,社会融入程度就大大降低,与人的交流也会大大减少,不免会出现情感上的孤独。因此分析中显示,经常感到孤独的城市老年人,其愿意就业的可能性会更大。为此老年人在离开工作岗位后,要发展多方面的兴趣,不应将情感的需要只寄托在工作上。
5.参与就业是城市老年人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社会其他参与无法替代。上文的分析结果显示,虽然老年人经常有社会其他参与,但他们仍然更倾向于工作。说明参与就业是城市老年人实现个人价值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这是社会其他参与无法替代的。对于大多数退休的老年人来说,都有一种“不被社会需要”的心态,一旦退休,个人价值无法得到实现,即使是经常有社会其他参与,也无法降低城市老年人就业的热情。这就要求国家和社会对老年人实现个人价值的观念有很好的导向,不仅仅只局限于通过工作来实现个人价值,或者国家也可借此契机,提供老年人专门的就业岗位,充分合理利用老年劳动力。
[1][12]牟俊霖,宋湛.我国中老年人劳动供给特征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2(4).
[2]张文娟.中国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0(1).
[3][5][6]田艳芳.中国中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对劳动参与的影响[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3).
[4]刘生龙,李军.健康、劳动参与及中国老年贫困[J].中国农村经济,2012(1).
[7]姜向群,刘妮娜.我国农村老年人过度劳动参与问题研究[J].中州学刊,2013(12).
[8]张翼,李江英.“强关系网”与退休老年人口的再就业[J].中国人口科学,2000(2).
[9][11]萧振禹.个人和家庭因素对城市老年就业的影响[J].人口与经济,1996(3).
[10]白南生,李靖,陈晨.子女外出务工、转移收入与农村老人农业劳动参与供给——基于安徽省劳动力输出集中地三个村的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7(10).
[13]Melissa Favreault,Caroline Ratcliffe,Eric Toder.Labor Force Pa rticipation of Older Workers:Prospective Changes and Potential Policy Responses.National Tax Journal,1999,52(3). [14]裴晓梅.从“疏离”到“参与”老年人与社会发展关系探讨[J].学海,2004(1).
[15]钱鑫,姜向群.中国城市老年人就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学刊,2006(5).
[16]廖煜娟.老年人就业意愿与就业行为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2013(1).
[17]姜向群,杜鹏.中国老年人的就业状况及其政策研究[J].中州学刊,2009(4).
[18]吴海盛.农村老年人农业劳动参与的影响因素——基于江苏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8(5).
[19]乔晓春,张恺悌,孙陆军.中国老年贫困人口特征分析[J].人口学刊,2006(4).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Employment Intention of the Urban Elderly in China:Based on the Tracking Survey on Rural-urban Aged Population of China in 2010
LU Lin,LAN Zhu-hong
(Center for West China Economy of South 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hengdu,61000)
The paper based on the tracking survey on Rural-urban aged population of China in 2010,with the more than 60 years of age as the research object,using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to explore whether and how the gender,age,education level,marital status,health status,whether Empty Nester,old-age security,medical security,economic security,giving children support,social participation,emotional loneliness and other factors impact on the city elderly employment desire.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young old were more willing to obtain employment;the employment desire was impacted by health,ill health would cut the city elderly employment enthusiasm.Solving the economic pressure and alleviating loneliness were still the main motivation for the city elderly,employment as an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the city elderly personal value,was unable to be replaced by other social participation.
the elderly;employment desire;city
C913.6
A
1007-0672(2015)04-0090-06
2015-03-09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年度培育项目:中国老年人口依赖状况研究——基于生命周期的视角(项目编号:JBK150955)。
陆林,男,湖北黄石人,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资本与社会问题;兰竹虹,男,贵州兴义人,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